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年会主题用的古诗句
-
适合年会主题用的古诗句
火树银花不夜天,金龙醉凤舞除夕。
辉煌妙语羡不够,情满人间泄天机。
三春草木如人意 万里河流似利源
去岁曾究千里目 鲲鹏展翅乾坤大 国正华年花烂熳
今年更上一层楼 桃李争春天地宽 人逢盛世寿增添
新春共饮团圆酒 日月有情迎港返 一枝红杏沾春雨
海峡同浇统一花 山川无恙盼台归 两贴春联喷墨香
两岸三通金光道 雪里梅花霜里菊 贺岁红联增喜气
一元复始艳阳天 炉中宝剑火中钢 迎春白李报春和
江山似画莺啼序 山河有幸花争放 新春喜饮丰收酒
岁月如诗蝶恋花 天地无私春又归 佳节乐吟改革诗
淑气千重山水秀 紫笋破冰辞旧岁 白雪纷飞梅吐艳
春光万里画图新 红梅得意闹新春 红霞绮丽岁争荣
莺梭织出添花锦 一腔热血开新宇 人寿年丰歌盛世
燕剪裁来特色春 满面春风步小康 山欢水笑庆新春
小康生活蕊中蜜 绿柳千条征淑气 北国冰封笼大地
大富前程锦上花 红梅万点缀新春 南疆雪化始新春
万里和风吹柳绿 丽日驱寒梅早放 玉树暖迎沧海日
九州春色映桃红 春风送暖柳先舒 珠花光动锦城春
花随春到遍天下 只因一夜春风到 虎踞龙盘雄宇宙
福同岁至满人间 顿教满园瑞草喧 山青水秀壮乾坤
春风轻拂千山绿 风前始觉苍松劲 凤啭高梧迎百福
旭日东升万里红 雪后方知翠柏贞 燕翔华厦乐三春
潇潇春雨润桃李 柳绿栎红新岁月 春风万里山山绿
处处园丁育栋梁 莺歌燕舞艳阳天 旭日一轮处处红
庭前绿竹迎风舞 果熟粮丰呈富岁 大地春风温我宅
座上嘉宾对酒歌 花红柳绿饰新楼 中天日丽到吾家
天地无私千里绿 千秋日月千秋亮 绿柳迎春歌富岁
家门有德万年红 一代风骚一代歌 红梅破雪兆丰年
红日东风常送暖 红纸春联夸美景 风和日丽春常驻
青山绿水总宜人 动人小调唱丰年 人寿年丰福永存
青山不老国增艳 向阳村舍春光媚 全家畅饮丰收酒
碧水长流年更丰 和睦人家幸福多 合府同观彩电屏
点点梅花乐淑气 翠柏苍松皆旧貌 一窗明月一窗竹
声声鸡唱祝平安 红墙碧瓦尽新楼 满室图书满室馨
白粉围墙客疑问 种树栽茶山聚宝 风和日丽花常放
红墙瓦屋燕迷归 放鱼养蟹水藏金 吏正官清民自安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表现主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在河之洲”唱起“关关雎鸠”的歌谣开始,中国诗人便一发而不可收:从集体的演唱到文人的独自创作,从高高在上的帝王到无名无姓的妇孺,都在用这一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绎、吸取、创新,不仅使诗歌的内容日趋丰富、包罗万象,形式也灵活多样、各尽其长,名人名篇更是层出不穷、叹为观止,为我国的文化史写上了最靓丽的一笔。
那么诗人是如何在短小、精悍的这一体裁中表情达意的呢?笔者试以“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歌为例,以点带面,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心中的某种情感,远道而来,或觥筹交错,饮酒赋诗;或两情依依,互诉衷肠;或曲水流觞,畅叙幽情;或高山流水,一唱一和。
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诗歌中表现“离别”主题的名篇佳作似乎远远多于表现相聚的,即使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这样的表现文人聚会盛况的传世名篇,也难免发出“死生亦大”“盛宴难再”的感慨。
究其原因,大概是“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的伤感更能触动诗人脆弱的心弦,更能激发诗人敏感的诗情,也更能让诗人感悟人生的聚少离多、命途多变。
具体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离别”的情绪的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浓重的环境渲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即情语。
”(《人间词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在诗歌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尽管范仲淹说过人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诗人往往是唯心的、主观的,他们认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们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他们认为“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他们认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等,情感是他们看待事物的主体,一切客观的存在是服务于情感的,所以景物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先行者,是抒发感情的载体。
古道边的依依杨柳,吹拂着不忍离去的戍子之心;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是汪伦对李白的友谊;客舍外青青的柳色,是王维对朋友的依依惜别;长亭外一声声凄切鸣叫的寒蝉,让柳永的心更添几分惆怅…… 二、细腻的情感刻画 浓重的环境描写只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而这类诗歌的主题在于抒发“离别”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又体现在不同的细节中。
慈母把对爱子的“意恐迟迟归”寄托在“临行密密缝”(贾岛《游子吟》)中,李白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王维则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对友人的无限关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柳永与恋人别离时的缠绵悱恻、欲说不能,而高适则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的豪迈,掩盖了许多离别的忧伤,给远行的朋友以极大的鼓舞与勉励。
三、典型的意象选取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设,选取典型的意象来抒情,这样不仅显得意境优美,感情含蓄,而且情景交融、心物合一,境界自出。
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人间词话》)清王夫之《萱斋诗话》中曰:“情景名曰二,而实不可离。
”就“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歌中,大致会用以下的意象。
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有此种含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
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作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而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片段则将这一意象的内涵推至一个高峰。
