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含有生活哲理的诗句

古诗中含有生活哲理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希望对你有用~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四、哲理诗句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4、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8、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 1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1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1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1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表达生活哲理的古诗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 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

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杜甫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涣 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曹操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 将进酒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梦游天姥岭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要有出处

哲理诗句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4、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8、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 1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1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1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1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蕴含着耐人寻味,人生哲理,隐含深刻的诗句是什么

这是卞之琳的《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诗只有四句,每个字,词,每句话都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便觉意味悠长,耐人寻味,诗 中用几个 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个优美的意境,同时带着深深的伤感 。

那桥,那夜,那风景,那梦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诗人似乎在讲生活,生活的状况,讲心灵,心灵的慰籍,桥是风景,是自然纯真的美,然而这美又是人类眼中的世界,夜是人心灵的归宿,又是生活的阴晴面,人们的阴影,人们的愁会积压在夜里,人们要从沉沉的暗夜摆脱出来,寻找美好的生活,所以,人们需要风景,需要梦,诗歌隐含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处处存在相对状态,作为个体的人,自然是独立的,互不相干的;但作为群体的人,自然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诗歌意境空灵优美,为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有着启人深思的哲理和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引人深思的内在韵味. 《断章》没有华丽花哨的词语,没有故弄玄虚的文字,更没有常见的掀情。

诗人笔下淡淡的诗句,却是字字珠圆玉润。

每一句诗就是一幅风景画,宁静、恬适、幽远,却又是极普通的生活场景。

天高云淡,徐徐清风,芦苇摇曳,绿树婆娑。

桥上观景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桥下影影绰绰,流水悠悠。

殊不知,高处的楼上人却在看你,你又是楼上人的风景。

诗人把楼上人连同桥上人与景用一个广角镜头全都呈现在读者眼前。

接着又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窗外明月,月光如水。

推窗举目,凝望明月,思接千里,或勾起故乡的浓浓情结,或引发对友人的遥远记挂,或泛起对恋人的依依情思。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装饰了你的心境。

殊不知,此刻的你,同时又“装饰了别人的梦”,又装饰了别人梦中的思念和温馨。

景外有景,情景交融。

画中有画,诗情画意。

诗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天地,大大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联想人生,无论你愿意不愿意,无非就是你看看别人,别人看看你,你装饰别人,别人也装饰你。

林语堂先生从另一个方面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人生百岁,总有快意的欢笑,也有失意的苦恼,有空旷的徘徊,也有不尽的哀思。

《断章》作者,把世俗情境和生活本质中存在的诗意,用诗意的目光去观察,从而在风尘世界的画面中发现诗意,进而给这种普通生活画面赋予特有艺术魅力,在笔下生辉、升华,让读者从诗句体味其中深刻的意蕴和人生的哲理。

有人说这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也有人说这是哲理诗,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欣赏,有所启迪!

推荐一些古诗词的人生哲理类名言,不要给网站,要一些不常见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汉武帝刘彻《秋风辞》

揭示人生哲理的诗句,要说道理,两句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识是种人的主观心理认知,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经常受到自我视角的局限,受到所处位置、所在环境、所拥有的心情等很多方面在影响,所以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全面,而换个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感受。

表现生活哲理的古诗词

古代哲理诗: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

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

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现代哲理诗: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简析这首著名的哲理诗,曾经被多少青年人背诵,抄录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

可是,历史往往会与一些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

这样一首曾经影响和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诗篇,在今天也会被某些时髦的人物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陈腐了的过时观念。

据说,只有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土(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简析]此诗与鲁藜那首《泥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启迪和影响,但绝非重版,而是写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哲理蕴涵。

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aqkss.com/shici/960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推荐诗词

推荐赏析

推荐汉语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