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寅恪的诗句「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
-
如何评价陈寅恪的诗句「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
作者:冯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04465/answer/1302291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这首诗写于1940年,当时陈寅恪到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的会议,会后蒋公设宴招待与会人员,会后陈作此诗。
这首联无非说不经意间来到重庆,对此从无奢望,甚至还怕蜀道难。时重庆为陪都,这话自然有点文人的清高在里面了。
颔联感慨历史上这些征战之用的堡垒遗迹之类尚在,只是当年的英雄们已经不见踪迹。这当然是虚写,并非亲历实地。大概有抗日无名将,乃至国事沧桑至此的感叹。
颈联写心中所想,天下大事并非我等所知,只是看花畏愁怕登楼。大事参与不得,发点忧国之思罢了。
尾联回到现实,看行都重庆秋冬傍晚一派灯火,有时光荏苒之叹。
这里面有个“食蛤”的典故。典出《淮南子·道应训》:
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泪注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慢然下其臂,遁逃乎碑。卢敖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梨。
一个小故事,说卢敖在北海遇见一个怪人,怪人见到了躲到僻静处,自顾自剥着蛤蜊吃。后来以“食蛤”来比喻不问世事。宋人汪元量曾作有《鹧鸪天》:“水边莫话长安事,且请卿卿吃蛤蜊。”
看来陈寅恪不过皆这个典故,以摆出不问世事、不预世事的文士之风来。
吴宓从对此做过注解,意思说陈在诗里表达了对蒋介石的蔑视,这实在的解释得太过度了。吴的注:
寅恪赴渝,出席中央研究院会议,寓俞大维妹丈宅。已而蒋公宴请中央研究院到会诸先生。寅恪于座中初次见蒋公,深觉其人不足为,有负厥职,故有此诗第六句。
中国最霸气,最有气势的王者诗词,看看谁的更厉害
中国古代诗词最好的诗人很多:曹植,季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刘禹锡,李商隐,杜牧,许浑,赵嘏,岑参,元稹,韦庄,苏轼,辛弃疾,柳永,范仲淹,晏殊,晏几道,王安石,陆文圭,周邦彦,张孝祥,杨万里,林逋,姜夔,吴文英,李清照,萨都拉,元好问,杨慎,高启,唐寅,祝允明,文徵明,李梦阳,何景明,徐渭,汤显祖,陈子龙,吴伟业,曹雪芹,龚自珍。
现当代的诗人有:王国维,梁启超,袁克文,吕碧城,秋瑾,鲁迅,郭沫若,陈寅恪,程千帆,张伯驹,冯其庸,李汝伦,柳亚子,马茂元,苏仲翔,苏步青,沈祖棻,施蛰存,唐圭璋,田汉,王志相,王季思,龙榆生,王力,萧涤菲,夏承焘,叶嘉莹,姚昆田,周振甫,周汝昌,周谷城,赵朴初。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宋以来直至中华民国产生过大量优秀的诗人。
...
有喜欢棋凉书语、古典文学、诗词赋画的朋友进
我很喜欢《饮水词》中的几首词: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鬓云松令枕函香,花径漏。
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满眼春风百事非 。
也喜欢其他人的一些别具风韵的词句,如苏轼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白甲苍髯烟雨里。
疏影微香。
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
双鹊飞来争噪晚。
翠颭红轻。
时下凌宵百尺英。
西江月朱敦儒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等等。
以前只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今方知自己是缺少钟子期那双发现知音的睿智双眼!小生感叹你的旨趣如此高雅,又欣喜你与我兴趣爱好是如此相近!我也很欣赏纳兰的风流婉约,喜欢嵇康的魏晋风骨,赞美屈原的高风亮节,尊崇静安的博学修养。
我喜欢读中国传统的经典古文,四书五经,略有涉猎;韩柳欧苏,亦曾浅读。
我读史家绝唱,访红楼遗梦,诵《古文观止》,观唐诗宋词。
我喜欢《桃花扇》,喜欢《西厢记》,喜欢经典复古的东西。
我很钦仰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很赞赏中国古代的节义之士。
现在正在读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我非常赞赏柳如是、苏小小的为人同其才学。
平生所好,莫过于背诵诗词歌赋了,许多古文诗词以及一些现代诗歌及好文章,都曾记过,也曾写过几句拙劣诗词,恐难登大雅之堂,故不呈也罢。
我的性格用两词概括:多愁善感,愤世嫉俗。
我喜欢锻炼,也时常看球赛,跑步。
我喜掩卷沉思,爱独自散步,喜欢看海,爱好做梦,我喜欢开诚布公,喜欢推心置腹。
我只是一个过客,偶然路过,看到你的征帖,有感于当今朋友旨趣甚异,诚征志同道合之知音。
一切随缘,如若有意,我想我们会诚心相谈的,谈文学历史诗词歌赋,抑或人生哲理兴趣爱好,随时乐意奉陪,尽管在下学识浅薄,阅历未广,然不愿错过学习高人的机会。
春风十里柔情,夜月一帘幽梦。
落花如梦凄迷,飞雪似云飘絮。
留个号吧qq627478432.
