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讽刺读书的诗句

有没有讽刺读书的诗句

百无一用是书生

雅慕诗书静慕风,

廿数年华苦读中。

往日不爱钱屋权,

今日只余柴米葱。

黑白颠倒我不会,

媚上欺下我不行。

今朝有酒今朝醉,

百无一用是书生!

讽刺人无知的古诗词

1、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出自《戏为六绝句·其二》唐代:杜甫释义: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十则》先秦:佚名释义: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3、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出自《焚书坑》唐代:章碣释义: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读书!4、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出自《寒食 / 寒食日即事》唐代:韩翃释义: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5、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出自《马嵬·其二》唐代:李商隐释义: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6、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出自《上李邕》唐代:李白释义: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7、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出自《北人食菱》明代:江盈科释义: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8、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出自《相鼠》先秦:佚名释义: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

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

9、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出自《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唐代:杜牧释义: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10、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出自《咏柳》宋代:曾巩释义: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刘项原来不读书 讽刺了什么

唐人章碣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虽说诗的本意是讽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欲图愚昧天下的百姓,让他们甘于接受统治。

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恰恰是刘邦和项羽两个平生不好读书的武夫,排山倒海似的摧毁了他妄图百世的基业。

同时,这首诗也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

这说明中国自古以来,读书人就有读书无用的困惑和无奈。

现在读不读书,有没有用,当然不用讨论,我们就看看古人关于读书的言论。

最早散布读书无用的是孔子门徒子路,他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就是说有饭吃就行了,还读什么书。

如果有用,也是为了混口饭吃,出仕只不过是拿俸禄糊家口。

孟子说得比他智慧:“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读书只取二三策,是为了行自己的为政之道,所以他才会有那么踔厉风发、意态亢昂的气派。

大凡从历史上看,书生很少当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

书生当皇帝反而误国误民,不读书的皇帝倒是国泰昌运。

读书只是学了圣贤之道,并不一定有治国之略。

有开国、治国之才的人,决不会是两耳只有圣贤教诲的书生,机谋、权变、老辣甚至狠毒才是必须的素养。

开国皇帝通常都是草莽英雄,或者就是地方的豪强,学历最高的也就勉强说是具有游民性质的破落知识分子。

这是因为读书是拿来用的,不会用就是无用。

读书讲究修身平国治天下是仁者的想法,做诗词歌赋也只是智者的才能,不识字、不读书照样可以当皇帝,只要学会利用读书的儒生为己所用就是本领。

所以不读书的皇帝成功与否在于识人、用人,和自己的念书多少无关系。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句诗作者在讽刺什么?

1、《咏针》 清·文映江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晴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2、《杂作》明·董应举 小官事大官,曲意逢其喜。

事亲能若此,岂不成孝子。

3、《白鹭》宋·唐庚 说与门前白鹭群,也须从此断知闻。

诸公有意除钩党,甲乙推求恐到君。

4、《聊斋》明-蒲松龄 你也反腐败,他也反腐败, 喜怒哀乐一起都到心头来。

奇也不必奇,怪也不必怪, 五子登科--总比两袖清风更可爱。

台前发宏论,幕后发邪财, 几分庄严、几分虚伪、几分坚定、几分徘徊、 此中奥妙,谁能解得开。

5、《诗经·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扩展资料: “狗眼看人低”是一句骂人的话,形容眼光短浅,以狗眼看待事物,无论怎么看,都是狗的世界。

狗是为人类驯化较早的动物之一,善通人性,与其他动物相比较,对主人特别忠实,也和主人比较亲近,但是对陌生人有很强的敌对情绪。

历来对狗褒贬不一,如“狗不嫌家贫”、“狗仗人势”等等,但毕竟贬多褒少。

因此人们就用狗多比喻势力小人,把以貌取人、瞧不起别人的人骂作“狗眼看人低”。

...

有哪句古诗可以讽刺一个人品质很恶劣的?

1.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2.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3. 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4.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杨雄《法言·君子》5.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6. 倦十三五刑不如一耻。

——吕坤《呻吟语·治道》...

形容突然有种失落感的诗词有哪些?

