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转变巨大的诗词 形容变化的诗句
-
表现转变巨大的诗词 形容变化的诗句
形容事物变化的诗句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物是人非空断肠,梦入芳洲路。
3、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4、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5、空怀乡音闻笛子斧,到乡翻是烂柯人。
6、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7、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8、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滥外长江空自流。
9、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0、物是人非,山长水阔,触处思量遍。
1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2、人生几回伤往事,台隍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潇潇芦荻秋。
1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6、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17、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8、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1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关于变化的句子
1、一切都在流动着,一切都在变化着,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着自己消灭的萌芽。——普列汉诺夫:《亨利克·易卜生》
2、科学愈不精密,它们就愈没有变动,而在精密科学中,变化是巨大无比的,而且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格拉宁
3、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亚里士多德
4、生长与变化是一切生命的法则。——富·罗斯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演说》
5、变化就是在同一事物中存在的彼此相互对立的那些决定的连接关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6、今日之我非昔日之我,亦非明日之我。——约·霍姆:《道格拉斯》
7、这个世界是一个很平衡的世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你会发现,所谓的善和恶只不过是两种变化的律动。——柴静
8、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之外。——吕公著
9、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毛泽东
10、在衰亡这一漫长过程中,王位化为尘土,国家毁灭消亡。——弗·霍华德:《在帕埃斯图姆市的废墟上》
11、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过渡,只有全体是不变的。世界生灭不已,每一刹那它都在生都在灭,从来没有过例外,也永远不会有例外。——狄德罗:《狄德罗哲学选集》
12、存在物就像是奔腾不息的河流,事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马可·奥勒利乌斯:《沉思集》
13、人只有在变中求不变。——霍·史密斯:《锡喇叭》
14、世上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变化是大自然永恒的真理。——亚·考利:《变化莫测》
15、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雨果
16、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王通
17、生物的进化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曲格平
18、变化是生命的根本所在。——乔·海瑞狄斯:《威斯特敏的树林》
19、始终不渝绝不是凡人的美德若要做到始终不渝,人就必须是神。——〔科兰·达勒维耶
20、纵观自然界的一切领域,变化是自然界的重要法则。——罗·彭斯:《别让女人常抱怨》
21、没有什么东西比变化万千的情节,荣枯无常的命运更能取悦于读者了。——西塞罗
2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
23、人们普遍承认,在各国各代人类的行动都有很大的一律性,而且人性的原则和作用乃是没有变化的。——休谟
24、命运的变化犹如月之圆缺,对智者毫无妨害。——富兰克林
25、畅销的产品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发掘身旁的物品,加以改良而成;只要你比别人发现得早,变化得巧,便能成为巨富。——藤田田
26、科学要求人们生活中的一切发生变化。——巴甫洛夫
27、概念的变化系伴随着人生的现实变化而生。——奥铿
28、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柏拉图:《泰阿泰德》
29、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赞格威尔
30、自然界决不像圆和椭圆那样单纯的不断反复循环的东西。自然在不断产生着新因素,完成着所谓创造,同时在流动着。——池田大作:《展望世纪》
关于变化的经典句子
1、今日之我已非往昔之我。——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2、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恩格斯:《反杜林论》
3、最轻微的运动可以影响整个自然,一块岩石可以使大海发生变化。——帕斯卡尔:《思想录》
4、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斯大林:《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5、运动和变化在不断地更新着世界,就像不间断的时间总在更新无穷无尽的岁月的持续一样。——马尔库·奥勒利乌斯:《沉思集》
6、所谓死,固然是灭亡、然而也诞生出新生代的萌芽。不断地死,不断地生——这就是成长发展的原理。——松下幸之助:《创业的人生观》
7、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一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但,人类社会生活的明显的变化正发生于其中。——列夫·托尔斯泰
8、爱情是不按逻辑发展的,所以必须时时注意它的变化。爱情更不是永恒的,所以必须不断地追求。——柏杨
9、时间是变化的财富。时钟模仿它,却只有变化而无财富。——泰戈尔
10、变更乃时间之幼儿。——弗·培根:《论变更》
11、人的观点哪怕发生最不起眼的变化,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春意。——爱默生:《自然、演说与演讲集》
12、一个人要能够在自己的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毅然抛弃那种地位,不顾命运的摆布而立身做人,才说得上是幸福的。——卢梭
13、通过进步而完善的一切,也通过进步而消亡。——帕斯卡尔:《思想录》
14、每一个人都受变化支配着,一旦要度过这变迁的岁月,他的生命便终止了。——西塞罗:《底奥卢姆的诞生》
15、物质是不变的,而在变化的是我们。——梭罗:《梭罗文集》
16、无数人事的变化孕育在时间的胚胎里。——莎士比亚
17、别妄想世界永恒不变。——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18、宇宙就是变化。——安东尼·马库斯:《沉思》
19、所谓成长发展,就是要有很多东西不断发生,然后变成繁荣的形态,也可用“日日新”这句话来代表。意思是说,旧的东西逐渐灭亡,新的东西不断诞生。——松下幸之助:《创业的人生观》
20、献身于正义是简单的,献身于邪恶则是复杂的,而且变化无穷。——塞涅卡
21、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柏拉图:《泰阿泰德》
22、记住,只要你不断地说下去,事情也许就会有变化。发出声音永远是有用的,因为它们可能会被听到并引发改变。——毕淑敏
23、凡物有成必有毁。——歌德:《浮士德》
24、只有一句绝对的格言:这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孔德:《实证论教理课》
从杜甫的诗歌说明他的思想转变过程
杜甫生活在唐朝中期(712~770)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一生坎坷,少年时有凌云壮志,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望岳》)中年经历了安史之乱,诗中大多都充满了对国家的哀伤,时政的惋惜(《三吏》、《三别》、《春望》)晚年的杜甫,充满了悲观和唉伤(《登高》)