求——张昌华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原文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一)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
他的治学观点,认为文化超越于政治、经济、民族之上。
因此,在治史实践中他追求这种“超越”。
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文的研究卓尔不群。
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此话未必妥帖,但不失为一家之说。
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论再生缘》和《元白诗笺证稿》都将传之于后。
在政治上,“在解放前夕国共两党对峙时,他似乎更不喜欢国民党”,对“八一九”清华大搜捕深为反感,在教授的某些反蒋宣言上,他也签名。
有学生被捕,他立即表示愿意保释。
1947年国民党以防共为名,在北平搞大搜捕,北平十三位大学教授联名宣言强烈谴责这一行为,他是列名者之一。
1946年他身体不好,梅贻琦劝他休养一两年再上课。
他不肯:“我拿国家薪水,怎能不干活!”朴素的语言,反映了他忠于国家民族的崇高精神。
陈寅恪是诗人,他往往用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冒险从香港回大陆,在海上吟有“万国兵戈一叶舟,故邱归死不夷犹”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眷念与热爱。
1957年元旦,他撰新春联:“万竹竞鸣除旧岁,百花齐放听新莺。
”当是对党的“双百”方针的拥护。
肃反期间,中山大学的副校长龙潜当众污蔑陈寅恪的一首诗是怀念台湾日月潭的,并公开在大会上声言:“你不坦白,就枪毙你!”陈寅恪在1956年六十六岁生日寿诗中有:“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
”以示愤慨。
龙潜因极左,高教部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后,陈寅恪的气大概也消了些,数年后在另一诗抄稿中改为:“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笑乱头。
”显然是心情舒缓多了。
但他慨叹生命最后的二十年,中山大学没有主动安排年轻学子跟他学习,助手黄萱是他私请的,最后又被撵走。
他叹曰:“纵有名山藏诗稿,传人难遇又如何?” 新中国的发展强大,他也为之欢欣鼓舞。
当原子弹试验成功时,他激动地说: “我国有了足够的自卫的能力,便可不必依赖他人的保护伞了。
”怎能说他对祖国不热爱、对政治不关心呢? 大概真的“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他的礼遇或许是独一无二的。
且不复述1953年科学院礼聘他北上,他以“弟畏人畏寒,故不北行” 谢却;也不说中大副校长陈序经沿袭岭南大学为陈保留的传统做法:陈可以不参加除上课以外的任何活动;就说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领导相继叩访、嘘寒问暖,已足令人动容。
1956年陈毅由广东省省长陶铸陪同到陈宅探访并谈文论道。
陈毅走后陈寅恪十分感慨:“没有想到共产党里有这样懂学问的人。
”并找陈毅的诗作来读。
1959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探访,“是想看看陈寅恪的藏书”。
陈寅恪本不想见,后经陈序经再三劝说见了。
1961年与郭沫若会见。
郭主动对过去两人的不快作了“解释”,并征询陈寅恪有何希望和要求。
陈真挚地提出应组织力量整理出版《文苑英华》;并云需要图书资料和因写《钱柳因缘》希望得到特制稿纸。
郭沫若慨允并践诺。
1962年胡乔木过访,由陶铸陪同,“以学生见老师的心态走到陈寅恪的跟前” (30年代胡乔木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
“陈寅恪频频发问,胡乔木尽量委婉地解释”,诸如谈到国家近年经济形势时,陈寅恪发问:“为何出现那么多的失误?”胡乔木笑答:“就好比在一个客厅里将沙发、台椅不断地搬来搬去,目的是想找一个好的位置,所以就免不了产生搬来搬去的失误,就好比是经历一场地震一样。
” 3当陈寅恪问及他的著作为何迟迟不能出版时,“胡乔木以八个字回答陈寅恪的八个字发问:陈曰‘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答‘出版有期,盖棺尚远’”。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二) 因胡乔木、陶铸的过访,陈寅恪作《壬寅元夕后七日,二客过谈,因有所感,遂再次东坡前韵》中有两句值得玩味:“南国有情花处处,东风无恙月年年。
” 还有章士钊和竺可桢等社会名流的造访。
相映成趣的是康生步胡乔木后尘探访,来得突然,“校长办公室一与陈宅电话联系,才知陈寅恪病了,正在卧床休息。
办公室人员试图说服陈家人动员陈寅恪接待一下,但没有成功”。
5 应特别值得写入史册的是陶铸。
他对陈寅恪呵护备至:关照中山大学将当年 “中右”的陈寅恪“脱帽加冕”;为方便陈寅恪的散步,在门前修一条白色水泥路;陈病重时为其配三个半护士;为陈寅恪能欣赏戏曲,他指示中山大学为其弄一台好收音机,学校不认真办,陶铸很生气。