3.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诗法家数》)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尽管他们“都门帐饮无绪”,但送别的酒是少不了的。
在中国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更为突出的则是李白,他说:“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酒肆留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而在《客中行》中则更为洒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酒成了离别的佐料。
四、鲜明的衬托对比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写词人与他心爱的人离别之后,乘舟而去,消失于苍茫的海雾之中,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这首诗作于宋朝灭亡的那一年。
示儿(其四)【宋】陆 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已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课本中已经学过,不作过多介绍。
摸鱼儿【宋】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说出你最喜欢的一句(首)古典诗词,看你喜欢什么风格.....主题不限
古典诗词彰显中国文化的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既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存在状态的思考,也是人类意识中原初的、核心的意识形态,它包括情感和智慧两种内涵。
华夏民族的情感最初形态就是以诗歌形式记录下来的。
《尚书·尧典》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是人类真善美、知情意的综合情绪,它没有偏见地记录着华夏子孙情感历程的变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的核心灵魂是“天真”。
这里所谓的“天真”不是任性,更非懵懂愚钝,而是真性情,它体现的是“自然”精神与“家园”意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将“自然”、“田园”作为生活的终极追求。
“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嵇康曾言“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嵇康本人“精光照人,七格凌云”的人格魅力更成为后人的榜样。
有“自然”必有“田园”,“田园”与“自然”相依相存。
陶渊明的“田园”来自对老庄自然美学的崇拜。
陶氏生于凡尘,却于红尘之外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园”世界,欣然捕捉“自然之美,真实志趣”,他超然物外的心性不仅开辟了中国诗歌平淡自然、抱朴守拙的美学境界,而且成就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田园范式。
于是,田园与自然逐渐成为中国士大夫的情感家园。
智慧,是某地域内的文化积淀内化于人之后的执行力,也就是人在某种特定文化熏陶之下的思维及其行为。
“智慧”,为“智”与“慧”的集合。
智是聪明,聪明与生俱来;慧为慧通,需要勤学精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体现出“慧通”之内涵。
中国人的“慧通”外显为“温柔敦厚”,内置为“圆融贯通”。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他们的主要观点都集中在塑造“和合”的人生气质,这是追求融合与和谐生活志趣的根本方式。
在这个熔铸过程中,诗词发挥着根本的施教作用。
孔子认为若不诗教,“君子”二字不过徒有其名。
因此,就不难理解《诗经》为何成为儒家“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基础了。
集体智慧,是华夏文明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碰撞出的“相合”智慧。
汉乐府民歌《江南》看似写采莲,其实在歌颂江南风光之余,想要传达人的活力,表现在与大自然的关系中,人与人之间那种相互合作、相互爱护、兴味盎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个体智慧,考验的是人在得与失的人生道路上的达观精神,并彰显个人的承受能力。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但于此逆境,他并没有与外界发生冲突,而是选择接受。
一如他本人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论人生如何苦痛,无论多少酸甜苦辣,最终必将风烟俱净,而永恒存在于人生的,还是我们面对生命起伏时的那份坦然。
“相合”、“和谐”,这些坚韧镌铭的生命意识,恬淡、合乐、自在。
古典诗词承载中国文化“风骨”“气韵”的审美观照 风骨与气韵,来自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的是文章内容和文辞方面明朗、刚健的风度。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有“风骨篇”。
风骨,彰显内容的坚韧本质;气韵,反映文辞的感染力。
气韵衬托风骨的劲健,风骨支撑气韵的光华。
风骨之气度,莫过于观照岁月的能量,中国古典诗词对岁月的描写是最具亲和力的。
建安“三曹”之曹操慨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初唐王勃诵“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而盛唐王之涣则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宋代李清照叹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人生,或庄或谐,或爱或恨,或疏或痴,它们在风骨之内,气度之上,演绎出中国美学精神“蕴藉隽永”的意味。
南宋词人蒋捷作《虞美人·听雨》,用观雨的心境将“少年、壮年、而今”和盘托出,突出了人生——这位高明工匠——雕刻出的岁月力量。
岁月如雨,时光亦醉。
痴于“醉”的,莫过于“谪仙人”李白。
他的《客中作》,以酒告慰时光。
李白酒入诗肠,狂歌“不知何处是他乡”。
几百年后,苏轼作答“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与时光对峙的人生中,诗词是唯一的安慰。
这岁月的“沉著之致”积淀了风骨,凸显了气象。
风骨之韵味,莫过于古人对“物”的执着。
刘勰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古人写物,其旨在“物我两忘”。
王国维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便是不起眼的花草,相对诗词作者而言也仿佛具有“明心见性”的品质。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隐居山阴(今绍兴)乡村,寒冬中偶见梅花怒放,兴之所致提笔作《卜算子·咏梅》。