从《望岳》和《等高》中可以看出登、望的地点都是高川大山,可是情景不同,表达的思想也迥乎不同。
杜甫从小受儒家教育极深,譬如他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对《论语》中“登泰山而晓天下”的改写
形容变化巨大的成语
焕然一新 变化多端
判若两人 判若云泥
天壤之别 天渊之别白驹过隙
白云苍狗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变化如神
日异月更
日异月殊
瞬息万变
刮目相看 不可同日而语 变幻莫测
结合相关的材料,说一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西.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五十年来,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不懈努力,西.藏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五十年来,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上实现了巨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自然经济,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46亿.元,比1995年翻一番,比1990年翻两番,相当于和平解.放前的30余倍。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五十年.前的99%下降到30.9%,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至23.2%和45.9%。
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迄今已经建立起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森工、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20多个门类,富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出拉.萨啤酒、奇正藏药、珠峰摩托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到2000年,西.藏拥有乡及乡以上企业482家,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7.21亿.元。
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蓬勃兴起。电力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到2000年,全区共有各类电站401座,总装机容量达到35.62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6.61亿千瓦时,与和平解.放前仅有一座125千瓦、只供少数上层贵.族享受、断续发电的小电站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以公路运输为主,航空、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结束了旧西.藏连一条公路都没有的历.史。现已建成以拉.萨为中心,以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和中尼公路为骨架,包括15条干线公路、375条支线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公路总里程达到2.25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80%以上的乡通上了公路。现已拥有拉.萨贡噶、昌都邦达两个民用机场,开辟了拉.萨至北.京、成都、重庆、西安、西宁、上.海、云南迪庆、昆明、香.港和尼泊尔加德满都等国内国际航线。建成了总长为1080公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道,目前承担着西.藏80%以上的油料运输。青藏铁路已于2001年6月开工建设,在不远的将来,西.藏就要结束没有铁路的历.史。
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IT等在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通信事业实现了超前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覆盖全区,由光缆、卫星传输,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于一体,达到当代先进水平的通信网络。2000年,西.藏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84亿.元,业.务收入完成1.2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79倍和1086倍,二十多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6.6%和24.3%。2000年底,西.藏全区固定电.话总装机容量达到17.02万门,用户装机11.11万部;移动电.话总装机容量达到12.3万门,用户达到7.23万户;互.联.网站9家,互.联.网用户4513户。到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3.93亿.元,在西.藏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居于首位。
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和平解.放以来,国.家投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大力进行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农牧民靠天吃饭、养畜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历.史。包括科学施肥、育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科学养畜、畜群调整等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措施得到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农牧业生产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到2000年,西.藏第一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36.3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6.22万吨,牲.畜存栏数为2266万头(只),基本实现粮食、油类自给,人均占有肉、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旧西.藏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缺乏城市发展的动力,城镇数量少、规模小,人口最多的拉.萨不过3万多人,其他人口规模较大的地方也都不过是几千.人的较大村落而已,算不上城市。即使是拉.萨,也不具备健全的城市运行体.系,市政设施几乎没有,城市功能低下。如今,西.藏城市规模伴随产业升级不断扩张,到2000年,西.藏有建制市2个,县、区72个,建制镇112个,城镇人口49.11万.人,城镇面积达到147平方公里。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道路、供水、治安、社区服.务等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满足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市容市貌、环境保护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人均10.2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4.4%,城市环境指数居全国首位。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各地的城镇发展群.体已经在西.藏形成。以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改.革开放推动西.藏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空前发展,增强了与内地、与世界的相互联.系和合作。西.藏地方的区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实现接轨。大量农牧民走出乡村,投入市场经济大潮,下海经商。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入西.藏,丰富着城乡市场和百.姓生活。西.藏的名、优、特产品及民.