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贤内助的诗句

描写贤内助的诗句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十年时间,不论长短,都是有限的,但只就它横亘在生与死之间这一点说,就是永无休止的了。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永远不能会面的。这里“生死”两字,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使其后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诗人的一个假想。“相逢”,死者依然故我,而生者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此时此刻,生者与死者若能相逢,也肯定是“不识”了。这里有诗人的那种相逢不识的遗恨,更多的则是诗人回首往事,倍觉辛酸的慨叹。

下阕承接“相逢”写梦,境换而意相连。“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才产生了诗人所绘下的梦境。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往昔的美好时光出现在眼前--窗下,妻子对镜理妆,似乎是静谧、幸福的。然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里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映照。一说情思萦绕,怅惘空虚,一说纵使相逢,苦不堪言。梦毕竟是梦,梦中还有着生死夫妻相逢的浪漫情调,哪怕这种浪漫是苦涩的,悲怆的。而在现实中,丈夫对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则又是另一种情调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从冢中出,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本事诗·征异第五》)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千里孤坟”的凄凉处境。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词的重量顿时倍增。王弗十六岁时嫁给苏轼,她天资聪颖,知书懂诗。据《侯鲭录》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霁清,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色。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这些都被苏轼一往情深地写进了王弗的墓志铭。这说明,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这点在《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三、五、七言间用、迭用‘这样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从内容上看,所表达的正是深沉而又复杂的感情。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在这以前,文人填词,凡涉及女性的,大多为玩弄妓女之辞。因为词多半为应歌而作,而歌词者又大多为妓女之故。到了苏轼开始有所转变,不完全为应歌而作,转而表现她们的情怀。比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通过细致的描写,使一个孤独、抑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江城子》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对词的品格也有所提高。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

请各位帮忙多找几首思念爱人的古诗

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席慕容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 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这是一首名篇,作者别后小苹所作,小苹的父亲和晏几道的父亲晏殊是世交,有一次晏殊带儿子去小苹家作客,小苹的父亲让小苹出来弹首琵琶曲,这是晏几道与小苹初见,才会有上面"记得小苹初见"一说,而一句"两重心字罗衣"说明了晏几道对当初那一见印象是多么深刻,居然能回忆起当时小苹所穿的服饰.(其中出句的一句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作者在他妻子王弗逝世十年之后所作的,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生平是尊佛奉道的,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整首诗意为:经历过大海的广阔,就不会再被别除的水所吸引,经历过巫山的云山雾海,别处的云山就不能被称道了,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花争艳,心里一半装着的是大道,一半是因为你.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意为: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

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球月的夜里,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泪纵能干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

哪位能给我说一下求很美的古诗。

都有什么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是一首凄美的古诗,是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题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

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

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小轩窗,正梳妆。

”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

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

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

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

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

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

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对亲人说的诗句

一、乡愁浓浓念故土。

正如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一样,思乡是唐诗中重要的主题。

李白《静夜思》则是最为典型的一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思乡的情绪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用叙述的语气,用明月意象,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又如“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无名氏《杂诗》)。

那是故乡的景色,故乡的梨花,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中,那一树梨花简直象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钱起的《归雁》中“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一句,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湘江女神在腋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

杜甫《江汉》诗中“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

诗人表面上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皎洁。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句,写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写月落夜深,繁霜暗凝,诗人夜泊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出了羁旅者的孤孓清寥的感受。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一诗中“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句,写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思亲怀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诗人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自己在思乡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蕴藉深沉,委婉动人。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诗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也是一首典型的思乡怀人之作。

“海上望明月,天涯共此时。

”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份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月夜怀念远人的旨意凸现纸上。

二、离愁悠悠唱友情。

由于社会条件如交通不便,道路不畅等的限制,古人十分重视离别,“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唐诗中以明月意象来写离别的场面,和离别之后的忧愁等内容的篇章也非常多见。

如王昌龄《送柴侍御》诗:“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他的诗,写送别、留别的不少,并且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这首诗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神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在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

所以后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谕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人以“忆”字句勾勒,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

孟郊《古怨别》是一首写情人离愁的诗歌。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首先用环境渲染离愁别绪。

最后两句“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从这幅开阔的画面里,使人看到了离别之人在月光之下思念对方的情状,使人想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互祝愿。

唐诗中还有一部分明月意象是写别后的孤寂心情,...

