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东坡的诗词-关于苏东坡的诗词有哪些
-
蝶恋花·春景
苏轼
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苏轼
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九月中曾题二小诗於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
苏轼
宋
谁谓江湖居,而为虎豹宅?焚山岂不能,爱此千竿碧。
安期生
苏轼
宋
安期本策士,平日交蒯通。
尝干重瞳子,不见隆准公。
应如鲁仲连,抵掌吐长虹。
难堪踞床洗,宁挹扛鼎雄。
事既两大缪,飘然镊遗风。
乃知经世士,出世或乘龙。
岂比山泽臞,忍饥啖柏松。
纵使偶不死,正堪为仆僮。
茂陵秋风客,望祖犹蚁蜂。
海上如瓜枣,可闻不可逢。
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其一
苏轼
宋
一篇泷吏可书绅,莫向长沮更问津。老去常忧伴新鬼,归来且喜是陈人。曾陪令尹苍髯古,又见郎君白发新。回首天涯一惆怅,却登梅岭望枫宸。青山只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初。会见四山朝鹤驾,更看二李控鲸鱼。欲従抱朴传家学,应怪中郎得异书。待我丹成驭风去,借君琼佩与霞裾。?仆昔为开封幕,先公为赤令,暇日相与论内外丹,且出其丹示仆。今三十年,而见君曲江,同游南华,行山水间数日,道旧感叹,且劝我卜居于舒,故诗中皆及之。?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苏轼
宋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苏轼
宋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宿临安净土寺
苏轼
宋
鸡鸣发余杭,到寺已亭午。
参禅固未暇,饱食良先务。
平生睡不足,急扫清风宇。
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
觉来烹石泉,紫笋发轻乳。
晚凉沐浴罢,衰发稀可数。
浩歌出门去,暮色入村坞。
微月半隐山,圆荷争泻露。
相携石桥上,夜与故人语。
明朝入山房,石镜炯当路。
昔照熊虎姿,今为猿鸟顾。
废兴何足吊,万世一仰俯。
游三游洞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于
苏轼
宋
一径绕山翠,萦纡去似蛇。
忽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
滑磴攀秋蔓,飞桥踏古槎。
三扉迎北吹,一穴向西斜。
叹息烟云去,追思岁月遐。
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
洞暖无风雪,山深富鹿豭。
相逢衣尽草,环坐髻应髽。
灶突依岩黑,樽罍就石洼。
洪荒无传记,想像在羲娲。
此事今安有,遗踪我独嗟。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angxi/1415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 关于“老友”的诗句有哪些?
- 关于生物的诗句有哪些?
- 以时结尾的诗句
- 含有画眉的诗句有什么
- 与他人共勉要有勇气的诗句
- 以李开头的诗句
- 以也开头的诗句-以也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 有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100首
- 春天登高踏青的古诗词 描写踏青的诗句
- 一开头的诗句有哪些-一开头的诗句有哪些五个字的
推荐汉语
- 「腓」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癹」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馤」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㿛」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鮘」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軈」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悠」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矄」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抋」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諏」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知识
- 表示失落的诗词
- 天涯海角诗词 有关天涯海角的诗句
- 南字开头的诗词-南字开头的诗词歌赋
- 八年级必背古诗词-八年级必背古诗词大全
- 有关落花的诗句
- 描写地方的诗词
- 有关爱国的古诗句、名句
- 带有畹字的诗
- 唐字开头的诗词
- 李白描写春天的诗词-李白描写春天的诗词有哪些
热门诗文
- 三姝媚(姜石帚馆水磨方氏,会饮总宜堂,即事寄毛荷塘)
- 浪淘沙(高阁对横塘)
- 减字木兰花(章甥筑地相望作)
- 送魏八
- 水调歌头(横山阁对月)
-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一条古时水)
- 浣溪沙(野眺)
- 浣溪沙(钗燕笼云晚不忺)
- 高阳台(芙蓉)
- 精舍遇雨(空门寂寂淡吾身)
热门名句
-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
-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扬残红
-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柳带摇风汉水滨,平芜两岸争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