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描述“富春山居图”的诗句

有哪些描述“富春山居图”的诗句

题富春山居图

迤递三千里,江山一卷横。

村庐依古树,烟棹钓深泓。

渚断离鸿缈,春残别梦惊。

推窗明月出,临岸听涛声。

谁知道关于富春山居图的古诗?不是本人写的。多谢了

查阅了很多记载,只找到这幅国宝画卷上【黄公望】自己作的题跋全文:“两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锐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谢谢你啦!

求描写富春山水的诗句,要注明作者、出处,出处不要忘了

夜宿浙江 孙逖

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

洛阳城阙何时见,西北浮云朝暝深。

和进士张曙闻雁见寄 崔涂

断行哀响递相催,争趁高秋作恨媒。

云外关山闻独去,渡头风雨见初来。

也知榆塞寒须别,莫恋苹汀暖不回。

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

送李判官赴东江 王维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二猿 李德裕

钓濑水涟漪,富春山合沓。

松上夜猿鸣,谷中清响合。

冲网忽见羁,故山从此辞。

无由碧潭饮,争接绿萝枝。

重忆山居六首·钓石 李德裕

严光隐富春,山色溪又碧。

所钓不在鱼,挥纶以自适。

余怀慕君子,且欲坐潭石。

持此返伊川,悠然慰衰疾。

送王少府归杭州 韩翃

归舟一路转青苹,更欲随潮向富春。

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鱼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

富春 吴融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富春 吴融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云低远渡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

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

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

送陆判官归杭州 皎然

芳草潜州路,乘轺忆再旋。

余花故林下,残月旧池边。

峰色云端寺,潮声海上天。

明朝富春渚,应见谢公船。

送文会上人还富阳 皎然

悠悠渺渺属寒波,故寺思归意若何。

长忆孤洲二三月,春山偏爱富春多。

送孙愿 郎士元

悠然富春客,忆与暮潮归。

擢第人多羡,如君独步稀。

乱流江渡浅,远色海山微。

若访新安路,严陵有钓矶。

送奚贾归吴 郎士元

东南富春渚,曾是谢公游。

今日奚生去,新安江正秋。

水清迎过客,霜叶落行舟。

遥想赤亭下,闻猿应夜愁。

早发杭州泛富春江寄陆三十一公佐 权德舆

候晓起徒驭,春江多好风。白波连青云,荡漾晨光中。

四望浩无际,沉忧将此同。未离奔走途,但恐成悲翁。

俯见触饵鳞,仰目凌霄鸿。缨尘日已厚,心累何时空。

区区此人世,所向皆樊笼。唯应杯中物,醒醉为穷通。

故人悬圃姿,琼树纷青葱。终当此山去,共结兰桂丛。

秋日富春江行 罗隐

远岸平如剪,澄江静似铺。

紫鳞仙客驭,金颗李衡奴。

冷叠群山阔,清涵万象殊。

严陵亦高见,归卧是良图。

泛富春江 陆游

双橹摇江叠鼓催,伯符故国喜重来。

秋山断处望渔浦,晓日升时离钓台。

官路已悲捐岁月,客衣仍悔犯风埃。

还家正及鸡豚社,剩伴邻翁笑口开。

读史 陆游

人间著脚尽危机,睡觉方知梦境非。

莫怪富春江上客,一生不厌钓渔矶。

功名 陆游

少年妄意慕功名,老眼看来一发轻。

金甲虽如朝邑尉,羊裘终愧富春生。

连娟落月依山尽,寂寞寒潮蘸岸平。

要识放翁新得意,蓼花多处钓舟横。

遣怀 陆游

秋风策策冷吹衣,谢病经年昼掩扉。

绝世本来希独立,刺天不复计群飞。

细思万古名何用,太息九原谁与归?

葬近要离非素意,富春滩畔有苔矶。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出处呢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是中国十大名画之首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 历史背景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半卷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馆藏:浙江省博物馆 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后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仿本 名称:《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富春山居图·沈周临摹本》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创作过程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此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他在《山水诀》中,明确提到模写。他说:“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当属《富春山居图》。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此画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时子久年近八旬,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赏析富春山居图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艺术手法和文化价值

富春山居图鉴赏

一、背景介绍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为好友无用师所绘的

作品,创作于

1347

年至

1350

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

和水的布臵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

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后世赞誉为

“画中之兰亭”

