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鷽」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鷽拼音、部首、笔画
拼音:xué,
部首:鳥
笔画:24
结构:上下
异体字:雤,
五笔:WFQO
仓颉:HBHAF
四角:77327
笔顺:撇竖横横撇捺撇捺折横横捺折撇竖折横横横折捺捺捺捺
「鷽」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鷽xué(ㄒㄩㄝˊ)
1、见“鸴”。
UNICODE
鷽字UNICODE编码U+9DFD,10进制: 40445,UTF-32: 00009DFD,UTF-8: E9 B7 BD。
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English
oriental bullfinch, weaver bird; Pyrrhula species (various)
「鷽」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中的「鷽」
鷽【亥集中】【鳥部】康熙筆画:24画部外筆画:13画
查询·新华字典
《廣韻》於角切《集韻》乙角切,音渥。《爾雅·釋鳥》鷽,山鵲。《郭註》似鵲而有文彩,長尾,觜脚赤。《疏》山鵲,一名鷽。《說文》知來事鳥也。字說云:能效鷹鸇之聲,而性惡。其類相値則搏。
又《廣韻》胡覺切《集韻》《韻會》《正韻》轄覺切,音學。小鳩也。《莊子·逍遙遊》蜩與鷽鳩笑之。亦作學鳩。
又《集韻》烏酷切,音沃。
又戸八切,音滑。義同。
说文解字中的「鷽」
说文解字
鷽【卷四】【鳥部】
雗鷽,山鵲,知來事鳥也。从鳥,學省聲。雤,鷽或从隹。胡角切
说文解字注
(鷽)雗鷽、逗。山鵲。句。知來事鳥也。隹部雗下但云雗鷽。此乃足之。淮南書。乾鵠、知來而不知往。高曰。乾鵠、䧿也。人將有來事憂喜之徵則鳴。此知來也。知歲多風。卑巢於木枝。人皆探其。故曰不知往也。乾讀如乾燥之乾。鵠讀告退之告。太平御覽引乾鵲知來而不知往。此修短之分也。注。乾鵲、鵲也。見人有吉事之徵則修修然。凶事之徵則鳴啼。而知來歲多風則巢於下枝。而童子乃探其而不知。各有所能、故曰修短之分也。此正文作乾鵲。與高本作乾鵠異。注亦小異。必是許注。玉裁謂。釋鳥。鷽、山鵲。未嘗云雗、鷽也。高、許注淮南皆曰鵲也。未嘗云山鵲也。廣雅亦云鳱鵠、鵲也。不云山䧿。然則釋鳥鷽、山鵲爲一物。說文當云雗鷽、䧿也爲一物。今本山字淺人依爾雅增之。避太歲。知來歲風。知人憂喜。知行人將至。此正今之喜䧿。其性好晴。故曰乾䧿。雗乾䧲同。鷽鵠同。射有正鵠。正之言正。鵠之言較。較者、直也。非取名於鳱鵠也。鳱鵠非小而難中之鳥也。从鳥。學省聲。胡角切。三部。
(雤)鷽或从隹。
古汉语字典中的「鷽」
鷽同音字:虆, 穲, 鸊, 曭, 鷾, 鱣,
鷽同部首字:虆, 穲, 鸊, 曭, 鷾, 鱣,
鷽同笔画字:虆, 穲, 鸊, 曭, 鷾, 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hanyu/1309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汉语
- 「弒」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䆣」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癊」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䵨」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皌」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痘」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䁮」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熼」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藃」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竦」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诗词
- 带有青青的诗句
- 有关秋千的诗句
- 带“暮”字的唯美诗句是什么
- 义字开头的诗句-义字开头的诗句六个字
- 有花字的古诗词有哪些
- 含有“梓”字的诗句有哪些?
- 描写刺梅花的诗句
- 形容要离开一个地方的诗词
- 中秋诗词大全,宋词
- 描写白杨的诗句有哪些?
热门赏析
- 关于夏至的经典诗句
- 含诺的诗词-含诺的诗词唯美
- 关于爱情伤感的诗词歌赋
- 含有青字的诗句100首-含有青字的诗句100首飞花令
- 含有笑的诗句-含有笑的诗句有哪些听取蛙声一片
- 关于悲伤的诗词-关于悲伤的诗词还有哪些
- 含有雨露的诗句-含有雨露的诗句情感
- 关于描写菊花的诗词大全
- 端午诗词大全-端午诗词大全简单
- 带有星字的诗词名句
热门知识
- 带有粝字的诗
- 形容朝气蓬勃的诗词-形容朝气蓬勃的诗词歌赋
- 写桂花的诗词-写桂花的诗词有哪些
- 带有瀺字的诗
- 带有门字的诗词大全
- 带有天字的诗词大全
- 带有天的古诗词100首
- 写雪的诗句大全-写雪的诗句大全六年级
- 形容创业的诗句
- 大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 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
-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 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
-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