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舍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号舍的拼音:hào shè
号舍的词语解释
(号舍,号舍)
1. 古代州、郡等学舍。
▶明·文徵明《明故嘉议大夫沈公行状》:“视郡学隘陋弗称,且文庙石列非制,遂彻而新之,建御书楼,增置号舍。”
2. 即号子。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赵廷鑨》:“适随主人入棘闱,见号舍有红黄二色旗,主人所居之舍,则红旗也。”
▶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四:“余至时,工程甫毕,文场号舍,片瓦无存,入门后,惟新式高楼一座而已。”参见“号子”。
——————————
补证条目
1.即号子。科举考场中生员答卷和食宿之所。
▶明焦竑《玉堂丛语•科试》:“浙江较士日,大雨如注,号舍皆漂流。”号舍的网络解释
號舍hào shèㄏㄠˋ ㄕㄜˋ
- 古時科舉考場,分配給每位考生的小屋,白天寫考卷,夜間睡覺。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那號舍立起來直不得腰,臥下去伸不開腿,吃、喝、拉、撒、唾,紙、墨、筆、硯、鐙,都在這塊地方。」亦稱為「號房」。
号舍的近义词:
号舍的反义词:
号舍造句大全
造句 / 例句:
本文是选自古诗文网,可以仔细阅读本文。
- 至光绪年间,应试号舍达1万个。
- 东西各列号舍十八间以定诸生。
- 道光元年(1821年)号舍增至7603间。
- 明清时期的考场,都是单间号舍。
- 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
- 号舍,凡九昼夜,一战告捷。
- 同号舍,来相商曰:“此题颇难。
- 单间号舍的规格是高6尺、宽3尺、4尺。
- ,按照当年应试的考生数来建造号舍。
- 规模扩大,号舍增至11866间。
- 照应试人数于围内各造号舍、悬名简。
- 资料、图片,并按原样复建了40间号舍。
- 贡院两侧建有号舍,供应试者居住用。
- 号舍以千字文编号,每号住生员一人。
- 始建设于康熙23年(1684年),当时有号舍5000间。
- 有号舍数千间,均为低矮甓(pi)木板屋。
- 所在地)院内号舍5000多间,明远楼高4丈余。
- 入场日,号舍外,武士各一人,终日纠察。
- 此次计增建号舍430间。
- 号舍以山面为正面。
号的组词(开头是号的词语)
- 号纸
- 号擗
- 号牌
- 号服
- 号号
- 号簿
- 号数
- 号筒
- 号天扣地
- 号天
- 号位
- 号吟
- 号码机
- 号躃
- 号嗄
- 号呶
- 号慕
- 号踯
- 号令如山
- 号褂
舍的组词(结尾是舍的词语)
- 质舍
- 止舍
- 指舍
- 直舍
- 左邻右舍
- 纵舍
- 子舍
- 竹园精舍
- 竹篱茅舍
- 竹林精舍
- 冢舍
- 中舍
- 仗舍
- 掌舍
- 宅舍
- 斋舍
- 躁舍
- 园舍
- 寓舍
- 狱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ciyu/4497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词语
- 咕呶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红单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并时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编缀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避煞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锋镞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不药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晃昱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汇拢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兼职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推荐汉语
- 「繬」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㗛」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慺」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憊」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盇」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洘」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䞢」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鎺」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褘」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㞰」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知识
- 新年祝福诗词-新年祝福诗词励志2019
- 描写延安精神的诗词
- 带有铿字的诗
- 形容悲伤的古诗词有哪些
- 描写思乡的古诗词-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大全
- 带五字的诗词名句
- 形容爱情甜蜜的古诗词
- 带有覸字的诗
- 写春风的诗句大全
- 《岘山怀古》陈子昂唐诗鉴赏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
-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
- 谁分去来乡国事,凄然,曾是承平两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