他虽没写一朵“梅”,没着一枝“花”,但读后却有幽咽的暗香扑鼻。
“物”的淡雅之外,亦有浓郁气韵弥漫在诗词世界。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的牡丹如此;“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李贺的美酒如是,就连柳永的“别恨”也浓得化不开——“杨柳岸,晓风残月”。
古人观照“物”、珍视“物”的思想意度,是古人对“诗性”的自解,信手而出,奇崛有致。
综合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与西方哲学饱满的逻辑思维相反,它始终带着深深的隐秀色彩,内力隽秀,外显圆融,这是中国哲学以“道”为核心的“言有尽意无穷”。
而最终,它落实到了“意蕴无穷”的艺术气质上,其效果就是“不在场的出席”,...
求出自某首诗词的古典女子名字
宋词经典 1.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西夏不敢进犯,说:“范老头子胸中有数万甲兵”,范老头子胸中也有绝妙好词,也有“燕然未勒”的悲慨苍凉之情。
2.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首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为后来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场作了环境的铺垫。
末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让我们明白范仲淹不仅仅是贤臣、是武将,也是平凡人。
3。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太平宰相晏殊,“未尝一日不宴饮”,美酒弦歌之后,晏殊就挥毫填词,旋即粲然词章就诞生了。
《浣溪沙》正写如此生活,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则道尽了古今人心。
4.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词写闺中人秋日怀思,没有锦绣铺排,但却深婉含蓄,风流蕴藉,读之幽怨袭心,余韵萦口。
5.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张先词中善写“影”,故号“张三影”,这阙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名噪一时,王国维评价说:“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 6.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宋祁任工部尚书时写此篇,因篇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人们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此句用一极俗之“闹”字却展现杏花满树锦簇花团生机盎然的盛景。
8.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一首词中两出名句的并不多,欧阳修这首上阙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堆砌重叠而浑然不觉;下阙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问得无理而情韵毕至。
10.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么凄美深切的感情,难怪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了。
11.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首词不仅仅是“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气象不减唐人高处,那落日楼头的羁旅情怀同样有独胜之势。
1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描绘钱塘繁华的词流传到金地,金主完颜亮读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便兴起了“投鞭断流,立马吴山”的南侵野心。
13.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伤离怀人,满纸愁云,却无一字空愁。
回忆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不经意成了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1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比曹操、周瑜、诸葛亮更伟大、他不费一兵一卒,用两篇赤壁赋,一首怀古词就将赤壁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化的石碑上,让滚滚东去的大江永远因之而吟唱。
15.苏轼《江城子·记梦》 患难相知10年的亡妻王弗来到了苏轼的梦中,被泪水浸透心灵的苏轼再也不能入眠了,他写下这首致另一个世界中的爱人的心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日读之,谁不潸然? 16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最具苏轼豪放特色的一首词,威武雄壮,风驰电掣,粗犷豪迈,气势沉雄,“老夫聊发少年狂”竟然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了。
苏轼称自已的这首词“颇壮观也”。
1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下写中秋的词,自苏东坡一首浑然天成、潇洒出尘的《水调歌头》,都可以作废了。
18.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自然之路、人生之路都会有阴晴风雨,苏轼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千锤百炼出来的旷达。
19.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的苏轼来到黄州,亲友绝交,疾病连年,饥寒交迫,人们相传苏轼已死了。
苏轼寂寞地痛苦地活着,“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就是苏轼,苏轼的品格。
20.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山抹微云,天连(一作黏)衰草,画角声断樵门。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 少游词真乃清丽淡雅,气韵不衰。
21.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在写牛郎织女爱情主题的作品,此篇独高一筹。
其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既是对牛郎织女爱情的经典描绘,也成为后代情人的口头禅。
