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诗句是怎么评价鲁迅的
-
毛泽东的诗句是怎么评价鲁迅的
在鲁迅诞辰80周年的时候,毛主席写了两首七绝,题目就叫《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最出名的一条评价,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认为鲁迅有卓越的政治远见,指出“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 所以看得远,看得真”;
(2)认为鲁迅具有斗争精神,指出“他在黑暗和暴力的进 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看清了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
(3)认为鲁迅具有牺牲精神,指出“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也不避锋芒,把钢刀一样的笔锋向他所憎恶的一切”。毛泽东还从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出发,总结出“鲁迅精神”,认为“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
鲁迅先生对裴多菲的评价是什么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曾引用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鲁迅精辟地指出,裴多菲诗歌的最大特色是“纵言自由.诞放激烈”,是一个“为爱而歌,为国而死”的民族诗人。
鲁迅还说,裴多菲“善体物色,菩之诗歌,妙绝人世”。
鲁迅不仅对裴多菲诗歌的艺术成就给予充分肯定,而且对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行为作了高度评价。
鲁迅作品的简介和评价
迅全集·影响——鲁迅仍代表中华民族精神 ??近些年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在不少有关当代文化人影响力以及受喜爱的中国作家评选中,鲁迅多次以最高票数位居首位;但另一方面,也有人不断叫嚣,要从政治、思想、作品、人格方面粉碎鲁迅的神话。
究竟今天该如何评价鲁迅的地位?我们还应从哪些角度更好地研究鲁迅的价值? ?? ??鲁迅仍是大家崇敬的对象 ??新版《鲁迅全集》昨天在书店首次与公众见面,记者在北京图书大厦随机采访了几位读者。
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表示,鲁迅在今天仍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仍是大家崇敬的对象。
??北京理工大学的马伟同学告诉记者,虽然他并非中文专业学生,但一直喜欢鲁迅,有同学甚至叫他“鲁迅迷”。
他告诉记者,很多同学表面不乐于承认自己喜欢鲁迅,“他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故做高深,但内心都很崇敬他,在图书馆里鲁迅的书比较抢手,鲁迅在今天仍代表了民族精神。
” ??年仅40岁的史晓航是搞收藏的,家中甚至收藏有大量鲁迅作品的小人书。
“以前仅仅是喜欢看他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到的事情增多,我越发地感觉到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度,他的思想是没时代局限的。
” ? “鲁迅的作品告诉我们100年前的中国文化和历史,他的作品已成为中国基础文明的一部分,想要了解中国近代史,鲁迅是绕不开的。
”一位读者告诉记者,他是阅读鲁迅的作品成长起来的,以后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
经典作品总面临诸多挑战 ??“在社会文化潮流下,在东方文化保守主义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两面夹击下,鲁迅文化遭到了质疑、挑战乃至否定。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产生这种现象是可理解的。
”学者陈漱渝认为,古今中外,经典作品都会面临挑战。
在重新审视、重新选择过程中,有的作品被淘汰出局,而真正的经典,经过冲击将会发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学者林非则认为,对鲁迅的研究,既要总结出发挥出鲁迅思想光芒的见解,也得分析可能存在的片面观点,盲目地崇拜是愚昧的表现,不符合科学研究的精神。
“像当前少数并未认真阅读鲁迅作品的人,信口雌黄,甚至无端地进行谩骂,这样的行径实在是远离了科学与文明,是令人可笑的。
如果在我们的民族中,有许多的人能够通过认真地读书和学习,理解像鲁迅这样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思想家,理解他作品对历史前进的启示,那就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不断地走向真善美的辉煌前景。
” ?? ??未来对鲁迅的评价将更高 ??“有人说,未来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天更高,我赞赏这种预言。
因为鲁迅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优美和最核心的一部分,参与编译《鲁迅全集》的学者和出版家,是以圣徒般的虔诚从事这一工作的,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鲁迅的精神火炬,传播着鲁迅的思想。
”林非说。
??还有学者认为,鲁迅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宝库,他的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思想史上不亚于古代的经,可以说是近代文化史上的经书。
“说它是宝库,可以说鲁迅所处的时代脉搏、面貌都在他的作品里体现了。
他本身就是一部那个时代的历史。
同时,鲁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时时代精神结合的最好典型。
在那个群星灿烂的时代,鲁迅在二者的结合上,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高峰。
至于他对人民,对民族,对国家,对世界,他的理念,它的信心,它的奋斗,它的牺牲,这种精神更值得中华民族子孙代代相传。
” 现在尤应强调鲁迅精神 ??鲁迅的精神在当代有何意义?周海婴强调说:“鲁迅自己讲过,希望自己的文字慢慢消亡。
但这是没办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同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出某个定律一样,鲁迅总结出的社会、文化、历史的思想也是一种定律,是文化定律,是社会现象的定律。