“学校不送我送。
”他送了台落地电唱两用机。
陶铸被打倒后,“造反派”曾统计出1966年6月到12月间,远在北京的陶铸先后三十八次用电话对广东省委作“遥控指示”,其中一次或数次指示:“对陈寅恪的待遇要保持原状不变。
” 无论“文革”中陈寅恪受了多少委屈、折磨,但他毕竟是幸福的,有谁能享此殊荣? 且看八方人物对陈寅恪的评头论足: “读陈寅恪的论文若干篇。
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胡适)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
我想知道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凭心灵选择》也就是写到陈寅恪的那位...
凭心灵选择(江苏)正如每一条大道总有许多岔路,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见不少抉择的关口。
是啊,许多事物需要选择。
形而上者,如鲁迅为改造国民性而弃医从文;形而下者,如张爱玲所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选。
一条道路固然单调,但有时候,太多或太难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痛苦。
这种痛苦,是心灵的痛苦。
前些日子,在看陈寅恪的著作———一些唐宋史论及《柳如是别传》。
我感慨于陈寅恪坚硬的品格。
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事实,保持着对史学、对民生的终极关怀。
国民党时期,他写下“九鼎铭辞争颂德”;十年动乱中,他又写下“文章唯是颂陶唐”。
由于他的坚贞不阿,他屡遭迫害,以至于哀叹“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但他从未放弃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于目盲脚膑后写成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
“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从陈老的诗句中,我们读出了他的那份坦荡,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这条艰辛道路,那是什么给了他这种惊人的勇气呢?余英时的一句话给了我答案。
他说:“知识分子天生就是文化价值的捍卫者,正因为有了超越的精神力量,他才能对现实中的不平提出批判。
”是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是对民族、民生的关切,对历史的严肃认真,让陈寅恪选择了这条道路,最终流芳百世。
而在同样的考验面前,软骨头的冯友兰,虽为新儒学大师,却甘愿做了江青的“侍臣”,与陈寅恪的节操相比,霄壤之别。
由此我懂得,面对人生抉择,靠的是心灵的力量。
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新思潮,新事物层出不穷。
整个社会面临着将传统文化、旧体制下的思路与新思潮加以整合的任务。
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已稍滞后于社会的变革。
不错,我们目前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但人文学科绝不可放松。
相反,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人文知识分子应发挥更大作用。
而我,也已决心选择人文科学为我终生的事业。
因为,中国国民最缺乏人文精神,而这一空白需要几代人文工作者贡献一生才能弥补。
我也明白,这样的选择,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意味着要放弃很多物质的享受,吃很多的苦。
但我甘愿,只为着我对人文学科的热爱,对社会、民生的关怀。
用心灵选择的人生道路,纵有痛苦,我无怨无悔。
中考满分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一、开篇明旨,或点题的佳句。
1、蔚蓝的星球,不息旋转,壮阔的大海,白浪滔天;涓涓的小河,流过田野、乡村和城镇。
这些都是生命活力的表现。
――河北省考生《生命在你手中》 2、青春的风铃,吹开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动了梦想,青春的音符带动我奔向希望。
青春,这个美好的季节,正是我们播种希望的时候,珍惜它,把握它,让它在我们手中放出夺目的光彩。
――河北省学生《把握青春》 3、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
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荆州市考生《把梦想带给花季》 4、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荆州市考主《把爱心带给他人》 5、不知是否曾经擦身而过,你轻轻地如天边的一丝薄云,即使可遇而不可求,也带走了我心灵的关注……――广东省考生《我关注生命中的点滴》 6、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
