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湘水》孟浩然唐诗鉴赏
-
【原文】
夜渡湘水
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涔阳何处边?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之前,游湘桂的路上。诗人三十六岁左右曾到湖南去探望他的好友袁太祝。此诗叙述夜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表现出诗人的淡雅、闲适以及对渔村生活的赞赏。
“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诗人为贪赶路程,急于渡河而错过了宿处,只好在夜里乘船渡湘水了。诗人用白描手法记述了匆匆赶路的情况,(“利涉”,语出《易经》:“利涉大川”)同时也点明了题目。“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因为是夜渡,对于周围的一切看不清楚,但是,野草的芳香,却带着露水的潮润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劳动中的欢声笑语。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撑船人看到了对岸的光亮,以为是江边渔村,就把船向火光处驶去,等到了近前,才发现原来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这两句是视觉所见,把渔家生活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行侣时相问,涔阳何处边?”一个“时”字,表达出诗人的急切心情。因为诗人急于见到久别的好友,不时地问船夫: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连夜行舟诗人还嫌慢,可见他当时心情是何等急切。“涔阳”,在今湖南澧县涔阳浦。《九歌·湘君》有“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之句,诗人因联想及此而发问。
全诗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zhishi/53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
- 鹧鸪天(赏菊二首)
- 满江红(送徐换斡衡仲之官三山,时马叔会侍郎帅闽辛弃疾)
- 鹧鸪天(巷陌风光纵赏时)
- 伯夷列传
- 古城(有客从塞外归来)
- 点绛唇·送李琴泉
- 江南春怀
- 【黄钟】啄木儿
- 喜迁莺(上巳游涵碧)
- 浣溪沙(与客赏山茶,一朵忽堕地,戏作)
热门名句
- 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
-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 日暮九疑何处认舜祠丛竹
-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
- 以半击倍 [yǐ bàn jī bèi]
- 蒹葭玉树 [jiān jiā yù shù]
- 剥复之机 [bō fù zhī jī]
- 大言欺人 [dà yán qī rén]
-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bù kě wú yī,bù néng yǒu èr]
- 志同心合 [zhì tóng xīn hé]
- 当家立事 [dāng jiā lì shì]
- 坚持不懈 [jiān chí bù xiè]
- 鹡鸰在原 [xià líng zài yuán]
- 朱楼碧瓦 [zhū lóu bì wǎ]
推荐词语
- 见前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哽躃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驩爱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酒礼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贬抑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佛庐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宫居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饱雨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怀黄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华彩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