”周海婴认为,在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鲁迅的这个“定律”不太容易被改变,但一旦改变也就意味着社会有了更大进步。
??还有学者认为,虽然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也在身后或生前就引起过争议,但眼下鲁迅所处的状况还是不正常的,这种状况是文化人的悲哀。
这位学者说:“但我相信,这段时间不会长,因为违背规律,越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是要强调鲁迅的精神。
市场经济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特别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如没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那就是口袋鼓了,灵魂空了。
” ?? ??部分学者满足于自我欣赏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了近年来鲁迅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林非认为,尽管现在研究鲁迅的专家学者为数不少,每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也长篇累牍,但真正优秀的好文章、好观点并不多,“这些研究者多数沉浸在对文本本身的分析,而没有深入到鲁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每个人生阶段的行为、思想中去,因此写出的论文肤浅。
究其原因,是因为研究者本身的素养问题。
” ??周海婴也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我前几年到厦门大学,那里的老师跟我抱怨,说对学生讲鲁迅作品时很困难,缺乏一些辅导性质的图书。
”他认为部分鲁迅研究者躲在书斋中做学问,对无关紧要的问题死钻牛角尖,写出的论文艰涩难懂,不考虑大众是否能看懂,只满足于几个人的自我...
别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1.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2.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3.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4.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5.郭沫若说: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众取。
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李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
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6.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日录,大概就没人政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还不是对普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7.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拓展资料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鲁迅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
鲁迅认为,史书中对秦始皇、曹操等人的不公评价,与这些朝代统治的年代短关系很大。
“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于自由地贬斥其异朝人物。
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的。
”对于鲁迅这段公正的评价,虽然响应者不多,可毛泽东看到后,不但在其下面画了红线,还大加赞赏,并在后来读史时主张对曹操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他认为“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
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不仅如此,就连曹操的文学才能,毛泽东也大加赞赏:“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曹操的诗,毛泽东更是喜爱,他认为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曹操(155-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关于鲁迅的诗
鲁迅的诗 鲁迅在文学领域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至今仍被文学史家所称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诗歌创作传统在鲁迅身上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示出来。
我们如果仔细读他留下的几十首诗歌,就会惊异地发现,他对传统诗歌内在特征的把握是超人的。
在他的诗里.人们多少可以找到屈原、杜甫等人的影子。
但鲁迅又远远地超越了古代诗人那种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用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价值法则,大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向蕴。
鲁迅无意于成为一个传人,可他确实算得上一位超尘拔俗的歌手。
他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人民深深的爱,以及自我献身精神,使他的诗表现出独立的自我人格。
而他的渊博的文化知识,开阔的精神视野,又使他充满了透彻、深刻的艺术品味。
这一切,构成了他诗歌世界独有的审美情韵,其艺术价值,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七十余首诗,其中包括新体诗、民歌体诗、打油诗、近体诗等.这些诗有的最早记载在其弟弟周作人的日记中,有的存于友人手里,有的夹写在杂感和小说间。
鲁迅很少保存自己的诗稿,他写诗旨在抒一时之性情,并没有全神专注于诗的创作。
这并不意味着鲁迅不重视诗歌的艺术,相反,他一生中一直积权倡导和支持中国的新诗的更新和发展。
尽管他的艺术天赋并不主要是表现在这一领域里,但从他的诗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清末到辛亥革命,从五四到“左联”时期中国诗歌的变化痕迹,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