当时感觉,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但是以后蓦然回首,那只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多彩岁月的一缕馨香。
――重庆市考生《馨香缕缕》 7、人生需要掌声。
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青难求。
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鼓掌声吗? ―安徽《人生需要掌声》 8、就像是风对于帆,就像是温度对于种子,就像是阳光雨露对于万物生长,赞美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安徽省考生《渴望赞美》 9、世上有一种不会凋谢的花朵,那是微笑。
它不分四季,不论南北,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会开放。
越是高洁的心灵,微笑之花越美。
――荆州市考生《把微笑带给生活》 二、篇末点题明旨的佳句。
10、生命是正在燃烧的火焰,在灰烬里同样会放射出光芒,因为生命在你手中,你只要把握好。
――河北省考生《生命在你手中》 11、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希望。
青春需要什么?青春需要好好把握。
无悔的青春,完美的答卷,把握好它。
待到春风吹过时,回想过去,自己的认真把握,干好了该干的每一件事,至少“这”也是对我们生命的一种交待。
将青春握在手中,将希望铭记心头,带着希望与梦想,去追求,去奋斗,去创造青春之辉煌。
――河北学生《把握青春》 12、在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 生活中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
生活中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荆州市考生《把梦想带给花季》 13、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爱心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每一个人。
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
要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荆州考生《把爱心带给他人》 14、关注无须矫情,关注只会无意,那份认真与执着,就像飞向天空的蝴蝶,带走我的关注,无意中又捎来生命与爱的消息,送给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广东省考生《我关注生命中的点滴》 15、每每想起这件事,心里酸酸的,只是这种委屈没有升华成恨,而是造就了我坚强的性格,我也理解老师的心情。
如果没有那一次,我能体会到委屈的滋味吗?哈哈!岁月无痕,惟有馨香缕缕。
――重庆市考生《馨香缕缕》 16、人生的鼓掌永远不能停息?它永远激励着人追求灵魂的高尚与完善,掌声比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让掌声响起来,人生需要掌声。
亲爱的师长,多么渴望得到您的赞美,哪怕是一两句简单的话语! ――安徽省考生《渴望赞美》 17、把微笑带给生活,用微笑去点缀生命。
不用再苦苦寻觅快乐,乞求光阴的怜悯,而是含着微笑走过四季,再将它们贮藏成幸福的美酒,享受一生。
――荆州市考生《把微笑带给生活》 三、高度概括、内涵丰富、意蕴隽永、耐人寻味的佳句。
18、品味过去,有苦涩也有甘甜,一朵朵浪花,一缕缕馨香像永不熄灭的圣火,将我的希望之灯点燃,于是又看清了路,向前迈步。
――重庆市考生《馨香一缕》 19、平淡人生也有舞,凡人小事也有歌。
成功是心弦弹拨出的进取旋律,成功是平静的情感之湖投进点滴进步所泛起的阵阵涟椅。
品味自己哪怕是极小极小的成功吧,无人喝彩又何妨?------安徽《掌声为自己响起》 20、赞美是用自己的心灵之火去点燃别人的心灵之火,是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别人的心,是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安徽省考生《渴望赞美》 21、冬没有春的繁华,没有夏的张扬,没有秋的丰硕,而她所独有的就是那份圣洁,刚毅,无私的品质。
――淄博市考生《冬的个性》 22、是啊,爱心吹散了生命中的阴疆,播撒下绚丽的阳光。
如果说幸福是火,爱心就是燃烧,幸福是水,爱心就是流动。
爱心和幸福是相依相伴的啊!――荆州市考生《把爱心带给他人》 23、创新是告别过去,创新是把握现在,创新是迎接未来。
――重庆市考生《酷》 24、怎么样,烦恼多多。
但我始终相信,再阴的天气,也会晴的。
――临沂市考生《成长中的烦恼》 25、于是我重整旧的行囊,撑去身上的埃尘,把昔日的虚幻换成凝重,用曾经的坚定在脚下踏出深深的印迹。
迈进,向着前方,无悔地...
