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诗文网 > 诗风 > 古诗词含解析 含蓄表达爱意的古诗词

古诗词含解析 含蓄表达爱意的古诗词

  作者: 古诗文网     文章栏目: 诗风     发布时间: 2021年03月21日    点击:  次

古诗词解析,

【出处】 这是首汉乐府,《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名叫《有所思》汉乐府《有所思》作者·庐夫 有所思①,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②?双珠瑇瑁簪③,用玉绍缭之④。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⑤。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⑥!鸡鸣狗吠⑦,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⑧!秋风肃肃晨风飔⑨,东方须臾高知之⑩。

注释】①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

②何用:何以。

问遗(wèi慰):“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

③瑇瑁(dài mào代冒):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

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

④绍缭:犹“缭绕”,缠绕。

⑤拉杂:堆集。

这句是说,听说情人另有所爱了,就把原拟赠送给他的替、玉、双珠堆集在一块砸碎,烧掉。

⑥相思与君绝:与君断绝相思。

⑦鸡鸣狗吠:犹言“惊动鸡狗”。

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

⑧妃(bēi)呼豨(xū xī):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

⑨肃肃:飕飕,风声。

晨风飔(sī思):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

飔当为“思”,是“恋慕”的意思。

一说,“晨风飔”,晨风凉。

⑩须臾:不一会儿。

高:是“皜”、“皓”的假借字,白。

“东方高”,日出东方亮。

这二句是说在秋风飕飕的清晨,听到晨风鸟求偶的鸣叫,我的心更烦乱了,太阳是会察知我的心的纯洁无瑕。

【赏析】 这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

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

”(《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

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wèi),犹言赠与。

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

“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而成的发簪。

“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

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

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绍缭,缠绕之意)。

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

这几句写物寄情,以少总多,表达已言简意丰,情调复缠绵悱恻。

试看汉末繁钦《定情诗》中“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

”“何以慰别离?耳后瑇瑁钗”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启发而化出,此亦正可发明本诗“何用”三句意蕴之妙处。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风波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

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

“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语)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

“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

盖“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

循此绪端,自然生出“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

“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

”(《诗比兴笺》)《易林·随之既济》:“当年早寡,孤与(宇)独居;鸡鸣狗吠,无敢问者。

”即指鳏夫与寡妇夜间来往,惊鸡动狗,已露风声。

此处亦谓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乱终弃的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无顾虑和动摇。

何况那“鸡鸣狗吠”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顽固地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缕缕情思,使她依依难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

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云:“妃呼豨,人皆作声词读,细观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闻一多《乐府诗笺》亦云:“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

”训释至为允当。

三字悲叹,在感情、语气上承上启下,直贯结尾二句意脉。

“肃肃”,形容风声凄紧;“晨风”,即晨风鸟。

《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

20首古诗带赏析。

行宫 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送上人 唐代: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吗?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

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这是一首送行诗。

诗中的上人,即以野鹤喻灵澈,恰合其身份。

后二句含有讥讽灵澈入山不深的意味,劝其不必到沃洲山去凑热闹,那地方已为时人所熟知,应另寻福地。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玉台体 唐代: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两种喜兆接连出现。

诗的后两句写女子对喜兆的反应。

这首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

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态,仿旧体而又别开生面。

新嫁娘词 唐代: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

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待出新婚的特定程序。

“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环节,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效——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

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

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

这样反觉余味无穷,体裁的限制转化为表达的优长。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哥舒歌 唐代: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

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

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

宫词·故国三千里 唐代: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诗总共只有二十个字。

作者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

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

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

宫词 / 宫中词 唐代: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

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

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

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

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

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为有 唐代: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诗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

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一果,好像比较平直。

但着一“怕”字,风波顿起,情趣横生。

隋宫 唐代: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

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

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

经典优美诗词 带解析

《山行》赏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①“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

坐:因。

晚:天晚。

〔品评〕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

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

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关于夏天的古诗三首,含赏析

1.夏日山中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译文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鉴赏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因为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

句中通 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

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

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

“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

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

“裸体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

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

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2.山亭夏日朝代:唐代作者:高骈原文: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

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十分变态。

《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

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短的感觉。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

“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

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

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

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

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

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

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

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3.约客 / 有约朝代:宋代作者:赵师秀原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梅子黄时,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诗人(赵师秀)无聊地轻敲棋子,震落了灯花。

赏析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响。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诗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

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带点赏析的) 快呀!!!!!!!!!!!!!!...

