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的诗句有哪些

通感的诗句有哪些

1.绝句

宋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2.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

唐 李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山园小梅·其一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3.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运用通感的诗句?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 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 韩愈《南山》诗:“或竦若惊□(雉鸣)”,“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 李贺《蝴蝶飞》中的“杨花扑帐春云热” 王维《过青溪水》中的“色静深松里”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中的“寒磬满空林” 王维《山中》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语文通感的名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宋祁《玉楼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 李义山《杂篡-意想》早指出:“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

下面还有很多: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详细解释如下: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

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

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

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

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

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

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

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

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钱钟书的文艺论著《通感》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

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

‘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之未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

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

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

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误以为它就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

”宋人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

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

”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

”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黄庭坚《才韵公秉》:“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

”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润础闹苍藓。

”陈与义《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陆游《开岁...有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

”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陈耆卿《与二三友游天庆观》:“月翻杨柳尽头影,风肴擢芙蓉闹处香。

”又《挽陈知县》:“日边消息花争闹,露下光阴柳变疏。

”赵孟坚《康不领...长赋》:“闹处相挨如有意,静中背立见无聊。

”从这些例子来看,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

“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象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马子严那句词可以和另一南宋人陈造也写西湖春游的一句诗对照:“付与笙歌三万指,平分彩舫聒湖山”。

“聒”是说“笙歌”,指嘈嘈切切、耳朵应接不暇的声响;“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

有关通感的诗句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顾城诗歌中的通感怎样理解

就是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互相转换以达到一种的更深远的表意空间。

比如 《安慰》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 这里面说太阳是甜甜的 就是一种通感的表达。

很俏皮可爱

作文中通感的句子

通感:1、今天晒了被子,晚上睡觉感觉时被子里充满了阳光的味道。

(“味道”这种感官,用“阳光”的温暖来形容)2、握着她的手,传来一阵甜甜的喜悦。

(“喜悦”这种心理感受,用“甜甜”这个味觉的感受来描写)排比:1、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2、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比喻:1、那个人骨瘦如柴 . 2、 这个人壮硕如牛. 拟人:1、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特别是通感要自己细心的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

10个通感句。

快 急用

1.淡淡的月光从窗棂的隙缝中映进来,照在床头,就像远处断断续续、飘飘洒洒的张靓颖的歌声,让我陶醉了。

我的心也渐渐安静下来。

2.我进门就看见餐桌上有一盘黄澄澄、亮晶晶的菜,是鸡蛋炒番茄?我尝了一口,真香啊!我顿时感到夏天在树阴下读唐诗宋词的那种透心的熨贴,浑身舒服极了。

没积分,给三句,还有一句以后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zhishi/1938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

推荐词语

推荐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