白居易现实主义的诗句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年——846年), 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处曾相识”等许多不朽诗句。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 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生 平 诗歌理论文学创作本集和研究资料生平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 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 歌 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 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 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 ~ 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文学创 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
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这些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
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
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
帮忙想句形容水墨画的诗句~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
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
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
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
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
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
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
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
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
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
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
以下这首诗词是出自哪里的,还有没有诗词翻译网站
译文及注释译文:唐明皇好色,日夜想找个绝代佳人;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
杨玄瑛有个女儿才长成,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就的一身丽质,很难长久弃置;有朝一日,被选在皇帝身边做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万分。
春寒料峭,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泉水润,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身。
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初蒙皇恩润泽时,就这般娇娆涔涔。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芙蓉帐里,与皇上度着温暖的春宵。
情深春宵恨太短,一觉睡到日高起;君王深恋儿女情,从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欢侍君饮,终日陪伴无闲时;春从春游夜专守,双双形影不分离。
后宫妃嫔有三千,个个姿色象女神;三千美色不动心,皇上只宠她一人。
金屋中阿娇妆成,夜夜娇侍不离分;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伴随着春心。
姊妹封夫人兄弟封公卿,封地受奖;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使得天下的父母,个个改变了心愿;谁都看轻生男孩,只图生个小千金。
骊山北麓华清宫,玉宇琼楼耸入云;清风过处飘仙乐,四面八方都可闻。
轻歌慢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都观看,欲心难足无止境。
忽然渔阳战鼓响,惊天动地震宫阙;惊坏跳舞的歌伎,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楼与宫阙,烽火连天杂烟尘;千军万马护君王,直向西南急逃奔。
翠华龙旗一路摇,队伍走走又停停;西出都城百来里,来到驿站马嵬亭。
龙武军和羽林军,六军不走无奈何;缠绵委屈的美人,最终马前丧了生。
