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古诗句
-
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古诗句
比如《陌上桑》一诗,
正面描写: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课外古诗词正侧面描写人物相结合的句子
陌上桑 原文: 《汉乐府集》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
诗词的描写方法有哪些?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诗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
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集要(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1.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①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④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
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⑤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用典抒情达意。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谦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⑦叙事抒情。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⑧借古讽今。
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
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二)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
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1、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2、简介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3、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诗词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常用表现手法有:对比、虚实结合、正意反说、动静结合、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比喻、拟人、双关、反复、夸张、互文、设问、烘托、抑扬法多、角度描写等1.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2.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3.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
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侧面描写的用法及例句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修辞方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 1、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5、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
”(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
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形容开始的诗词有哪些?
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释义: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老子》释义:表现了细微积累 认真踏实的重要性,激励人们踏实付出 积极行动。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释义:雄关漫道真如铁,倒置语法,即:漫道雄关真如铁。
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莫说,别说。
唐王昌龄《送裴图南》诗:“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宋陆游《步至湖上寓小舟还舍》:“漫道贫是病,谁知懒是真。
” 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从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即隐约含蓄指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做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释义: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语文:诗词鉴赏一共有哪些角度?
诗歌的鉴赏无非是两个大方面:内容与形式。
角度一:从语言角度——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
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
”(《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角度四:从修辞角度——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反复、起兴等。
角度五: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兴、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衬托、渲染、象征、白描、抑扬、照应等。
角度六:从诗歌结构、篇章的角度——诗歌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并列结构、层递结构、对比结构、回环结构、开阖聚散结构等。
篇章特点有:起承转合、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铺垫、呼应等。
http://blog.xhedu.sh.cn/blogweb/more/detail.asp?id=1758 详细解释参看该网页
《木兰诗》中描写持久激烈紧张的诗句是什么?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
《木兰诗》中描写持久激烈紧张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附赠《木兰诗》赏析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
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
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
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
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
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
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
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
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
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
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
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
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
“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
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
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
”“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
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
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
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
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
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
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
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
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
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
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
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
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
“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
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
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
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
描写采风的诗词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ici/752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 与秋季有关的诗句-与秋季有关的诗句和成语
- 描写“匆匆”的诗句有哪些?
- 叶绍翁的诗句-叶绍翁的诗句还有什么
- 有什么诗句中是有”潋”字的
- 关于古代著名诗人写青春梦想的诗句
- 有关赞美老师的诗词-有关赞美老师的诗词名句
- 赞美梅花的诗词大全-赞美梅花的诗词大全4
- 古诗词关于建筑的诗句
- 与秋风有关的诗句-与秋风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 古诗中与酒有关的诗句 诗词与酒
推荐赏析
- 冬天古诗句-冬天古诗句的手抄报
- 含金的诗句-含金的诗句大全
- 冬字开头的五字诗句
- 关于家庭亲情的诗句古诗
- 关于姚的诗句
- 含深字的诗句-含深字的诗句有哪些
- 古代唯美诗词句
- 古代著名诗句有哪些
- 关于虫的诗句古诗-关于虫的诗句古诗二年级
- 关于寂寞的诗句-关于寂寞的诗句唯美
推荐汉语
- 「英」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躒」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䀪」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蒩」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㿮」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槄」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鮆」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㰣」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㻗」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 「䠬」拼音,意思,组词,笔画
热门知识
- 隐喻表达归隐者依然有抱负,但无处施展才华的诗句
- 坚定爱情的诗句
- 描写春天美景的经典诗词
- 描写梅花的古诗词大全-描写梅花的古诗词大全春
- 爱祖国的诗词有哪些-爱祖国的诗词有哪些小学
- 形容怀才不遇的古诗词 形容怀才不遇的诗句
- 心情不好的诗词句
- 带有嫘字的诗
- 爱情伤感的古诗词大全
- 唐朝描写春天的诗句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
-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 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