此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

7

年一直画到至正

10

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

复画了好几年,使其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明朝末年,

《富春山居图》原为董其昌收藏,后几经辗

转流离,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对其痴迷到决定死

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画,才救下了这幅绝世佳品。

但画卷从此成残卷,焚成两截。前段较小,因画中正好有一

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

,流落民间;后段

画幅较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

,后被清廷收藏。

1933

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

“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

文物南迁,

15

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等多地,最终被运

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

1956

年走进浙江省

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二、艺术价值

首先,中国绘画史上有两大高峰,一个是宋代,一个是

元代。元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个成熟期,以《富春山居

图》为代表的传统人文画对后代明清山水画主流影响非常大;

另一方面,元代黄公望本身成就很大,

《富春山居图》是他

最经典的代表画作,同时其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作品并不多,

后世有艺术家将此画同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提并论,因此

这件作品无论是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历史珍稀程度,都

是十分巨大的;此外,这件作品引起许多人关注,还在于它

所描绘的场景,有让人产生一种可居可游的感觉。

其次,在历史价值方面,

《富春山居图》是填补古代历

史空白的极好史料。

元朝重武轻文文人不受重视,

隐居南方,

黄公望是其中之一人,他经常与倪云林、王叔明、吴仲圭、

曹知白等大文人相聚,合作山水画,所以《富春山居图》的

创作其实是元朝社会士人文化群体、爱好艺术时代精神、名

绅个人风格等历史背景的综合反映。

最后,在艺术价值上,通过《富春山居图》可以看到元

代蒙古文化对中原文化尤其是南方文化影响不大,南方士人

如黄公望仍继承著宋代传统本位文化,诗、文、书、画创作

仍然是他们的情趣。

《富春山居图》婉委地表达了元代文人

画家自甘隐逸、寓兴和平的心情,这就是《富春山居图》艺

术价值所在。

三、表现内容

该图卷长达两丈,描绘了富春桐庐山水,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吸收了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了深厚的笔墨功力。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

“凡数十峰,

一峰一状,

数百树一树一态,

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

括出来的杰作。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

收藏。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

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

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

吴洪裕爱若至宝,

寝食与

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

“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

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

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

33

厘米,长

636.9

厘米,是元代画坛宗

师、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黄公望,字

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

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

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

他经常身背行囊,

内置笔墨画具,

但见好景便

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元至正七年(公元

1348

年)

,黄公望开

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

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

最终完成了这

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

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

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山石回旋辗转,丛

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亭台渔舟、草木树石。小桥飞泉,景

随人迁,

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疏密有致,

变幻无穷,

以清润的笔墨、

简远的意境,

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达到了

“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

的境界,

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

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

秀丽简远的笔风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

的酣畅淋漓。

他的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

用笔随景物而变化。

画山用干笔擦出

大披麻皴,画树石用浓墨点染。笔势潇洒秀润,墨色透明凝重。用淡墨画山石,

用浓墨点横苔,

高山采用纵向的披麻皴,

平川点上横卧的点子、

线条,

点线相间,

浓淡交错,

形成独特的笔墨节奏感。

在浓墨润泽的树林对比之下,

山峦显得白玉

般明净疏朗,

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

体现出线条与笔墨的审美价值,

誉为山水画之典范。

黄公望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层次感,

前山后山的关系,

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

排列,

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消失。

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

而是在虚实之

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

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

但不同树木的

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

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

也都描绘得生动严

谨,比例合度。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搭配的极为合理,不用的水墨在

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使画面空白具有真实的空间感,给人以挥洒奔放,

一气呵成的深刻印象。

若明若暗的墨色,

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

超越了随类

赋彩的传统观念,

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

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

令人产生亲切

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画家在画中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

墨意趣。

在画家看来,

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

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

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通过对这幅

《富春山居图》

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

通过对

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

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对我们的性

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

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说,

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

没有欣赏或鉴赏

的作品,

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

美术作品只有通过

鉴赏才能产生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

握的知识,

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

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

将产生不同的效应,

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

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

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

扩大知识领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

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

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以中国的

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

助我们开阔眼界,

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

生动而丰富的知识。

外国美术作品,

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所以通过

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

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

漫步历史,

极大的扩展知

识领域。

其次,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

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因此,

欣赏者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

接受教育。

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

青铜艺术,

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

光彩夺目的工艺品,

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

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

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欣赏

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

“艺术对象

创造出动的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

。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

作品,

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审美的教育作用,

从而提高人们鉴赏艺术的能力。

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

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

艺术作品看的愈

多的人,

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

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

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欣赏一些古今中

外优秀的美术作品,

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

是提高人们艺术

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

唤起

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

情感的陶冶,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从而改善人

的情感状态,

影响人行为。

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

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

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对培养我们的认

识世界的能力

,

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

,

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ici/1621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推荐赏析

推荐汉语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