苏轼为他的妻子做了哪些诗词

如果满意请尽快采用!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写给三个妻子的诗词一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记梦》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

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

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

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

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

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

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

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

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

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

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

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

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

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

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

”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

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

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

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

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

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王弗随翁姑葬于眉州安镇乡可龙里的山中。

据说附近有一泓山泉,经常有一个白发老翁卧于泉上,只能远看,人一走近,他就隐身于泉里,所以泉水又叫老翁泉。

苏辙晚年写诗:“老人寄东岩,萧然四无邻。

八尺清冷泉,中有白发人。

婆娑弄明月,松间夜相宾。

”就是指的此事。

苏轼有诗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种树很多的缘故,这一片山林中的苏家墓地到了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

明代广东人许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图索骥去山里寻找苏洵墓,却一度次次徒劳而返,让他慨叹:“青山难觅先贤墓,白发重逢此寺僧。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眉州太守金一凤也带着士绅遍寻山野,最后进入一片寸步难行的荆棘林,当他们斩去杂草丛荆时,苏洵等人的坟墓终于显现在眼前,只是早已碑志剥蚀苔封叶积。

金一凤感伤世间博学闻达之人,身后却落得如此光景。

于是他捐囊封土,筑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苏坟山”。

这里是苏轼“更听潇潇风雨哀”的地方,也是让他在异乡“无处话凄凉”的地方。

可为凭吊者识。

二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

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

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

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

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

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

”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

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

”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

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

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

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

古人追悼亡妻的诗词!

台上忆吹箫不尽哀伤,杯羹凉酒,那堪梦醒更残。

看镜台尘蔽,萦损衰颜。

曲径犹须携手 ,蹒跚步、忍对情田。

吞声泪,黄花素院,冷月重泉。

谁怜,病儒老矣,虚诺永难偿,偃蹇天年。

任布衣荆帔,少米无盐。

曾盼夫荣子贵,空累汝、直面风寒。

偏奢念,三生石前 ,再续红鸾。

悼亡妻其他诗词:一、江城子?(二首)(一)一番风雨塑孤寒,久凭栏,忍难言,落叶知秋,白露洒庭园。

欲阻香魂归月殿 ,空有泪,看花残。

那堪一病卧经年,木床前,任壶悬。

巫祝无灵,撒手弃尘寰。

曾对青丝说皓首,千万恨,问重泉。

?(二)涉兴亡敬骄阳,醒炎凉,四壁徒存,颜赧迎娇娘。

素手牵来学紫燕 ,巢共筑,哺雏黄。

老来儿女各奔忙,守空囊,任糟糠,乍获粗安,白发照灵堂。

未报卿恩 先弃我,睹旧物,裂肝肠。

二、疏影 星移物换,对朔风乍起,萧索庭院。

户牖披霜,曲径积尘,推门灶冷烟淡。

东篱落叶凭谁扫?堆瓜圃、碎藤零乱。

更那堪、春尽秋凋,数载卖花声断。

曾趁芳华献舞,夙缘承粉墨,歌场初见。

貌美声娇,似玉无瑕,弹指空余悲叹!绵绵一恨诀成永,伤心泪、梦 中抛遍。

任朋侪、诗酒多情,难解病愁人倦。

三、菩萨蛮?引灵车仗披吴缟,西山坡上经霜草。

儿女乱呼娘,寸心哭斜阳。

勤劳牵久病 ,恩爱成陈梦,最怕挑珠帘,孤衾对月残。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出自哪首诗

苏轼的《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第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合生者、死者两方说的,自从妻子死后,十年来,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两无消息,“不思量”以下四句,是生者想念死者。

“不思量,自难忘”看去多么平浑的六个字,但是蕴藏了多少深挚的感情啊!多么难得而又经久不忘的夫妻感情……如果这里写成天天在思量,我想这样反而会不真实。

记得在书上看到过苏轼之妻王氏的坟在他们的故乡四川峨眉山,所以下面就说“千百万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可以想见作者现妻子的坟相隔甚远,连到妻子坟上诉说自己的心境都不可能,于是,“纵使相逢”以下三句,又把生者和死者合并到一起说:生前相聚,既不可能,那么今后的“相逢”更是空想了。

“尘满面,鬓如霜”两句,想到自己仕途奔波,风尘仆仆,头发白了,人也老了,纵使夫妻有相逢之日,怕她也不认识自己了。

这样左思右想,三四层意思折迭下来,就逼出了一个梦来。

上片写致梦的原因,下片下接写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我感觉这个梦写得很真实,既清楚又带些许的朦胧。

结尾“料得年年断肠处”三句,写梦醒后的思索之情,是生者为死者的设想之辞,为梦中原来不解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句做解释。

梦醒之后想:她为什么落泪呢?想来必是在那故乡的山岗上,孤坟一座,月明之夜,倍感凄凉吧?那就是她年年断肠处的地方,那就是她:“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原因吧?整首诗的结构相当严密,上片八句写梦前,下片五句是梦中,最后三句是梦后。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语言自然,不加雕饰。

“纵使相逢应不识”三句在我感觉最为沉痛,这里既有对死去妻子的怀念,也有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

满意请采纳...

在你所收集的古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诗?理由是什么?