贵妃头上装饰品,抛撒满地无人问;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宠爱救不了,掩面哭成个泪人;回头再看此惨状,血泪交和涕淋淋。
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回环曲折穿栈道,队伍登上了剑门。
峨嵋山下路险隘,蜀道艰难少人行;旌旗黯黯无光彩,日色淡淡近黄昏。
泱泱蜀江水碧绿,巍巍蜀山郁青青;圣主伤心思贵妃,朝朝暮暮恋旧情。
行宫之内见月色,总是伤心怀悲恨;夜雨当中闻铃声,谱下悲曲雨霖铃。
天旋地转战乱平,君王起驾回京城;到了马嵬车踌躇,不忍离去断肠人。
萋萋马嵬山坡下,荒凉黄土坟冢中,美人颜容再不见,地上只有她的坟。
君看臣来臣望君,相看个个泪沾衣;东望京都心伤悲,任凭马儿去驰归。
回到长安进宫看,荷池花苑都依旧;太液池上芙蓉花,未央宫中垂杨柳。
芙蓉恰似她的面,柳叶好比她的眉;睹物怎能不思人,触景不免双目垂。
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兴庆宫和甘露殿,处处萧条长秋草;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当年梨园的弟子,个个新添了白发;后妃宫中的女官,红颜退尽人衰老。
夜间殿堂流萤飞,思想消沉心茫然;终夜思念睡不着,挑尽了孤灯心草。
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
冷冰冰的鸳鸯瓦,霜花覆盖了几重;寒刺刺的翡翠被,谁与皇上来共用?生离死别远悠悠,至今已经过一年;美人魂魄在何方,为啥不曾来入梦?四川有个名道士,正到长安来做客;能用虔诚的道术,招引贵妃的魂魄。
辗转相思好伤神,叫人对王表同情;就叫方士去努力,专意殷勤去找寻。
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升天入地去寻求,天堂地府找个遍。
找遍了整个碧空,找遍了整个黄泉;天茫茫来地苍苍,找遍天地没看见。
忽然听说东海上,有座仙山蓬莱山;仙山耸立在云端,云来雾去缥渺间。
玲珑剔透楼台阁,五彩祥云承托起;天仙神女多无数,个个绰约又多姿。
万千娇美仙女中,有个芳名叫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仿佛是要找的人。
方士在金阙西厢,叩开白玉的大门;他托咐侍女小玉,叫双成通报一声。
猛然听到通报说:唐朝天子来使者;九华帐里太真仙,酣梦之中受震惊。
推开睡枕揽外衣,匆忙起床乱徘徊;珍珠廉子金银屏,一路层层都敞开。
乌去发髯半偏着,看来刚刚才睡醒;花冠不整都不顾,匆匆跑到堂下来。
轻风吹拂扬衣袖,步履轻轻飘飘举;好象当年在宫中,跳起霓裳羽衣舞。
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纵横四处洒;活象春天新雨后,一枝带雨的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情,年深月久已断绝;蓬莱宫中度时日,仙境幽幽万古长。
回头俯身向下看,滚滚黄尘罩人间;只见尘雾一层层,京都长安看不见。
只有寄去定情物,表表我深情一往;钿盒金钗寄你去,或许能慰藉君王;金钗儿我留一半,钿合儿我留一扇;擘金钗来分钿盒,一人一半各收藏。
但愿我们两颗心,有如钗钿一样坚;不管天上或人间,终有一日会相见;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
寄语之中有誓词,唯有他俩心里知。
当年七月七日夜,我俩相会长生殿;夜半无人两私语,双双对天立誓言:在天上,我们愿作比翼齐飞鹣鹣鸟;在地上,我们甘为永不分离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总会有终了之时;唯有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注释1.汉皇:原指汉武帝。
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
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
重色:爱好女色。
倾国:绝色女子。
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
请帮忙解释一下这首诗,谢谢
陈寅恪《阜昌》诗:“谢泳先生在一家旧书店购得一册诗词抄本,其中录有陈寅恪的作品。
据说,《陈寅恪诗集》中的《阜昌》一诗,见于抄本的标题为《题双照楼集》。
谢泳先生认为,这应该是“原题”,而“标题的改动有复杂的原因”(《万象》第七卷第十二期)。
陈寅恪《阜昌》诗作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题下有小序:“甲申冬作时卧病成都存仁医院。
”据《吴宓日记》,陈寅恪于十二月十四日因眼疾住进存仁医院,十七日,“寅恪口授其所作挽汪精卫(兆铭)诗,命宓录之,以示公权。
”日记随后抄录了全诗。
这应是《阜昌》的第一个抄本,因为该诗作于住院期间,如果陈寅恪有手写稿,大可直接拿给吴宓看。
他似乎只是打好了腹稿,听说吴宓将赴招待萧公权的晚宴,便“口授”出来,让其代为转达。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日,汪精卫客死日本,一时议论纷纷。
作为历史学家,陈寅恪对一位已“盖棺”的政治人物应该怎样“定论”,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
他急于让吴宓将诗抄示萧公权,却很是耐人寻味。