族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全国和世界市场。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牧业生产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西.藏投资办企业,扩大对内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近五年来,西.藏协议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到2000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13亿美元。 “世界屋脊”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进藏旅游已经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路。2000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9.83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人数14.89万.人;旅游直接收入7.8亿.元,间接收入29.8亿.元,分别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6%和25.38%。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西.藏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开发建设势必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同步规划和实施,确保工程项目的论证、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使用都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西.藏制定和实施了《环境保护条例》、《地质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以及与国.家《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相配套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形成了有效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监.督管理体.制,使全区的大部分森林、江河、湖泊、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水、气环境质量保持了比较良好的状态。西.藏先后建成了羌塘、珠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18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其面积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一半,对保护和改善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西.藏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对拉.萨啤酒厂、羊八井电厂、拉.萨皮革厂、自.治区人.民医院、拉.萨水泥厂等企事业的废水、废气进行了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区域水环境质量。1991年以来,西.藏在“一江两河”地区累计投资9亿.元实施开发项目,通.过兴修农田水利、改良草场、改造中低产田和大面积成片植树造林,在防治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效益。环境评估指数表明,西.藏生态基本上还处在原生状态,是全国环境状况最好的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央政.府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落实,西.藏正在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计划到本世纪中叶投资227亿.元、建设160个重点生态保护建设项目,使西.藏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保护和改善。
——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寺.庙垄断着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如今,教育得到广泛普及,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投入巨资兴办教育事业,一个涵盖普通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到2000年,全区拥有各类学校956所,在校学.生达到38.1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提高到85.8%,文盲率下降到32.5%,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前列。西.藏不仅有了自己的硕士、博士,而且有了一批享誉全国的专.家、学者。
现代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家现代科研机.构,即使天文历算这样的应用技术,也被罩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垄断在寺.院手中。半个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逐步建立了25个科研院所,现有专.业科技人员3.5万.人,学科领域涉及历.史、经济、人口、语言、宗.教和农业、畜牧、林业、生态、生物、藏医药、盐湖、地热、太阳能等数十个门类。其中,藏学、高原生态、藏医药等学科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学术成果。
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旧西.藏除了由封.建贵.族和寺.院垄断的传统藏医藏药以外,极度缺医少药,百.姓生病既没有钱,也没有地方看病治病。现在的西.藏已经建成了中、西、藏医结合,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独具民.族特色的藏医藏药已走向全国,逐渐为全国人.民所喜爱,并正在走向世界。到2000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发展到1237个,病床床位达到6348张,专.业卫生队伍达到8948人,每千.人拥有病床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西.藏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儿童计划免疫合格率达到97%。缺医少药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旧西.藏常流行的天花、霍乱、性.病、斑疹、伤寒、猩红热、破伤风等各类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率降至8‰,其中有的已经绝迹;孕产妇死亡率由1959年的50‰下降到7‰左右,婴儿死亡率由430‰下降到6.61‰;人均预期寿命则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35.5岁增加到67岁。旧西.藏.人口增长缓慢,在五十年代以前的二百多年间,人口长期徘徊在100万.人左右(据中.国清朝政.府1734年至1736年的户口调.查,当时的西.藏.人口为94.12万.人;1953年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申报的西.藏.人口为100万.人,二百年间仅增约5.8万.人),而民.主改.革四十多年来,西.藏.人口已增加到2000年的259.83万.人,增长了1.6倍多。
