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袾」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袾拼音、部首、笔画
拼音:zhū,
部首:衤
笔画:11
结构:左右
异体字:秼,
五笔:PURI
仓颉:LHJD
四角:35290
笔顺:捺折竖撇捺撇横横竖撇捺
「袾」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袾zhū(ㄓㄨ)
1、(衣服)大红色:“故天子袾裷衣冕。”
UNICODE
袾字UNICODE编码U+88BE,10进制: 35006,UTF-32: 000088BE,UTF-8: E8 A2 BE。
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袾」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袾 zhū
〈名〉
(1) 衣身;短衣 [a Chinese-style jacket and trousers]
袾,衣身也。从衣,朱声。——《说文》
袾,裑也。——《广雅》。按,裑者,衣中也。
衣二尺有二寸。——《仪礼·丧服记》。注:“此谓袾中也。言衣者,明与身参齐。”
(2) 又如:袾襦(短衣)
词性变化
◎ 袾 zhū
〈形〉
(1) [衣]纯赤色的 [(of cloth)red]
故天子袾裷衣冕。——《荀子·富国》
(2) 通“姝”。美好 [fine]
袾,好佳也。——《说文》
康熙字典中的「袾」
袾【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陟輸切《集韻》追輸切,音株。《字統》朱衣曰袾。
又《韻會》鍾輸切,音朱。《類篇》衣身也。《博雅》袵、裀、袾、,裑也。
又袾襦,短衣。
又《廣韻》昌朱切,音樞。義同。
又《集韻》同。《說文》好佳也。引《詩》:靜女其袾。
又通朱。《荀子·富國篇》袾裷衣冕。《註》袾,古與朱通。
说文解字中的「袾」
说文解字
袾【卷八】【衣部】
好佳也。从衣朱聲。《詩》曰:“靜女其袾。”昌朱切
说文解字注
(袾)好佳也。好下奪也字。好者、美也。佳者、善也。廣韵曰。朱衣也。按廣韵葢用說文古本。故其字从朱衣。所引詩則假袾爲姝也。从衣。朱聲。昌朱切。古音在四部。詩曰。靜女其袾。邶風靜女文。今詩袾作姝。女部引詩作。
古汉语字典中的「袾」
袾同音字:喯, 烺, 羛, 菥, 㨄, 袠,
袾同部首字:喯, 烺, 羛, 菥, 㨄, 袠,
袾同笔画字:喯, 烺, 羛, 菥, 㨄, 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hanyu/724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汉语
- 「覓」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揑」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滪」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綔」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黊」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髵」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䓿」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愶」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朓」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䒑」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诗词
- 对家庭,兄弟不和睦诗句
- 绿水青山感怀诗词 写青城山的诗句
- 语文诗词句子
- 关于敬茶的诗句
- 有关夏天的古诗词-有关夏天的古诗词100首
- 以程字结尾的诗句
- 形容秋天收获的诗句古诗词
- 带有青风的诗词 带有清风的诗句有哪些
- 关于湖泊美丽景色的诗句
- 描写姑苏的诗句
热门赏析
- 关于灯的诗词
- 关于赵云的诗句-关于赵云的诗句描写
- 关于山川的诗句有哪些
- 关于数字8的诗句
- 含有四月天的诗句
- 含有工字的诗句
- 含对偶的古诗句
- 灯的诗词-形容夜灯的诗词
- 关于灯笼的诗句古诗-关于灯笼的诗句古诗简单
- 关于四季风景的诗句-关于四季风景的诗句古诗
热门知识
- 带有蔹字的诗
- 描写二月的诗词-描写二月的诗词,诗里没有二月两个字
- 为家人健康祈福的诗词 为家人祈福的诗句
- 辞字诗词
- 写很美的诗句
- 以根字开头的诗句
- 节日古诗词大全-节日古诗词大全八首
- 初二的诗词-初二的诗词手抄报
- 包含爱国主义的诗句
- 将进酒 李白诗词-将进酒 李白诗词大意
热门诗文
- 蝶恋花(东堂下牡丹,仆所栽者,清明后见花)
- 点绛唇(夜饮青云楼,闻更漏近,如在脚底,因思向事,追念故作)
- 贺新郎(贺李簿生孙)
- 虞美人(高城望断尘如雾)
- 忆少年·年时酒伴
- 与胡兴安夜别(居人行转轼)
- 愁蕊香
- 古风·其十九
- 南柯子(方钱唐出侍儿,范谢州要予作此词)
-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热门名句
-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
-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 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 含愁独倚闺帏,玉炉烟断香微
-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 琼楼玉宇分明不受人间暑寻常岂是无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