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诗句有哪些?
-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诗句有哪些?
《纪行诗》
明·马欢
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
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青螺。占城港口暂停憩,扬帆迅速来?婆。
?婆远隔中华地,天气烦蒸人物异。科头裸足语言侏,不习衣冠疏礼义。
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南金异宝远驰贡,怀恩慕义摅忠诚。
?婆又往西洋去,三佛齐过临五屿。苏门答剌峙中流,海舶番商经此聚。
自此分船往锡兰,柯枝古里连诸番。弱水南滨溜山国,去路茫茫更险艰。
欲投西域遥凝目,但见波光接天绿。舟人矫首混西东,惟指星辰定南北。
忽鲁谟斯近海傍,大宛安息通行商。曾闻博望使绝域,何如当代覃恩光。
书生从役何卑贱,使节叨陪游览遍。高山巨浪罕曾观,异宝奇珍今始见。
俯仰堪舆无有垠,际天极地皆王臣。圣明一统混华夏,旷古于今孰可伦。
使节勤劳恐迟暮,时值南风指归路。舟行巨浪若游龙,回首遐荒隔烟雾。
归到京华觐紫宸,龙墀献纳皆奇珍。重瞳一顾天颜喜,爵禄均颁雨露新。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捍卫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如果没有强大的水师和人民的支持,郑成功是不可能收复台湾的。这也说明17世纪我国船舰性能、航海技术的先进和发达。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诗句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故事发生在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的南京、太仓以及郑和下西洋所涉足的部分亚非国家与地区。
奉明成祖朱棣钦命六度出使西洋的郑和,统率船队返京述职途中,感慨二十年来率舟师结好善邻遍访异壤的经历,期冀领圣命再涉重洋,迎他而来的却是夏尚书宣旨禁海的圣命,和航海文案图籍一概查缴销毁的严令。
然而,几下西洋的般般经历,刻骨铭心—— 初涉汪洋,朱棣钦赐“和”字巨幡; 汹涛无际,郑和情怀万里; 水手寂寞,郑和与他们玩起麻将; 南洋异域,随船宫廷乐工幽兰误饮毒汁,使情同兄长的郑和免遭劫难,令衔仇女扮男装欲害郑和的秦娥愧赧无地; 西洋古国,郑和宫廷坦诚示好,挫败明朝叛将挑起异国交兵的阴谋; 新皇登基,再宣钦命:开洋——!开洋——! “和”字圣旗再度高扬! 年届花甲的郑和率领船队,乘着好风好雨再下西洋,成就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壮举。
12个成语描写郑和下西洋的作文三百字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 永乐三年(1405)五月己卯,“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永乐五年回加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回国.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巳,“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真家属”.第四次,据《明成祖实录》卷86载,永乐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九月壬一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 第五次,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巳,“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郑和“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不久,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郑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郑和下西洋的文章?我们老师要求要写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文章,...
这是我的旧帖,楼主挑着有用的东西看吧 --------------------------------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原创) 我最想提的,就是郑和船队中海军陆战队的运用。
当时的“海军陆战队”,具体说就是舰队搭载的陆军。
请注意是“陆军”而非步兵,因为当时郑和选拔舰队战斗人员时,部队的编成除了传统步兵(准确讲也已不再是只装备着冷兵器的老式步兵了,而是冷热兵器兼有)外,还有使用重火器的炮兵,以及骑兵--用舰船运送“大量马匹”漂洋过海,也是郑和船队的壮举,如此奇迹实非西班牙殖民者远征印加帝国时仅仅携带了数匹马所能及也。
最突出的战例就是,郑和出使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锡兰国王贪图郑和船队的财宝,意欲对郑和使团行劫。
他一面以数万之众阻绝使团归路,一面分兵袭击远在海岸的中国船队。
郑和随行卫队3000,人数虽远逊对方,但因为武器精良,士卒训练有素,使得围困的锡兰军队并未讨到便宜。
同时,郑和派出人来,乘“快马”(骑兵的运用),火速前往船队锚地,赶在敌发动偷袭前向船队发出了警报,遂使中国留守部队严阵以待,避免了一场大祸。
与此同时,郑和手下的明朝军队真正开始发威了--明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进锡兰王城(史载明军“衔枚疾走”,显然也是大规模运用骑兵),一举生擒锡兰王,将其扣作人质,并在与敌对峙6天后的一个凌晨,悄无声息的打开城门,伐木取道20余里(好像又隐含着明军工程兵的影子哩),最终保护着郑和使团平安返回了船队,而几万锡兰军队,面对着国王被擒的突变局势,束手无策。
现代的海军陆战队其实就是由古代和近代“舰队搭载登陆的陆军部队”发展演变而来的。
很多人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制式化的海军陆战队是成立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海军陆战队,但我以为“郑和船队的战斗人员,已经具有了实质上的海军陆战队意义”。
可以想像,郑和船队为了适应远洋需要,在明朝军队中遴选的必定是“熟悉水性,能忍受海上艰苦生活,同时精通步骑作战”的“复合型军人”作为舰队护卫。
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登陆部队与海上力量协同作战方面,郑和或明王朝高层必然进行过统筹的计划与精确的演练――锡兰岛之战就充分说明了,当年的中国陆海军在协同一体化方面已经实现了相当的战术默契。
当然这也证实了郑和那3000奇兵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登陆部队。
另外一个,就是武器的配属,不过这方面我还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但考虑到郑和船队事前准备的周密,估计在部队装备上依照外洋作战的特殊环境做了相应的改进或调整,比如尽量携带轻便的步兵火炮,加强金属武器及火药的防潮防锈蚀工作,妥善处理远洋运输马匹所带来的牲畜成活及登陆后适应当地气候问题――我所举出的不过是当时亟待解决的大量难题中很少的一部分罢了,然而郑和船队却都能一一克服,这怎不让人叹服古代中国人的雄才大略与惊人智慧呢?在郑和船队曾经靠岸过的印度南部卡利卡特港,当地人是这样描述明军雄姿的――他们“戴着头盔和面具,拿着长矛一样的武器”,“就象君士坦丁堡的骑士”――如此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明军装备的精良。