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西.藏建成了一批符合国际标准和规范的体育运.动设施,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运.动形式得到挖掘、规范和推.广,一批传统体育项目走出西.藏,成为全国性的体育竞赛项目。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全国各类体育运.动项目和竞技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登山运.动一直居于全国领先水平。1999年,西.藏和首都北.京一起,共同举办了全国第六届民.族运.动会,使西.藏的体育运.动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发掘、保护和发展。国.家投入巨资和大量的黄金、白银,用于西.藏重点文物单位的维修和保护工作,布达拉宫、大昭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支持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校勘项目已经完成。有西.藏古代社.会“百科全书”之称的苯教《大藏经》得到了系统整理,并全部出版。民间口头零散流传下来的《格萨尔王传》,共达200多部,被称为“东方荷马史诗”,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共收集手抄、木刻本300多部,陆续整理出版藏文本70多部、汉译本20多部,另有若干.部已译成英、日、法文出版。民间流行的歌谣、舞蹈、戏曲、故事等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整理和创新,赋予更高的表现手段,登上大雅之堂。国.家投资建成了西.藏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电影院等一大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文化娱乐设施,结束了旧西.藏基本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的历.史。到2000年,全区共有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400多个,有以自.治区歌舞团、藏戏团、话剧团为主的各类专.业文艺演出团体25个,群众性业余演出团体160多个,县乌.兰牧骑演出队17个,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给苦难深重的西.藏.人.民带来了希望。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从西.藏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积极促成西.藏和平解.放,并通.过推动民.主改.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重大决策和措施,深刻地改变了西.藏的命运,有力地推动了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大门。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以下简称《十七条协议》),标志着西.藏实现和平解.放,西.藏的社.会发展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它使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及其政.治、经济羁绊,结束了旧中.国对藏.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和西.藏内部的团结,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和进藏工作人员坚决执行《十七条协议》和中.央政.府的政.策,积极帮助西.藏修筑康藏、青藏公路和当雄机场,兴修水利,建立现代工厂、银.行、贸易公.司、邮局、农场和学校等,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农牧民发展生产,开展社.会救济、救灾活动,免.费为群众防疫治病,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展示了一种现代文明和进步的社.会新气象,在西.藏各阶层中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打破了西.藏社.会长期封闭、停滞的局面,开启了西.藏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为西.藏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民.主改.革为西.藏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道路。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时,考虑到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况,《十七条协议》在肯定了改.革西.藏社.会制.度必要性的同时,对改.革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规定:“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的方法解决之”。但是,当时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从根本上反.对改.革,叫嚣“长期不改,永远不改 ”,试图永远保持封.建农.奴制.度。面对西.藏.人.民日益高涨的民.主改.革要求,他们不是顺应民.意,而是与国外反.华势力相勾结,于1959年3月10日发动武.装叛乱,图谋把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搞“西.藏.独.立”。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央人.民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与西.藏.人.民一道坚决平息了叛乱,并对西.藏社.会制.度进行民.主改.革。
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及农.奴和奴.隶对封.建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废止了旧西.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废除了政教合一制.度和寺.庙的封.建特.权,使百万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和精神上得到了翻身解.放,成为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主人,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实现了做人的权.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也为西.藏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据统计,农.奴和奴.隶在民.主改.革中.共分得土地280多万克;到1960年民.主改.革基本完成时,西.藏全区的粮食总产量比1959年增长12.6%,比民.主改.革前的1958年增长17.7%;牲.畜存栏头数1960年比1959年增长9.9%。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为西.藏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民.主改.革以后,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享有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政.治权.利。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他们踊跃参加选.举,并由此产生了自.治区各级权力机.关和政.府。一大批翻身农.奴和奴.隶担任了自.治区各级领.导职务。1965年9月,西.藏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及其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建立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从制.度上确保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政.策在西.藏的实现,保.障了西.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以及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权.利,从而为西.藏在国.家的特殊支持和帮助下根据本地民.族特色实现与全国共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改.革开放为西.藏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藏和全国一样掀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热潮。为推动西.藏的发展,中.央政.府制定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等一系列有利于西.藏经济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推进了西.藏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并从1984年起由国.家投资、全国九省(市)援建西.藏43项工程等一批项目。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国.家的支援,壮.大和繁荣了西.藏的工业、农牧业和以商贸、饮食、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提高了西.