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頴」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頴拼音、部首、笔画
拼音:yǐng,
部首:頁
笔画:16
结构:左右
异体字:潁,穎,颕,
五笔:XFIM
仓颉:PFMBC
四角:21986
笔顺:撇折横横竖撇捺横撇竖折横横横撇捺
「頴」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頴yǐng(一ㄥˇ)
1、见“颕”。
UNICODE
頴字UNICODE编码U+9834,10进制: 38964,UTF-32: 00009834,UTF-8: E9 A0 B4。
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English
rice tassel; sharp point; clever
「頴」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中的「頴」
頴【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7画
《正字通》俗穎字。◎按字彙、正字通,頁部穎字外尚有潁穎熲三字。今遵說文穎歸禾部,潁歸水部,熲歸火部。㯋字雖說文所無,今亦攺歸木部。
说文解字中的「頴」
说文解字
潁【卷十一】【水部】
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从水頃聲。豫州浸。余頃切
说文解字注
(潁)顈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各本作乾山。韵會引作耿山。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乾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乾山。與今說文合。潁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如女陽、女陰、舞陽、舞陰以水名縣。而不作汝潕字也。恐漢志、說文古本郡名亦當從禾耳。潁川郡陽城、二志同。今河南河南府登封縣縣東南四十里有陽城廢縣。前志陽城下曰。陽乾山、潁水所出。東至下蔡入淮。過郡三。行千五百里。荆州浸。過郡三者、潁川淮陽沛郡也。水經曰。潁水、出㯋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東南至愼縣東南入於淮。水道提綱曰。今潁水源出登封縣北嵩山西南之少室山。東南經密縣、禹州。分爲二派。一經新鄭縣至臨潁縣。一經襄城縣。至臨潁縣。二支復合。經商水縣。合汝水。又合滎陽水。至陳州府南。分爲二派。一爲濄河。一爲沙河。濄河至江南太和縣與沙河合。又經潁上縣與淮水合。曰潁口。皆東南流也。水經曰。至愼縣入淮。愼縣故城在今潁上縣。从水。頃聲。余頃切。十一部。豫州浸。職方氏曰。荆州其浸潁、湛。豫州其浸波、溠。許潁下湛下皆曰豫州浸。而溠下曰荆州浸。此非筆誤。蓋案地形互易之也。
古汉语字典中的「頴」
頴同音字:䚢, 鍵, 蕗, 螚, 䆻, 蕹,
頴同部首字:䚢, 鍵, 蕗, 螚, 䆻, 蕹,
頴同笔画字:䚢, 鍵, 蕗, 螚, 䆻, 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hanyu/325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汉语
- 「橹」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禒」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僟」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䄚」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潑」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殡」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軸」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欈」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㱅」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駋」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诗词
- 咏牡丹的诗句-咏牡丹的诗句书法
- 与七夕节相关的诗句-与七夕节相关的诗句有哪些
- 关于祝福幸福的诗句有哪些?
- 有关喝酒的古诗词-有关喝酒的古诗词佳句
- 描写秋天的诗句(优美)
- 描述君子兰开花的诗词 描写君子兰的诗句
- 以飞开头的诗句-以飞开头的诗句接龙
- 描写“貂蝉拜月的故事”的诗句有哪些?
- 单相思的伤感诗句
- 祝福的诗词歌赋
热门赏析
- 关于古建筑的古诗词
- 含有众字的诗句-含有众字的诗句有哪些
- 关于热爱大自然的诗句-关于热爱大自然的诗句名言名语
- 含有野字的古诗词
- 含有红的古诗词
- 关于秋天丰收的诗句古诗-关于秋天丰收的诗句古诗词
- 含棋字的诗句-含棋字的诗句古诗
- 含言的诗句大全
- 关于烽火的古诗句-关于烽火的古诗句子
- 含有斑的诗句
热门知识
- 爱情诗词名句-李清照爱情诗词名句
- 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三年级
- 包含杏花的诗句
- 带有束字的诗-带有束字的诗句
- 清朝诗词经典名句
- 描写长安诗词-描写长安诗词赏析
- 带有烤字的诗-带有烤字的诗句
- 表达热爱祖国的诗词-表达热爱祖国的诗词歌赋
- 咏荷花诗句大全
- 形容天空两重天的诗词 形容天空诗句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 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
-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 唯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到黄昏雨
-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 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