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描写女人醉酒美态的诗句有那些?
-
古人描写女人醉酒美态的诗句有那些?
1、醉酒佳人桃红面,不忘嫣语娇态羞温柔。
释义:喝醉的佳人脸红的像桃一样,却还有低语和人比花娇的温柔。
2、画船红日晚风清,柳色溪光晴照暖。美人争劝梨花盏。——北宋·欧阳修《玉楼春》
3、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唐·白居易《长安道》
释义:花枝空隙中有一座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唱一曲美妙的歌喝一杯酒。佳人劝我及时行乐,从古往今青春年少不会再有。
4、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南唐·李煜《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
释义:花瓣一片浪迹,就在阑珊处,歌声醉在梦里。环佩叮当,晚上的妆容硬件残缺,谁能够帮我整理我的翠鬟。
5、忽觉佳酿醉春花,一颦一笑添红霞。
释义:忽然觉得这美酒连春花都醉了,佳人一颦一笑像是添上了红霞。
6、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白居易《对酒吟》
释义:如果今天晚上喝多了,还得美人扶着我。
7、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释义: 简直就没有一个配称能饮酒的人。少年李白生活豪纵,充满进取精神,饮酒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
主要是哪些出名的诗词人?出名的诗词有哪些?
18位除词人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涉外,其余15位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西蜀。
或生于蜀中,或宦旅蜀中,他们是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
晚唐五代词选集。
10卷﹐选录唐末五代词500首。
编者赵崇祚﹐字弘基。
生平事迹不详。
据欧阳炯《花间集序》﹐此集当成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其时赵崇祚为卫尉少卿。
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
其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曲子词作家列于卷首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
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
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
《花间集》只称他为“皇甫先辈”,“先辈”为唐人对进士的称呼,可见他并未入仕。
代表作有《采莲子二首》、《怨回纥歌》、《浪淘沙二首》等,其中以《采莲子二首》的艺术成就最为杰出,第一首诗中写一采莲少女因“贪戏采莲迟”,傍晚了还在船头弄水,而且还“更脱红裙裹鸭儿”(脱下红裙子将小鸭子裹起来),将女孩儿的活泼顽皮和怜物爱人之情状描摹得历历如画,极其生动逼真。
第二首写少女贪看“湖光滟滟”入了迷,索性让船随风飘荡,还时而兴起“无端隔水抛莲子”,但发现有人偷看后羞涩惶恐了老半天(“遥被人知半日羞”),那姿态真是让人又怜又爱。
含有子字的诗词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李世民《芳兰》译文:是借兰花的品质比君于之美德。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唐·李贤《杂歌谣辞·黄台瓜辞》译文:描写种瓜黄台下,果实累累。
诗人者使用“离离”这一叠词,简括而又形象鲜明地 点染出瓜熟时长长悬挂在藤蔓上的一派丰收景象。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译文 :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唐·温庭筠《碧磵驿晓思》译文:月儿落下杜鹃也不再啼叫,只见庭院里开满了山杏花。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王令《送春》译文:杜鹃鸟在夜晚悲苦的鸣叫,不信唤不回已经过去的春天。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唐·崔涂《春夕》译文: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 啼叫。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唐·孟郊《游子吟》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南唐·李煜《临江仙》译文: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
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了望,惆怅地看着 幕烟低垂。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唐·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译文:尊敬的孔老夫子,你一生劳碌奔波,周游列国,究竟想要做成什么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国·曹操《短歌行》译文 :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 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
含子字的有哪些诗句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龟虽寿) 我不负神匹神何殛我越荒州 出自:《胡笳十八拍》 年代:魏晋 作者: 蔡琰 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出自:《神弦》 年代:唐 作者: 李贺 神锥凿石塞神潭,白马趁走覃赤尘起。
出自:《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年代:唐 作者: 温庭筠 四时八节上杯盘,愿神莫离神处所。
出自:《神树词》 年代:唐 作者: 王建 《神弦》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咚咚。
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相思木贴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
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
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作品赏析刺巫也。
拟《九歌》。
注:1: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冬冬:冬冬,鼓声也。
2: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颴风:窸窣,声细碎状。
颴风,旋风。
3:相思木帖金舞鸾,攅蛾一喋重一弹:相思木,红豆木,《呉都赋》云:"楠榴之木,相思之树。
"此为以相思木所制琵琶也。
帖金 舞鸾,饰琵琶者也。
攅蛾,皱眉也。
啑,同喋,多言也。
按,唐时女巫以琵琶迎神。
4: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歆,享用也。