江城子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意境特别喜欢,这一句意思是:两人生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虽然自己不想去思念,却难以忘怀。

道出了思念,道出了真情。

【翻译】十年来我们人鬼殊途,纵然不去刻意想念,亦是难以相忘。

你的坟墓孤单地立在千里之外,又有谁能同你聊起那凄凉的日子。

即使我们现在能够相见,你大概也认不出我了吧,我已然尘土满面,鬓如寒霜。

昨夜清冷的梦境中我好像突然回到了故乡,而你还坐在小窗前梳妆打扮。

你我纵有千言万语,相对时却也只是默默无言,唯有涕泪千行。

想来那年年让我肝肠寸断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树相陪的坟墓所在的小山岗吧。

【赏析】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

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

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小轩窗,正梳妆。

”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

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

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

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

根据情境或要求写古诗名句、格言、警句。

1.洁身自好,清白做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思念家乡(亲人)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3.与友人辞别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4.书房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学校餐厅内 〔明〕薛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请问谁知道秦观的一首诗

生平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少有才名,研习经史,喜读兵书。

熙宁十年(1077),往谒苏轼于徐州,次年作《黄楼赋》,苏轼以为“有屈、宋姿”。

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

元佑三年(1088),应制科,进策论,除宣教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

六年,迁秘书省正字。

预修《神宗实录》。

时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亦京师,观与同游苏轼之门,人称“苏门四学士”。

绍圣元年(094),坐元佑党籍,出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

三年又因写佛书削秩徙郴州(今属湖南)。

明年,编管横州(今广西横县)。

元符元年(1098)再贬雷州(今广东海康)。

徽宗即位,复宣德郎,允北归,途中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年五十二。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存《淮海集》四十卷,另有《淮海词》单刻本。

其诗、词、文皆工,而以词著称。

词属婉约派,内容多写男女情爱,颇多伤感之作。

●水龙吟 秦观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

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

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玉佩丁东别后。

怅佳期、参差难又。

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

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秦观词作鉴赏 此词写一位妇女一整天的相思之情。

上片起首句,写女子登上挨着园林横空而起的小楼,看见恋人身骑骏马奔驰而去。

此二句按景缀情,景物描写中缀入女主人公的别情。

“朱帘”三句,承首句“小楼”而言,谓此时楼上佳人正身穿春衣,卷起朱帘,出神地凝望着远去的情郎。

“破暖”三句,表面上是写微雨欲无还有,似逗弄晴天,实际上则缀入女子的思想感情,说它也象当前的天气一样阴晴不定。

以下四句便写这位女子一个人楼上一直等待到红日西斜的过程以及当时的情绪。

轻风送来的卖花声清脆悦耳,充满着生活的诱惑力,也容易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女主人公想去买上一枝插鬓边;可是纵有鲜花,谁适为容?故此她没有心思买花,只好让卖花声过去,直到它过尽。

“过尽”二字用得极妙,从中可以想象得到女主人公谛听的神态、想买又不愿买的惋惜之情。

更为巧妙的是,词人将声音的过去同时光的流逝结合一起写,状画出女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感情。

歇拍二句,则是以景结情。

落红成阵,飞遍鸳甃,景象是美丽的,感情却是悲伤的。

花辞故枝,象征着行人离去,也象征着红颜憔悴,最易使人伤怀。

不言愁而愁自其中,因而蕴藉含蓄,带有悠悠不尽的情味。

下片从男方着笔,写别后情怀。

“玉佩丁东别后”,虽嵌入“东玉”二字,然无人工痕迹,且比起首二句凝炼准确,读后颇有“环佩人归”之感。

“怅佳期、参差难又”,是说再见不易。

参差犹差池,即蹉跎、失误。

刚刚言别,马上又担心重逢难再,可见人虽远去,而留恋之情犹萦回脑际。

至“名缰利锁”三句,始点出不得不与情人分别的原因。

为了功名富贵,不得不抛下情人,词人思想上是矛盾的、痛苦的,因此发出了诅咒。

“和天也瘦”句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化来。

但以瘦易老,却别有情味,明王世贞对此极为赞赏,因为它概括了人物的思想矛盾,突出了相思之苦。

“花下”三句,照应首句,回忆别前欢聚之地。

此时他虽策马远去,途中犹频频回首,瞻望女子所住的“花下重门,柳边深巷”。

着以“不堪”二字,更加刻划出难耐的心情,难言的痛苦。

煞尾三句,颇饶馀韵,写对月怀人情景,颇有“见月而不见人之憾”(《草堂诗余隽》卷二)。

此词以景起,以景结,而其中一以贯之的则是作者执着的情愫。

对一个沦落风尘的薄命女子,作者竟钟情若此,这决非为征管逐弦而出入青楼的薄幸子弟所能望其项背。

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ici/1385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推荐赏析

推荐汉语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