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剥拼音、部首、笔画

拼音:bāo, bō,

部首:刂

笔画:10

结构:左右

异体字:剝,礡,

五笔:VIJH

仓颉:NELN

四角:12900

笔顺:折横横竖捺横撇捺竖竖

「剥」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bāo(ㄅㄠ)

1、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剥皮。剥花生。

其他字义

bō(ㄅㄛ)

1、义同(一),用于复合词:剥夺。剥削(xuē)。剥落。剥蚀。生吞活剥。

UNICODE

剥字UNICODE编码U+5265,10进制: 21093,UTF-32: 00005265,UTF-8: E5 89 A5。
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汉英互译

shell、peel、shin

造字法

会意:从刂、从录

English

peel

「剥」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查询·新华字典

bāo

〈动〉

(1) [口]∶去掉物的外皮或壳(多用于口语) [shell;skin;peel;peel off]

或剥或烹。——《诗·楚茨》

(2) 又如:剥花生;剥碗豆;剥牛皮;剥葱皮

(3) 另见 bō

剥组词(常用词组)

剥夺、剥离、剥落、剥蚀、剥削、剥削者

康熙字典中的「剥」

剝【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8画

查询·新华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北角切,音駁。《說文》裂也。从刀,彔聲。《玉篇》削也。《廣韻》落也,割也,傷害也。《楚辭·九思》怫鬱兮肝切剝。

《增韻》褫也,脫也。

卦名。《易·剝卦》剝也,柔變剛也。

《周禮·秋官·柞氏》冬日至,令剝隂木而水之。《註》謂斫去次地之皮。

殺牲體解之名。《詩·小雅》或剝或亨。

《禮·檀弓》喪不剝奠也與。《註》剝者,不巾覆也。脯醢之奠不惡塵埃,故可無巾覆。

《集韻》普木切《正韻》普卜切,音璞。力擊也。《詩·豳風》八月剝棗。《註》擊也。

音卜。《魏·劉楨·魯都賦》毛羣隕殪,羽族殲剝。塡崎塞畎,不可勝錄。《集韻》或作,亦作。

说文解字中的「剥」

说文解字

剝【卷四】【刀部】

裂也。从刀从录。录,刻割也。录亦聲。,剥或从卜。北角切

说文解字注

(剝)裂也。衣部曰。裂、繒餘也。謂?破也。夏小正。二月剝鱓。以爲也。八月剝瓜。畜瓜之時也。剝棗。剝也者、取也。栗零。零也者、降也。零而後取之。故不言剝也。按剝鱓者、謂殘其皮。剝瓜棗者、謂殘其實。其用一也。皮部曰。剝取獸革。與剝鱓合。孔子易傳曰。致飾。然後通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竆上反下。故受之以復也。按此是剝訓盡。裂則將盡矣。豳風假剝爲攴。八月剝棗。毛曰。剝、擊也。音義云。普⺊反。故知剝同攴也。小正傳云取。毛傳云擊。此後人訓詁必密於前人也。从刀彔。彔、刻也。說從彔之意。彔下云。刻木彔彔也。破裂之意。彔亦聲。北角切。三部。一曰剝、割也。此別一義。與上義相通。按此篆解說、合二徐本及尚書泰誓正義宋刻本參定。

()剝或从⺊。⺊聲也。

古汉语字典中的「剥」


①割裂。《左传·昭公十二年》:“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
②削;剖开。《诗经·小雅·信南山》:“是剥是菹,献之皇祖。”
③脱落。《庄子·人间世》:“实熟则剥,剥则辱。”
④侵蚀。郦道元《水经注·榖水》:“文字剥缺,不复可识。”
⑤掠夺;强制除去。
⑥六十四卦之一。”

①通“驳”。
②用小船分载转运货物。

通“扑”,打;击。《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bāo去剥物的外皮。《周礼·秋官·柞氏》:“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

剥同音字:㼩, 袛, 㠫, 盍, 挱, 唣,

剥同部首字:㼩, 袛, 㠫, 盍, 挱, 唣,

剥同笔画字:㼩, 袛, 㠫, 盍, 挱, 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hanyu/2012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汉语

热门诗词

热门赏析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