22.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古人有以山喻愁的,有以水喻愁的,贺铸的愁呢?“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时人号之“贺梅子”即由此来。
23.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春芳凋谢、美人迟暮已是一个老而又老的主题,可是到了李清照的手里,写来轻灵新巧,却又凄婉含蓄。
其中的“绿肥红瘦”则是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24.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是一个薄雾浓云的重阳节,与丈夫异地相处的李清照的思绪也更浓重了。
黄昏的菊花酒太淡了,那是因为愁太浓了,愁可销魂,于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5.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从来没有这样写词的,从来没有这样写愁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字连叠,创意出奇。
词中诉愁,渐深渐浓,到最后只成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6.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是向以婉约著称词坛的李清照并不婉约的一首作品。
27.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是一首有心人读一遍就可以背下来的好词:“红...
诗歌的主题和题材有什么不同?
主题是诗歌的内容,诗歌分类鉴赏指导 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 二、写景诗 (一)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三、咏物言志诗。
(一)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遭、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
“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
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
其实...
求关于爱心的朗诵诗词
爱心的朗诵诗词:爱的奉献 韦唯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 啊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啊 啊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 啊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啊 啊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啊 啊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啊啊啊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啊 啊 啊~~~~《爱的奉献》是歌曲名和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主题名称。
其中,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迅速成为公益歌曲,并被传唱至今。
那个时期,对早先物质匮乏但精神振奋时代的怀念,加上对拜金主义的恐惧,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对爱的内心呼唤。
《爱的奉献》一出世即深入人心,浅显易懂的歌词,舒缓的旋律,高尚的主题,深情的演唱,春节晚会的覆盖率,所有的因素都促成这首歌一跃成为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经典。
韦唯是内蒙古人,很早出道歌坛,先是靠一首《爱的奉献》唱红了全国,再是以《亚洲雄风》唱红了半个世界。
韦唯。
而《爱的奉献》则是这种时代的渴望真情特征,在音乐中的一种具体呈现。
作品由黄奇石作词,并由刘诗召谱曲,无论是民歌般优美的旋律,还是朴素生动的歌词,都像是中国五十年代歌曲作品风格的一种回归。
歌曲就像是一首优秀的爱的赞美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唤醒人们的爱心,在当时一片迪斯科和霹雳舞的节奏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流行音乐起到了很好的降温作用,并在这种降温中,让流行音乐的发展因为快慢的和谐更而平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zhishi/1937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 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
- 村北村南布谷忙,村前村后稻花香
-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来岁长安春事早,劝杏花、断莫相思死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
- 郢匠挥斤 [yǐng jiàng huī jīn]
- 穷年屡月 [qióng nián lǚ yuè]
- 怫然而怒 [fèi rán ér nù]
- 辨如悬河 [biàn rú xuán hé]
- 势如劈竹 [shì rú pī zhú]
-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lì zhuī zhī dì]
- 筋疲力敝 [jīn pí lì bì]
- 画中有诗 [huà zhōng yǒu shī]
- 危言悚听 [wēi yán sǒng tīng]
- 板上砸钉 [bǎn shàng zá dīng]
推荐词语
- 丁女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墩堡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榖实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福贞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击谷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黯昧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便碟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鲠骨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格沮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眷念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