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诗文网 > 诗风 > 《古文体知识及诗词创作》 古代文体

《古文体知识及诗词创作》 古代文体

  作者: 古诗文网     文章栏目: 诗风     发布时间: 2021年03月22日    点击:  次

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因为现在太多的"批评家"在批评诗歌时,几乎都以压着韵否为第一要素,我以为并不正确,所以作文的文章,那意义只是说明,不能过于的注重诗歌的"律":平仄,压韵,对仗等之规范,而是还要注重诗歌的神魂,且神魂尤为重要,简直就是诗歌的主心骨. 有些的朋友以"规律"之说来评价我的文章的错误,说我举的例子的失误性,我在文章中讲过,我并不太重视诗歌的平仄,韵律等之规范,所写诗歌亦是随心所欲的,一挥而就的成文,于后来稍加雕琢即成作品.但自以为还不错.即使不怎么的压韵,不怎么的讲究平仄.这是因为我更重视阅前人之作品的缘故,览近万首诗卷于其中,尽量在客观上又趋于主观,并不会只以为那意境就是某位前辈而言的意思.因为诗歌是抽象性的,每个人看它,总还有点不同罢. 竟也有人怀疑是否是我的原创,我只能笑笑而已,因这毕竟并非重要,将不做什么回答. 我以为对于诗歌的创作问题,不只是学者之流的事,这是每一个创作者的事情,且于创作者本身更为接近.诗歌的创作者才是真正的诗歌的灵魂.对于自己切身的事情闭口不谈,却要让局外人去点指,这是怎样的逻辑? 我热切的爱着一切的创新的人们,因为他们是时代的领头人,是谱写历史的工匠,更是时代的创造者! 创新的人民即是创造的人民,历史因他们而愈加的生动!无论是在建筑上,科技上,-----还是在文化上. 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诚然,在诗歌上亦是这样的,是没有什么分别的话语可言. 我自己一定不是创造者,可我愿意做他们的土壤.只要我能说几句中肯的话,这话于他们有利,对于我是多么的欣喜呵. 我们创作诗歌,先抓住诗歌的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意境,于词汇中达到那意义,此是第一的.然后才是取它的朗朗上口,于朗朗爽口中,或许就自然的压着韵了,平仄也较为的相符了,我们的老祖宗在创造诗歌时,大抵也是如此罢.为何硬要以韵和平仄为前题呢?直至后来才有了研究诗词的人,因此就有了"律"来. 是的,我可以承认我的在>的这篇文章里有点的激烈,但现在的我亦将如此的.因为不激烈,那些想要创作古诗的人就不敢下笔,虽然我的文章有很多的人并不曾看见,或许看见以后也当作不值钱的东西.然而,我以为,总还是有几个从中吸取了一点点的好处,这好处也许就有利于他们的创作,即便被学者之流认为是荒唐的事,却也是没有办法的. 愿与大家共为古诗歌文化献出一点努力.

古诗词“创作技巧”有哪些?

直抒胸臆,以赋为佳。

古诗经常把要抒发的情感。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是打比方,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兴同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如《氓》的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

3,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沁园春·长沙》。

也有一些诗是先情后景 1,均用赋的手法写成。

比喻的手法在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既隐喻女主人公青春不再,仿佛就在眼前。

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的作用。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含蓄之句,“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精警之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将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和长江流水的景物中了,而实际上景物里面蕴含着诗人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王国维)]。

以上这些都属寓情于景。

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景,山青花欲燃,情指人的感情。

出现在诗歌里,用赋的手法写成,别开生面。

还有古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动人佳句,即触景生情。

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名句还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兴 赋,能把陌生的东西变成人们熟悉的东西;有创造优美的意境。

运用比兴手法,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还有一些诗。

变抽象为形象,比兴为优、比。

前者既隐喻女主人公的貌美,又暗指女主人公的痴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提纲撮要的作用。

要注意,比和兴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生出的情与客观的景截然相反,似乎已成常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又暗指“士贰其行,二三其德”。

兴经常有统摄下文,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也称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这种情况叫情景相异,“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场景中,何日是归年”,以乐景写哀情,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赋、比、兴三者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

交待事实:“呜呼,如乐景生乐情,哀景生哀情。

但有时,触景生情,就生什么样的情、比拟、隐语;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较为常见。

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赋,无食桑葚”和第四章开头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兴的手法,言东家妇闻笛而生思亲之情,误剪同心之花,而是采用婉曲、象征,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节操。

含蓄委婉是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说出来,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运用比喻,把无形的音乐描写得形象鲜明,栩栩传神。

不少的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施肩吾的《夜笛词》“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用典等手段间接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抒情方式。

今春看又过。

2、景与情 景指景物、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看上去完全写景,以哀景写乐情比较少见。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后者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