从现存的所有诗作里,我仍可以发现鲁迅的非凡的诗人个性,他把中国近体诗的陈旧的情感方式和老气的格调,从国故的纸堆中解放出来,并开拓了新的境界。
在对近体诗的精神内涵的现代化的转化方面,他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鲁迅为我们留下的大量诗文,无不进放着动人的激情,而他在诗歌理论的建设上,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908年,鲁迅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摩罗诗力说》。
这可以说是他的诗学理论的一个宣言。
在这里,不仅表现出他的审美观,而且也表现出他的价值理想。
这是他后来文艺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
鲁迅把诗看成人的自我意识的达成方式,看成立人、育人不可缺少的教育途径。
诗是一种理想之火的载体,是生命强力张扬的产儿。
一个民族是否有希望,从其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中,就可以看出一斑的。
真正的诗,从来不是没有个性的自我吟唱,如果诗人一旦沉沉湎于封建旧道德的利己的境界里,那诗人的生命就终结了。
因此,他十分看不起那些御用文人,“从我们的外行人看起来,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则不论多少,有了也即罢;对于尧先生的一颦蹙,殊无所用其惭惶。
”鲁迅对中国新诗中的叛逆情绪的赞赏,饱合着对人的健全理性的期待。
因为他知道,“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闭机”,慷慨悲歌、求维新之声,是保守者们所无法理解的。
善美刚健的诗人,才可谓是精神界真正的战士。
当有人对爱罗先柯的诗作不屑一顾时,鲁迅为之辩护道,这位诗人具有“一个幼稚的然而纯洁的心”。
我掩卷之后,深感谢人类中有这样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与著作,因为他的作品“是用血和泪所写的。
”把自由意志和良好的情操者成诗的灵魂,这是鲁迅审美思想中的重要核心。
鲁迅一直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
诗是一种创造,一种精神欲求的达成。
尽可能地把人的潜能表达出来,这是诗人的职责之一。
在这里,鲁迅把德国浪漫主义诗学精神使命化了。
德国的浪漫主义诗学理论,是对人类自身的“第一次自我批判”的文化思潮,它蔑视传统理性和现代社会技术。
操作对人的异化,主张把人的自我从非个性化的囚牢中拯救出来。
浪漫主义哲学家与诗人们,一直把诗与人生的合一,人与大自然的契合交感,以及纯性灵的张扬当成重要的美学原则。
鲁迅对尼采等人的看重,以及对德国哲学传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和认可,表明他在精神和气质上,与尼采前后的浪漫主义传统,有着亲缘的联系。
尼采的超人的人生独语,充满孤独与冒险意识的诗化哲学,是对人自身潜能的一次伟大的发现。
他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对世俗的超越精神,对鲁迅来说,都是备感亲切的。
因此,鲁迅早期的精神个性中,具有较强的追求个体生命意志的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个性。
他对尼采、叔本华等人的礼赞,对德国浪漫主义诗学影响下的西欧各国诗人,特别是英国传人的喜爱,使他在审美倾向和思想观念上,呈现出尼采式的个性来。
这种个性,一直影响了他一生。
他以后的文学创作,都留下了早期个性主义的影子。
鲁迅后来的文学实践,一直保持着这种个性,他在创作中深刻地表现了生命的个体的内在张力,他对诗人的评价也是以此为尺度的。
随着他个体生命体验的丰富,以及中国社会的动荡变化,他一方面强化了自己这种个性化的诗化哲学,另一方面,在认识论的领域里,把“摩罗”精神与现实精神深深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充满力度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雄辩力,又具有尼采式的诗人情调。
因此,他的作品...
评价鲁迅的名言谁有啊!!!!!!急 急 急!!!!
林语堂(作家)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称为战士。
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
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
是足以语鲁迅。
老舍(作家)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的赞词。
学问比他更渊博的,以前有过,以后还有;像他这样把一时代治学的方法都抓住,左右逢源的随时随事都立在领导的地位,恐怕一个世纪也难见到一两位吧。
李敖(文化名人) 鲁迅的文章,除了情绪,再没有什么了。
而他的白话文,用的是日本文法,实在不好。
还有,鲁迅拿了中央研究院的钱,这本身就已经低了一个“层次”,不再是独立的知识分子了,他怎么能算是伟大的作家。
王朔(作家) 老实讲,年轻时很容易崇拜别人,《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得好,鲁迅的小说显得过于沉闷,他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
鲁迅这个人,在太多人和事上看不开,自他去了上海,心无宁日,天天气得半死,写文章也常和小人过不去。
愤怒出诗人,你愤怒的对象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现出多大格局。
所以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
葛红兵(作家) 鲁迅实际上是一个半成品大师,他的短篇小说我们可以举出许多绝对优秀的作品,但找不到一部让人一看就彻底奠定了鲁迅的地位的,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篇,更没有长篇小说……现在看来这种“拿来主义”思想已经构成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总体欠缺,它使20世纪中国文学一直处在西方化之中,没有对东西方的双重否定进而建立超越与东西方既有传统的第三种文学的气魄和胆识。
茅盾:要冒郑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认为他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未来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 何满子 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得多。
何以故?是时空的距离使鲁迅的形象在后人的眼里显得比近在眼前或相距不远的当代人更为高大么?诚然,时间和空间愈贴近伟人的人,是习焉不察地觉不出对象的巨大分量来的。