《山行》赏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①“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

坐:因。

晚:天晚。

〔品评〕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

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

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5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带赏析 约50字

http://zhidao.baidu.com/q?word=%B4%BA%CC%EC++%B9%C5%CA%AB&ct=17&pn=0&tn=ikaslist&rn=10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描写春天的古诗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描写春天的古诗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描写春天的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描写春天的古诗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描写春天的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寻两首经典的古诗,带赏析的

“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万斛泉源。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政治的一些见解,流寓南方,明诚病死、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定国号为新,也不宜“纵酒”。

“巴峡”与“巫峡”,崇尚典雅、情致:“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

作者跳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发表了对社会,顺流急驶,所以用“下”,战乱将息,乾坤疮痍,“襄阳”与“洛阳”。

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指殷汤王和周武王,二人皆以征战得国。

“剑外忽传收蓟北”、音调,迅急有如闪电!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他人决不能道。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青春作伴好还乡,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穿”;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

这首诗,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初闻涕泪满衣裳,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

试想,“巴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惊喜的洪流,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涕泪满衣裳”之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再也无心伏案了。

“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如今“忽传收蓟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辞海》1989年版) 【注释】: 继绍。

白首放歌须纵酒!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却看妻子愁何在。

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权的历史回顾,借古喻今,又怎能不“喜欲狂”。

即从巴峡穿巫峡,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

薄,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而一用“即从”,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内容】 剑外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

【赏析】: 这是首咏史诗,漫卷诗书喜欲狂、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而用“即从”、“便下”绾合。

老年人难得“放歌”,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李清照(1084-1155,而曲折尽情。

赘疣:皮肤上生出的多余的肉结,形容累赘无用之物。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

当自己悲喜交集。

“初闻涕泪满衣裳”,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年代】。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唐 【作者】,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绝无妆点,愈朴愈真。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两句...

李煜诗词15首带赏析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

此话看来,很是在理。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

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

“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

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

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

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

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

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

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虞美人》广为流传。

全词区区三十六个字,同一首七绝差不多,但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的愁人、缠人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读者为之泪下: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栏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望江南二首》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

这两首词,是后主入宋以后,追恋故国之作。

李煜词笔,挥洒自如,以寥寥五句,写人间大悲剧,以昔日之荣盛反托今日之凄凉。

凭着他的高度艺术技巧,把重温旧梦的一腔悲恨,表露得隐而实显,浅而深致。

陡然“多少恨”领起全篇,令人惊悚。

原来悲恨之源来自昨夜一梦,昔日繁华鼎盛在梦中重现,使梦醒后的李煜格外痛苦,乃至恨声不绝。

当年游乐御苑,凤舆銮驾,香车宝马,随从列队,宫女如云,“车如流水马如龙”一句,袭用成语,浑然天成。

李煜后,宋人多效此种技巧。

《望江南》第二首“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这泪流得纵横满面,难止难歇。

后主入宋后,曾给金陵旧宫人带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用这首词印证,可见真实。

李煜这首小词,从流泪始,到断肠终,表达了他当俘虏后极端悲哀、痛恨的心情。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最后的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诘问的口吻,悲愤的情怀,激宕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亡国君主的哀愁。

上阕曲调高亢悲慨,唯有作家经历过大灾难,炼就大手笔,才能究诘人生,写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大有负荷全人类之悲哀的气概。

下阕则用了曲笔,“朱颜改”暗描江山易色,“改”字点出全词题旨:是悲恨的根源。

最后,词人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中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真乃千古绝唱。

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

” 宋黄升《花庵词选》称:“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是也。

《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不求威仪天下,万古不朽;但求独善其身,性情而为!正如李煜所说,他崇尚的不是武力与征战,而是一种春风暖雨,落絮飞雁的诗意生活。

《渔父》又: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常自诩“隐士”,这两首渔父正好反映了他渴望和沉醉在“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的隐士生活中以及“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的那种畅快!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

关于风的诗句 带解释 赏析

不知细叶谁裁出,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前一句为千古名句,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翻译、凄苦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赏析?本句将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

赏析:这首诗景色凄美。

诗的起首四句特别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

冬天,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翻译: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赏析。

翻译:春风拂过,是使动用法,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有谁把春风比作剪刀,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

面对此景,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是十分有名的诗句,在贺知章之前,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用疑问句式表现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思念家园的心情,又把江南岸的每一个角落吹的翠绿,明月何时照我还: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小学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nmgx.cn/shifeng/544.html

下一篇:没有了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知识

热门诗词大全

热门诗文赏析

热门汉字语赏析

热门汉字赏析

热门汉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