萧公权是专治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陈寅恪是要用他的见解,去影响一位政治学家对汪精卫的评判吗?《阜昌》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先来看看吴宓的抄本:阜昌天子颇能诗,集选中州未肯遗。
阮瑀多才原不忝,褚渊迟死更堪悲。
千秋读史心难论,一局收枰胜属谁。
事变无穷东海涸,冤禽公案有传疑。
首联有两个夹注,“阜昌”后是:“刘豫为齐帝年号。
”“集选中州未肯遗”后是:“元遗山选《中州集》,列入齐曹王刘豫诗。
按豫曾为进士。
”显然,这是将汪精卫比作配合金兵入侵宋境、受金人册封为齐帝的刘豫了。
说元好问不因刘豫的政治行为,而抹煞他诗界的地位,表明了陈寅恪对待汪精卫的态度。
颔联中的阮瑀和褚渊,也是指汪精卫。
阮瑀即阮籍之父,建安七子之一。
据说他才思敏捷,落笔成章。
为曹操谋士时,起草文书呈上,曹操提笔欲有改订,竟发现不能增损一字。
汪精卫为孙中山草拟“总理遗嘱”,孙中山也完全赞同,没有一字添改。
褚渊是南朝人,曾在宋、齐两朝为官,他与汪精卫的可比之处较多。
其一,那个有“面首三十”的山阴公主,得知褚渊貌美,让皇帝将他赐给自己,百般引诱,褚渊却能坐怀不乱;汪精卫也有“民国美男子”之誉,且从未有滥情的表现。
其二,宋明帝临终,封褚渊为中书令,托他与袁粲一同协理国事,袁粲死节于宋,褚渊却助萧道成篡宋建齐,因此受世人唾弃;汪精卫的情形颇为类似。
其三,褚渊任南齐司徒时,一次乘车外出,阁道断裂,掉入水中,有人嘲笑他为“落水三公”,“褚渊落水”便成了典故;汪精卫与日本人合作,当然是“落水”了。
在这一联中,陈寅恪一面肯定汪精卫的才华,一面又为他未能早成烈士而最终“落水”感到可悲。
颈联没有用典。
尾联是借“精卫填海”的神话,暗喻现实。
“东海”即东瀛,指日本;“冤禽”即精卫鸟,指汪精卫;“有传疑”指当时关于汪精卫之死有种种传闻。
后两联的意思比较明显,陈寅恪本着知人论世的史识,充分考虑到时局的复杂性。
他对汪精卫不是简单的谴责,更没有一味地去“妖魔化”,而是在讽喻的同时,又因怜惜其才而表示惋惜。
在《陈寅恪诗集》里,这后四句文字略有差异:千秋读史心难问,一局收枰胜属谁。
世变无穷东海涸,冤禽公案总传疑。
“心难论”改成“心难问”,“事变”改成“世变”,“有传疑”改成“总传疑”,意思都更进一层,复杂的心态愈加明显。
由此也可以肯定,吴宓抄录的是初稿,后来,陈寅恪又作推敲,修订成诗集中保留的样子。
《吴宓日记》中的这首诗,原本没有标题。
《陈寅恪诗集》中题为“阜昌”,实际上是取首二字为题,相当于“无题”。
两相对照,前后是一致的。
陈寅恪会不会一度将此诗的标题拟定为“题双照楼集”呢?可能性不大。
首先,汪精卫生前出版的有《汪精卫文存》、《汪精卫集》及《双照楼诗词稿》等,并没有什么《双照楼集》,写成“题双照楼集”,至少有悖历史学家的严谨。
再说,此诗写作的动机是“挽汪精卫”,并非是在几乎双目失明的状态下,看了什么书有感而作。
也许,是传抄者怕人读不懂诗的内容,又不便直书汪精卫的名字,才像钱钟书《题某氏集》那样,给它按上一个隐讳的标题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ici/1196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 描写"潭水清澈"的古诗句
- 以瑞字开头的诗词
- 赞美艾草的诗句有哪些?
- 赞美草原的诗词有哪些
- 关于乌龙茶的诗句
- 形容女子气质清雅诗词-形容女子气质清雅诗词七律
- 两情不相悦用诗词表达 描写两情相悦的诗句
- 赞美梅花的诗词名句有哪些
- 有哪些描述“富春山居图”的诗句
- 离家不舍心情诗词 离开家乡不舍心情诗句
推荐赏析
- 含有设的诗句-含有设问的诗句
- 含绝字的诗句-含绝字的诗句有哪些
- 关于中秋的诗句有哪些-关于中秋的诗句有哪些并配上插图
- 何字开头的诗句
- 含琼诗句
- 关于无字的诗句-关于无字的诗句有哪些
- 帝王诗词集
- 含有哲理的古诗词-含有哲理的古诗词句
- 关于夜雨的著名诗句
- 和月亮有关的经典诗句-和月亮有关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推荐汉语
- 「靖」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㛅」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胾」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槔」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巕」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㡑」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囮」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燣」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珗」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鯍」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知识
- 下雨天诗句
- 人生态度潇洒的诗句 远
- 形容辛苦奔波的诗句
- 形容秋雨寒冷的诗句
- 形容大海美景的古诗词 描写大海景色的诗句
- 写雄心壮志的诗句古诗
- 腊八诗词-腊八诗词十首
- 李煜写爱情的诗词
- 写下雪的诗词-写下雪的诗词李清照
- 七夕节相关古诗词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