还有一个战例就是剿灭海寇陈祖义,这次战斗主要发生在海上,从单纯的军事角度看,郑和率领的明朝水师继承了蒙元舟师的勇猛作风,而在战术上则表现的更加灵活(比如敌来犯前整个舰队偃旗息鼓,实施灯火管制,麻痹了对方;战斗打响后立即依照战前部署将敌分割包围,聚而歼之),并且比较充分的发扬了新式火器的威力。
对于这次战斗,现代人经常批评郑和没有象西方殖民国家那样去“主动扶持华人陈祖义而是将其剿灭”,这样说看似有些道理,但是却违背了起码的历史唯物主义――要知道,在唯利是图方面,西方殖民主义国家是绝对不可能长期仰仗并信任海盗的。
当年的西方殖民者在稳固其海上贸易线后,对于无论是本国还是外国的海盗,又何曾再和颜悦色过呢?哪一个不是剿之而后快呢? 而且,在国家利益之上的原则下,我们中国的皇朝不也曾短暂的与海上强人联手过吗?郑和的“本家”(开个玩笑)――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何许人也?有人可能会说,当爹的是个卖主求荣之辈,作儿子的倒还算条汉子,更有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之壮举。
呵呵,大家说的都没错,只是我要补充一点――没有郑芝龙当年鏖战海上,开创了郑氏集团称霸东亚海面的局面,郑成功哪里来的如此勇猛善战的水上劲旅呢?这里我们不必讳言――郑氏集团是地道的海盗发家,最后才走上的与国家力量联合(我们管这叫“招安”,其实郑芝龙从未惧服过明王朝)的道路。
郑氏集团鼎盛时期,整个南中国海的来往船只,无论是亚洲人的小型帆船,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舰,“无郑氏号令者,不能往来”!更有甚者,在与当时唯一的竞争者荷兰东印度公司作战时,郑氏海军一举在料罗湾击沉荷兰战舰8艘,并且从福建铜山岛一直把溃败的荷兰人追击到厦门! 呵呵,扯远了,让我们把话题还回到郑和下西洋上来。
郑和船队乘员之众,舰只数量之大,在世界航海史上都绝对是空前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具体而现实的问题――郑和当年是如...
描写郑和下西洋精神的成语急需哦,好的话可以加分,不要抄别人的。
...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从1405年到1433年,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医疗技术成熟,熟悉西洋医术; 3.有永乐帝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军事目的); 4.赴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个人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四年(一四零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
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
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
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
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
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
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
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
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
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
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
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
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
郑和亲率...
请拟写两条记念郑和下西洋活动的标语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 太仓的刘家港起锚 (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 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 洲东部,红海、麦加。
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他更早迪亚士57年远赴非洲。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是可信性较高的观点。
一说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一说发展贸易,正史称郑和下西洋使“国用羡俗”、“宝物填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ici/774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 感叹时间流逝的诗句有那些?
- 形容心情不好诗词
- 以忆字开头的诗句
- 重阳节经典古诗词-重阳节经典古诗词英译欣赏
- 古诗红梅全诗句
- 元宵节最著名诗词
- 与风景有关的诗词
- 形容祖国强大的诗词
- 描写松的诗句 古诗词 古人描写青松的诗句
- 表示速度快的诗句 形容速度快的五字诗句
推荐赏析
- 关于描写冬日寒风的诗句
- 花的诗词有哪些-含有花的诗词有哪些
- 含星河的诗句-含星河的诗句唯美
- 古代爱情诗词歌赋大全
- 关于豪情壮志的古诗句-关于豪情壮志的古诗句子
- 关于花开的古诗句
- 古字诗句-古字诗句飞令
- 黄庭坚诗词满庭芳-黄庭坚诗词满庭芳注释
- 关于枫叶的古诗句-关于枫叶的古诗句子
- 关于做人的诗句-关于做人的诗句或名言
推荐汉语
- 「纍」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簃」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孖」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襞」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瀥」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蟞」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辩」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蟫」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釤」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寀」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知识
- 带有纬字的诗
- 写友谊的诗词名句
- 唯美意境诗词-唯美意境诗词歌赋
- 大树的诗句有哪些
- 描述冬天的诗词-描述冬天的诗词名句
- 形容事物变化快的诗句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赏析
- 经典爱情诗词名句-经典爱情诗词名句大全
- 惜别诗词-惜别诗词鉴赏
- 带有绾字的诗-带有绾字的诗句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
-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