1.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释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释义: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3.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释义:因为皇帝心思根本不在求贤上,所以有才也的布道重用。

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

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

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

全诗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4.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黄景仁《杂感》释义:十个人就有九个人看不起,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就是读书人。

5.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猎词》释义: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6.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释义: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7.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释义: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8.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释义: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9.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释义: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10.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释义: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才华盖世你却容颜憔悴。

古诗词讽刺体重

经典讽刺诗 一、咏 针 清末名士文映江〔1874-1950〕曾作谐趣诗一首,名曰《咏针》,全诗名为咏针,实为讽刺,但诗中只字不提讽刺的那类人,即使如此,就算你是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也能一眼看明白这首诗讽刺的是哪类人,这就是这首诗的绝妙之处! 咏 针 〔清〕文映江 百炼千锤一根针, 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晴长在屁股上, 只认衣冠不认人。

作此诗的文映江先生,字岷山,同治十三年(1874年)生,清末拔贡。

少时家贫,发愤读书,父母在蟠龙寺下劳苦耕作供其费用,诗文优秀而书法怪异,到潼川府考名列第一,知府批其卷曰"文盖通场,字丑八县"。

光绪二十八年,由省试拔贡,宣统元年赴京朝考,授官吏部录事,辛亥后回乡隐居,以教书卖文种田为生,曾有驻军司令于某多次造访,慷慨谈及刘先主三顾茅庐事,欲邀入幕,文以"亡国遗臣,不愿改节事他人"谢绝,1950年以七十六高龄辞世。

平生生活清苦,秉性孤傲,幽默诙谐玩世不恭,自撰墓志铭称"不染浇风,不悖名教,不喜事功。

" 二、明朝翰林学士解缙搜写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三、《泊秦淮》唐朝中书舍人杜牧 烟笼寒江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悯农二首》唐朝宰相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乐府民歌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五、《杂作》明朝工部侍郎董应举 小官事大官,曲意逢其喜。

事亲能若此,岂不成孝子。

六、《白鹭》北宋诗人唐庚 说与门前白鹭群,也须从此断知闻。

诸公有意除钩党,甲乙推求恐到君。

七、《聊斋》新唱 你也反腐败,他也反腐败, 喜怒哀乐--一起都到心头来。

奇也不必奇,怪也不必怪, 五子登科--总比两袖清风更可爱。

台前发宏论,幕后发邪财, 几分庄严、几分虚伪、几分坚定、几分徘徊、 此中奥妙,谁能解得开。

八、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以古喻今的讽刺诗。

唐朝建国初期,外族屡次和唐军在边境上交战。

为了巩固边防,朝廷不断从内地征调士兵,赶赴边境作战。

但是,战争旷日持久,唐军屡战不利。

诗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将无能,朝廷用人不当。

於是他便写了这首诗对此作出委婉的讽刺。

九、《诗经》中的部分篇章,《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皮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皮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无名氏:“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

楚王号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成为成语俗话,流传至今,可见其生命之强,流传之广。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

伟大领袖毛泽东读书故事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

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

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

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

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

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

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

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

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

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

他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画。

表达追忆时光的唯美诗词!!!!!

1. 经不住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

2. 与他有关的一切统统将它们封存起来当作一种纪念纪念早已流失的岁月纪念那些我们曾拥有过的幸福和快乐不再每天重复游览伤痛和回忆不再为了牵绊人心弦的画面而痛彻心扉。

3. 回忆是一帧照片,一帧发黄退色的老照片。

寂然凝望,青春不再,红颜不再,往事已苍老。

有泪落下来,落下来,有语无从说,无从说。

4. 你就像阳光,照进我心里阴霾的地方,刺痛了忧伤。

5. 我对他再没有感觉,我不再爱她了。

为甚么会这样?原来我们的爱情败给了岁月。

6. 和寂寞对话,只是不愿意相信你已经离开7. 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

耽于回忆,青春却难免苍白,木人石心亦伤怀。

8. 有生命就会有回忆。

你无法抗拒,也无处逃避。

你是尘世中的人,回忆便是你的影。

值得回忆的总是刻骨铭心的难忘,曾经的感动。

无论苦涩,无论甘醇,无论欣愉,无论哀伤。

9. 曾经这样以为,许下的诺言,我们真的可以如书上所言,不离、不弃、现在扔下所有娇情的句子,美好的时光,婉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10. 这或许是墙角的落花,等待被腐蚀的那一天。

11. 这些过往,我曾经拥有过。

12. 最初不相识,最终不相认。

13. 刻在记忆里的那个夏天,是我们一起在阳光下流下的泪水。

14. 当时间过去,我们忘记了我们曾经义无反顾地爱过一个人,忘记了她的可爱,忘记了她为我做的一切。

15. 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欲盖弥彰。

16. 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

17. 相信你还在这里从不曾离去,我的爱像天使守护你,若是你知道这里,从此没有我我会找个天使替我去爱你!18. 些渐行渐远的青春的单纯日子,可以望见背影越拖越长的那时的自己,那是远去的时光和心情。

19. 幸福很短暂,还长着翅膀会飞。

快乐太单纯,所以很容易破碎。

20. 有些感受,只有凭着记忆慢慢寻找最初的味道,回忆很拥挤,却不见过路人。

21. 谁苍白了我的等待,讽刺了我的执着。

两句含有生活哲理的古诗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 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ici/1633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推荐赏析

推荐汉语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