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阨」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阨拼音、部首、笔画
拼音:è,
部首:阝
笔画:6
结构:左右
异体字:阸,隘,
五笔:BDBN
仓颉:NLMSU
四角:71212
笔顺:折竖横撇折折
「阨」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阨è(ㄜˋ)
1、同“厄”。
UNICODE
阨字UNICODE编码U+9628,10进制: 38440,UTF-32: 00009628,UTF-8: E9 98 A8。
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English
in distress; adverse; strategic; (Cant.) to swindle
「阨」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阨 ài
〈形〉
(1) 通“隘”
(2) 窄,小 [narrow]
穷闾阨巷。——《庄子·列御寇》
彼徒我车,所遇又阨。——《左传·昭公元年》
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孙子·地形》
(3) 困厄;困窘 [dire straits;difficult situation;in a difficult position]
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列子·汤问》
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楚辞·屈原·远游》
其生民也陋阨。——《汉书·刑法志》
邦有湫阨而踡跼。——左思《吴都赋》
优贤不逮谓之宽,反宽为阨。——《贾子道术》。
(4) 又如:阨穷(困厄穷迫);阨急(困厄急迫);阨窘(危厄困窘);阨难(灾难)
(5) 另见 è
康熙字典中的「阨」
阨【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4画
《集韻》《正韻》烏懈切《韻會》幺解切,音䅬。《集韻》本作。或作隘,阸陋也。《正韻》狹也。《左思·吳都賦》邦有湫阨而踡跼。
又《左傳·昭元年》彼徒我車,所遇又阨。《註》地險不便車。
又《定四年》還塞大隧、直轅、冥阨。《註》三者漢東之隘道。《史記·秦始皇紀》閉關據阨。
又《集韻》《正韻》乙革切,音厄。《集韻》限也。本作阸,塞也。
又《周禮·地官·鄕師》以歲時巡國及野,而賙萬民之囏阨。《孟子》阨窮而不憫。◎按說文、玉篇、廣韻皆有阸無阨,故正字通云,阨,俗阸字。然左傳、孟子皆作阨,亦未可以爲俗字也。
说文解字中的「阨」
说文解字
阸【卷十四】【部】
塞也。从戹聲。於革切
说文解字注
(阸)塞也。塞先代切。與窒?字別。塞者、隔也。阸之言扼也。从。戹聲。於革切。古音在十六部。
古汉语字典中的「阨」
阨同音字:成, 氘, 纥, 屰, 亦, 宇,
阨同部首字:成, 氘, 纥, 屰, 亦, 宇,
阨同笔画字:成, 氘, 纥, 屰, 亦, 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hanyu/2380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汉语
- 「蹐」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荺」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揱」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崆」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嗼」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砭」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鐜」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橥」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營」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侀」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诗词
- 描写莲花、反映爱情的诗句
- 有关黄河的古诗词
- 枫叶和桃花比较的诗句有哪些?
- 寄栽培和厚望的古诗句
- 赞美美女的诗词歌赋
- 朱元璋的诗词全集
- 表达妻子辛苦的诗词 表达“感谢妻子”的诗句有哪些
- 枕的诗词
- 描写歌声的古典优美诗句
- 翅膀的诗词 关于翅膀的诗句
热门赏析
- 积极向上诗词名句
- 含有潇字的诗句
- 含曰的诗句-含曰的诗句大全集
- 关于节气的诗句大全
- 关于荷叶荷花的诗句
- 关于英雄的诗词名句
- 含有思的诗句-含有思的诗句意为思考
- 关于梅花的诗句有哪些-有哪些关于梅花的诗句有哪些
- 关于描写七夕的诗句古诗
- 关于描写水的诗句大全
热门知识
- 劝学古诗词大全
- 头字开头的诗句-头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 传播正能量的古诗词
- 写送别的诗句古诗-写送别的诗句古诗大全
- 拼搏的古诗词-拼搏的古诗词完整
- 爱国主题的诗词歌赋
- 思乡的古诗词-思乡的古诗词两句
- 水声荷香诗句 畅闻荷香的诗句
- 诗名里带相字的诗词有哪些 带诗的诗句
- 秋天古诗词大全-秋天古诗词大全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
-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