藏产业整体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商品化水平,使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央政.府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使西.藏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94年,中.央政.府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的加快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作出了中.央政.府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制定了一系列加快西.藏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而形成了国.家直接投资西.藏建设项目、中.央政.府实行财政补贴、全国进行对口支援的全方位支援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格局。1994年以来,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了62项工程,总投资达48.6亿.元;15个对口支援省(市)和中.央各部委也无偿援建了716个项目,资金投入达31.6亿.元;全国先后派出援.藏干.部1900多名,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西.藏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西.藏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开放领域,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的社.会资金参与西.藏的经济建设,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增强了西.藏发展的内在活力。2001年6月,中.央政.府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在新世纪全面实现现代化规划了宏伟的蓝图,并决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央政.府关心、全国各地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努力,使西.藏经济实现了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据统计,1994年至2000年,西.藏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12.4%,改变了长期低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的状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62.9%和93.6%;贫困人口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48万.人减少到7万多人。
综上所述,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年来的发展史,是由黑.暗走向光.明、由落后走向进步、由贫穷走向富裕、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是一部在祖国大家庭中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并非原创!仅供参考 您的采纳对我帮助很大!谢谢!
能表现漂泊之感的诗词有哪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旅夜书怀 杜甫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5、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6、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桔:指孝顺双亲。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8、地点: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9、其他类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后庭花。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形容压力很大的诗句或名言有哪些?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劝 学》 唐.颜真卿
释义:勤奋好学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学习。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释义: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3、此恨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
释义: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释义: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
5、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轼
释义: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绅
释义:顶着正午的太阳锄地,汗水滴答滴答落入土中。谁人知道这盘里的餐食,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换来的。
关于东坡的诗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23] 诗作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2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ici/1149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 以行结尾的诗句
- 关于美好品质的诗句经典
- 关于柳江的诗句
- 福建的景色有哪句诗句来描述它
- 关于懵懂的诗句
- 人生百年,如梦似幻 是哪首诗的诗句
- 歌颂“大西北”的诗句有哪些?
- 描写夜晚景色的诗句
- 关于奉献的诗句
- 友情的诗句有哪些-代表友情的诗句有哪些
推荐赏析
- 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句及作者
- 关于科学哲理的诗句是
- 歌颂劳动的诗词大全
- 关于抗战时期的诗词-关于抗战时期的诗词作品
- 含格字的诗句
- 佛家诗句-佛家诗句经典
- 回打头的诗句
- 关于十一月的诗句古诗-关于十一月的诗句古诗词
- 关于酒的诗句古诗大全
- 儿童必背古诗词大全
推荐汉语
- 「雉」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慲」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箲」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䌞」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䁓」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窌」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氇」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澱」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䞭」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惣」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知识
- 包含露的诗句
- 为下面的图配上合适的诗句
- 带有论字的诗-带有论字的诗句
- 《怨词二首(其一)》崔国辅唐诗鉴赏
- 宋代的诗词-宋代的诗词有什么特点
- 写叶的诗句-写叶的诗句有哪些
-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贺知章唐诗鉴赏
- 天黑诗句
- 思乡的诗词有哪些-思乡的诗词有哪些哪些
- 描写祖国的诗词-描写祖国的诗词句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古人传道留其间
- 送数声惊雁,下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 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 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