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对偶 - 队仗、排偶
-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zhishi/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
-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 对秋深,离恨苦,数夜满庭风雨
- 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
- 心绪恍惚 [xīn xù huǎng hū]
- 避嫌守义 [bì xián shǒu yì]
- 夜不成寐 [yè bù chéng mèi]
- 甑生尘 [zèng shēng chén]
- 花狸狐哨 [huā lǐ hú shào]
- 草泽英雄 [cǎo zé yīng xióng]
- 李白桃红 [lǐ bái táo hóng]
- 费心劳力 [fèi xīn láo lì]
- 原封不动 [yuán fēng bù dòng]
- 直内方外 [zhí nèi fāng wài]
推荐词语
- 白夺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集腋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解库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监劝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不与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诡诞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国姻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函问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东爨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诙噱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