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对偶 - 队仗、排偶
-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①。
因此,象上面所举的《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下面这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②。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zhishi/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
热门名句
-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
- 鸾跂鸿惊 [luán qí hóng jīng]
- 烟视媚行 [yān shì mèi xíng]
- 璇霄丹阙 [xuán xiāo dān què]
- 寂然不动 [jì rán bù dòng]
- 认死理儿 [rèn sǐ lǐ ér]
- 知机识变 [zhī jī shí biàn]
- 肥甘轻暖 [féi gān qīng nuǎn]
- 三心二意 [sān xīn èr yì]
- 枉担虚名 [wǎng dān xū míng]
- 满面红光 [mǎn miàn hóng guāng]
推荐词语
- 赶碌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果报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伯比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便益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部办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颁历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鹤山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动刑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奔涌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谷色的拼音、意思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