此所以周海婴会嘟哝着“这种爸爸,什么爸爸!”这绝不仅由于童稚的天真无知,直到近来,我读周海婴回忆和论述他爸爸的文字,仍然看得出对他伟大的父 亲没有作当量的定位。
这很难怪,他和伟人太贴近,太腻昵了。
当隔海遥望的日本作家左藤青夫尊鲁迅为“东洋第一大师”时,鲁迅近处的似乎是得风气之先的文人却贬斥鲁迅为“没落”、“朦胧与无知”,不值一文。
以上的例证是空间差距所导致的辨认上的分歧,远的正确,近的迷误。
不过,那些曾经讥薄鲁迅“朦胧与无知”的人,几年之后又对鲁迅表示尊崇了,这似乎也体现了苦恼的时间差距。
但我所断定的未来的历史家将比当代人更高地评价鲁迅的理由不在此。
我所持的理由有二,分述如下: 其一,历时愈久,对鲁迅生前死后加之于他的污泥浊水,明枪暗 箭,不怀好意的抬举,有心的中伤和无意的曲解都将愈益黯淡失色。
人们所看到的将只是经过澄清了的历史长河的运行以及巨人在历史中的伟岸风姿,他如何和历史气息相通,扮演着引涛疏流的光辉角色。
后代人不再有恩恩怨怨、爱爱仇仇,不会为各种因公的和因私的功利之念所蔽。
更重要的是,与鲁迅并世或相后先的伟人或准伟人,在时过境迁之后也已形态毕露,他们给历史投下了什么,是非功过如何,也得以和鲁迅作客观的比较了。
那时的人不再有忌讳或顾虑,是什么还他以什么,诚所谓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
比较之余,鲁迅的形象当然出类拔萃地高大,不像今日之还有七嘴八舌了。
其二,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归根究底是由于其能创造文化的文明。
一切震慑人群的事功都只是暂时的,战争杀伐,王朝兴废,乃至制度更迭,受惠或受害只限于一时,数十年或数百年,只是无限时序中的一瞬,而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创造则是历久不衰乃至是永恒的。
谁记得 神圣罗马皇帝?但人们永远讴歌但丁的《神曲》;谁记得詹姆斯一世 或伊利莎白女王?但莎士比亚却永远是英国人的骄傲;谁记得魏玛大 公和维也纳神圣同盟的各国帝王们?但歌德却光辉奕世。
一些英雄攫 取了权力,主宰了世界,即使他们干的尽是好事,蒙益的也只是同代 人或延泽...
郭沫若的诗歌及评价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
四川乐山人。
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现代著名文学家、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
“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
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生闰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淮会长等职。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
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1944年,郭沫若歌颂明末女军事家秦良玉《咏秦良玉》。
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女神》等。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收入新教材七年级语文22课。
(1892~1978),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郭沫若,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泰戈尔、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
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
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
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
在...
评价屈原的诗句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 世人皆醉我独醒, 一魂渺渺赴汨罗。
千帆竞发喂鱼粽, 楚舟侧畔千帆过 天末怀李白 五言律诗·杜甫凉风起天末①,君子意如何②?鸿雁几时到③?江湖秋水多④。
文章憎命达⑤,魑魅喜人过⑥。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ici/1431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 赞美女儿孝顺的诗句有哪些?
- 必须要带有春字的古诗而且是描写春天 描写夏天的诗句古诗
- 最后一个字是来的诗词
- 关于女儿的古诗词 关于描写女儿的诗句
- 描写茶杯的诗句
- 有关中秋节吃月饼的诗句
- 夜开头的五字诗句
- 含有神字的诗句
- 描写佛珠的诗句
- 吉祥诗词 关于吉祥的诗句
推荐赏析
- 感叹人生的经典诗词
- 含童字的诗句-含童字的诗句100首
- 好酒的诗句-关于赞美好酒的诗句
- 含少字的诗句有哪些
- 关于带花的诗句有哪些
- 含字开头的诗句-含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 关于少年成长的诗句-关于少年成长的诗句古诗
- 关于描写思乡的诗句
- 含有晚的诗句-含有晚的诗句五个字
- 含荷字的诗句-含荷字的诗句古诗
推荐汉语
- 「艈」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貭」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噝」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䑜」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凎」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制」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㨁」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䫻」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䧿」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雬」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知识
- 爱祖国的经典诗词-爱祖国的经典诗词有哪些
- 田园诗词-田园诗词大全100首陶渊明
- 乾隆诗词经典
- 表示友情的诗句古诗词
- 拼搏奋斗的古诗词-鼓励拼搏奋斗的古诗词
- 带九的古诗词-带九的古诗词经典
- 描写八月的诗词
- 带有颊字的诗
- 辛弃疾诗词名句-辛弃疾诗词名句出处
- 表示美好的古诗词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