「螳」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螳拼音、部首、笔画

拼音:táng,

部首:虫

笔画:17

结构:左右

异体字:

五笔:JIPF

仓颉:LIFBG

四角:59114

笔顺:竖折横竖横捺竖捺撇捺折竖折横横竖横

「螳」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táng(ㄊㄤˊ)

1、〔螳螂〕昆虫,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脚呈镰刀状。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如“螳螳捕蝉,黄雀在后”。俗称“刀螂”;简称“螳”,如“螳臂当车”(喻不自量力)。

UNICODE

螳字UNICODE编码U+87B3,10进制: 34739,UTF-32: 000087B3,UTF-8: E8 9E B3。
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造字法

形声:从虫、堂声

English

mantis

「螳」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táng

〈名〉

(1) 螳螂的简称 [mantis]

螳,螳螂也。——《说文新附》

螳螂,有斧虫。——《玉篇》

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庄子·天地》

睹-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庄子·山木》

(2) 又如:螳斧(指螳螂前足。以其前两足高举如人执斧,故名。亦喻脆弱的武装);螳螂之卫(比喻微弱的兵备);螳臂(比喻不自量力;微弱之力);螳轮(比喻不自量力者);螳臂拒辙,螳臂当辙,螳臂扼辙(犹螳臂当车)

螳组词(常用词组)

螳臂当车、螳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康熙字典中的「螳」

螳【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查询·新华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郞切,音唐。《說文》螳螂也。《禮·月令》仲夏螳螂生。《註》螳螂,螵蛸母也。《揚子·方言》螳螂謂之髦。《郭註》有斧蟲也,江東呼爲石蜋。

名齕肬。《吳越春秋》夫秋蟬登高樹,不知螳螂超枝緣條而稷其形。《莊子·人閒世》女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韓詩外傳》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御曰:其爲蟲也,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

水名。《水經注》沂水又東南,螳螂水入焉。

縣名。《華陽國志》螳螂縣出銀、鉛、白銅、雜藥,有螳螂附子。

说文解字中的「螳」

说文解字

螳【卷十三】【虫部】

螳蜋也。从虫堂聲。徒郎切文七新附

古汉语字典中的「螳」

螳同音字:邉, 藅, 䕣, 燣, 疄, 曎,

螳同部首字:邉, 藅, 䕣, 燣, 疄, 曎,

螳同笔画字:邉, 藅, 䕣, 燣, 疄, 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hanyu/1348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汉语

热门诗词

热门赏析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