5: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终南,终南山。
平湾,两山凹处。
6: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师,女巫也。
更颜,更换脸色。
题解这首诗揭露了女巫装神弄鬼的欺骗行为。
神弦:即神弦歌,古乐府旧题。
原题是民间祭神时用的乐曲,意在“弦歌娱神”。
李贺反其意而用之。
中唐以降,尚巫之风日盛。
诗人由笔下《神弦曲》、《神弦》和《神弦别曲》三首诗。
《神弦》一首诗具有另外两首诗的基本特征即对尚巫之风作了如实的记录,而且是艺术记录。
更加可贵的是,还对女巫装神弄鬼的形象作了巧妙的讽刺。
“神嗔神喜师更颜”一语绝佳。
神的喜怒哀乐全在女巫的面部表情中,尽管于此,人们还是十分虔诚地把鬼神送还青山。
读此诗,不禁为李贺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而拍手叫绝。
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以 浅谈当代古典诗歌创作中意象的继承和创新 为题作一个开题报告
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 作 者 】朱寿桐【作者简介】朱寿桐(1958.1—),男,江苏大丰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著作有《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下卷)等多种。
一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的自觉意识主要来自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由于体格和制式的限制,在表现诗人较为复杂的思想情绪时,就不能靠简单的形象比喻来完成,而必须有赖于密切型的意象;同时,中国古代诗歌成就已有了两千多年的积累,作为历史沉淀,其为后世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精华往往都压缩在意象的光盘上,因而作为现代人唤起的对于古代诗歌乃至于古代文明的情绪记忆,便很自然地通过意象得以体现。
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没有明确过“意象”的概念,但这并非说传统诗人们就没有总结过“意象”现象。
其实,当古老的“比兴”说初露头角时,人们便可以从中得到有关“意象”揭示的信息。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解释“比兴”说时已较为明确地指出了“比兴”的意象内含:“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而且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意即一比可指多义,正是意象化的特征。
周作人在为刘半农《场鞭集》所作的序言中也承认,中国传统的“兴”可与西方的“象征融合,构成诗化意象。
到了清代,诗批家们已经明白地发现了中国诗歌的意象化传统。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这样总结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显然,这里的“烟霞”、“草树”已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凝聚着诗人所体验的“山之精神”和“春之精神”等精神意含的意象了。
这段话不仅说明诗歌创作意象化的普遍化,而且也揭示了在传统诗歌表现格局中,以及在传统表现语汇的限制中,诗歌的意象化表现乃是一种必然的取法。
虽然作为现代诗歌文化基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化、反抗传统为价值指向的,但任何一个偏激地反传统的诗人也不可能摆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存的深刻影响,胡适的“放脚体”新诗中就有传统意象的闪现,“五四”时代的那批诗人几乎都曾像胡适那样为挣脱不掉传统意象的缧绁而苦恼过。
更不必说在新诗创作面临着从最初得到解放时的粗暴发泄到建立新的审美规范的艰难选择时,诗人们的思维定势将不会像前述诗人那样拘囿在新旧文化对垒的框架之中,而只以是否有益于在新的诗歌形式下的思想情绪的表达为依据;何况现代诗人毕竟是喝传统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各种文化遗传信息显然会在他们不再对传统进行设防的自由心态中发挥作用。
于是,传统诗歌的意象几乎就从未间断过在新诗创作中的影响,而在像李金发这样的超越了新旧对垒的文化价值观的现代主义诗人中,传统意象的出现更是屡见不鲜。
李金发新奇怪异的象征诗最初出现的时候,一度引起舆论大哗。
人们在惊疑于其语言风格的怪诞别扭之外,还极反感于它的凭借古语而又食古不化。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这是他《弃妇》中的开头,确实既泥古而又悖古,面目奇特而可憎。
殊不知他正是在超越了新旧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创作的,既不是想张扬古代诗歌文化以向新文学示威,也不是想改造传统诗歌以适应新观念的表现,而只是本着有利于表现的原则,试图对诗歌的格式、范型作一种探索。
他在《微雨》的“导言”中指出:“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成为无治状态,对于全诗的体裁,或使多少人不满意,但这不紧要,苟能表现一切。
”“苟能表现一切”是他的唯一依据,在这样的依据上他既可以运用传统的表达,又可以探索新异的诗路,于是他的诗歌便显得那么怪异。
而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即能对这样的怪异抱宽容乃至赞赏的态度,尽管它未必理想,甚至未必妥当,因为真诚的尝试者和勇敢的探索者是不受谴责的。
超越于新旧文化价值观念,李金发一方面带着“异国的薰香”,带着法国象征主义的审美原则,一方面又不敢贸然照搬这些原则,便在尝试和探索中自然而然地向传统语体寻求承载的途径,这使得他的诗歌表达显得那么古拙。
更重要的是,象征主义那种“先锋”化的诗思对于最初的接受者和尝试得李金发来说,即使假借传统语体之力也还是难以把握的,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茫然无措的情形下,尝试者和探索家的正常心态便是向前例寻证,以获得有力的心理支撑。
于是,李金发较之他以前的任何一个现代诗人都更注意采用古典意象装点自己的现代诗思。
他的充满古意的诗歌意象应该比他诗中时常出现的传统语体更有蕴味。
他这样描写他所观察到的《秋》:“勾留片刻,你将见斜阳送落叶上道”。
斜阳古道,西风落叶,是中国古代诗歌典型的秋肃意象,李金发信手拈来,不着痕迹,表现出较深厚的古代文化素养。
他的《夜之歌》则唱道:“神奇之年岁,/我将食园中香草而了之”,也在仿佛不介意间借用...
百家姓的资料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启蒙学教材。
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
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
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众所周知的《百家姓》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百家姓的起源与其深远影响。
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迷。
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
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 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
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 ‘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
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成。
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
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 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
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过去,《百家姓》有几种修订版,如:明朝末年修订的“黄周姓”,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丰年间 (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订的“百家姓三编”。
这些修改后的百家姓在表现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
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法取代原稿,这体现了原稿对后来创作的深远影响。
《百家姓》不仅只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其译本也在与汉族有着友好往来的少数民族中传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
由此可见百家姓的深远影响程度 转自 中国民族特色文化交流论坛 http://www.crazechina.com/viewthread.php?tid=3698&extra=page%3D1参考资料:http://www.crazechina.com/viewthread.php?tid=3698&extra=page%3D1
百家姓的来历
【姓氏来历】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
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
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
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
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
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
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
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
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
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
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
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
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
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时候,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 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
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 郭、萧。
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
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冯、汪、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ici/945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 描写夏天下大雨的自编诗句
- 岳飞的诗词小重山-岳飞的诗词小重山配画
- 《梦三国》里曹植说的诗句都有哪些
- 最霸气诗词歌赋
- 以车开头的诗句-以车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 梓的诗词 关于梓的美好诗句
- 招待客人的诗词 招待客人要喝酒的诗句有哪些啊
- 形容男子的诗词-形容男子的诗词有哪些
- 感叹岁月催人老的诗句
- 云月诗词
推荐赏析
- 关于新茶的诗句
- 含广的古诗词
- 含有在的诗句大全
- 关于除夕的古诗词有哪些
- 关于艳的诗句
- 关于写梅花的诗句-关于写梅花的诗句古诗大全
- 含家的诗句大全-含家的诗句大全含
- 关于励志向上的诗句-关于励志向上的诗句的书法图片
- 含有荷字的诗句-含有荷字的诗句100首
- 关于感恩母亲的诗句-关于感恩母亲的诗句名言
推荐汉语
- 「鶮」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侒」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柹」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跱」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钸」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䌐」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䎿」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闬」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戥」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心」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知识
- 人生诗词-人生诗词歌赋
- 描写重阳节的诗词大全
- 离开的古诗词-暗示默默离开的古诗词
- 孝敬的古诗词
- 描写朋友之间友谊的诗词
- 形容美如仙境的诗词 形容风景宛如仙境的诗句有哪些
- 写夏季炎热的诗句
- 形容雨天心情不好的诗句
- 表达心烦意乱的诗词
- 小学五年级下册古诗词大全-小学五年级下册古诗词大全教科版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
-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
-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
-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 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 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
-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 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