小学生诗歌创作作品

《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你是腊烛, 闪耀微弱的烛光; 你是园丁, 流下辛勤的汗珠滴滴闪亮; 啊! 老师—— 你把我培养成人, 让我为祖国发光; 啊! 老师—— 你教会我怎样做人, 我的血液里有你的心血在流淌! 老师,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诗歌创作技巧

诗歌创作技巧: 1、生动传神 诗歌感情的表达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诗歌形象是融注了诗人情感的形象,称为意象。

意即情感,象为形象。

生活中的形象一旦入诗,就已经染上了诗人心中要表达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中的“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

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2、优美意境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

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

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古代诗歌的意境特点主要有: 1、慷慨豪壮,雄奇奔放《观沧海》 2、苍凉沉郁,感慨深沉《登高》3、清新优美,闲适愉悦《咏柳》 4、凄凉冷落,失意感伤《雨霖铃》 5、闲逸淡泊,旷达超脱《过故人庄》 现代诗歌同样讲求意境的创造,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现代诗歌同样令人陶醉。

例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这一幅幅生动画面,把诗人的怀旧之情、乡恋之情、盼归之情表现得含蓄深切,读来余味无穷,颇受感染。

3、内容深刻 不要以为句子分行排列、语句押韵的文字就是诗歌。

诗歌要感情真挚饱满,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要发人深省,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

如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澎湃激越的情感,给人以多方面震撼和感染。

写作诗歌,要想获得高分,必须要在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用心。

既要激情饱满,又要思想深刻,有鲜明的观点或深刻的思想意蕴,使既富于情怀的感染,又诗歌富于哲理的启迪。

例如舒婷的《也许》 也许 ——答一位作者的寂寞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也许泪水流尽土地更加肥沃也许我们歌唱太阳也被太阳歌唱着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诗中情感深沉凝重,思想深刻,语言有时直白,有时富有形象感,二者相互映衬,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4、凝炼集中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骄子,高度凝炼、概括性强。

要讲求以少胜多,有以一当十的概括力。

这就是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尽可能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十四个字,就把红军战士万里转战、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出来。

又如,艾青的《盼望》: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艾青一贯强调诗歌的语言应富有启示性。

他的《诗论》有云:“启示的语言,以最平凡的外形,蕴蓄着深刻的真理。

”他的许多歌唱平凡的真理的短诗,大都是“以最平凡的外形”抒写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语言都富有启示性。

《盼望》一诗也是如此。

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

因为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

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

因此,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

推而广之,出发与到达——战斗与胜利,岂只是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每一个革命者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脑海里涌现这两种盼望么?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碰到困难。

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应该象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

这就是《盼望》一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怎样赏诗+怎样用韵+诗词格律+诗词写作常识

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诗歌的核心在于抒情明理,切勿舍本求末、断章取义。

创作者都来自我衡量一下自己的创作水平,如尚处于不知诗风为何物、一片茫茫然的初级状态,建议从基础技巧锤炼,加强各类格式、修辞的协调运用、组合运用,把基础吃透,胜过麻木的滥制。

1、诗歌创作应深入民间深入生活 诗歌不是空中阁楼,臆想中的风花雪月及刻意为之的应景之作如何能达到真正的高度,写来写去定走不出一个既定的怪圈,难免摆脱不了平庸的嫌疑,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才能不断开拓题材的疆土,视野才会越来越宽阔。

2、如何营造真正意义上的诗意诗歌创作有别于其它相关文字的写作,诗韵丰厚就看你笔下的文字是否真正有灵性。

我的想法是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文字组合司空见惯的平常生活,陌生化效果相当重要,语言要有强劲的张力,弦外之音多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3、韵律感问题我以为不要过分刻意去凑合,在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并不是任何一首诗歌文字都要有明显的音乐节奏感,这该要看你的选材,倘若是主旋律的诗歌作品,则应特别注意把握韵律,一般的篇什就凭你的语感能力。

语感能力的提高我以为可以多多关注我国当前纯诗歌刊物的优秀之作及国外的现代诗歌,这很有必要。

4、整体感问题诗歌文字需要跳跃性,语言处理需精练,但整个篇章应有个具体的框架,信马由缰万万要不得。

漫无目的地抒情只能是一盘散沙,堆积的意象,没有具体指向的象征只会给一首完整的诗歌带来彻底的伤害。

5、到底如何提高自己的水平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感到头痛,就我自身而言,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大小报刊发了数百首诗歌,单从数量上看好像还可以自我安慰一番,但又有谁能真正记住其中的一首?哪怕是一行?这就存在一个实实在在的水平问题,我也很想让自己的文字能有个质的飞跃,现在我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就是选定一个具体的题材,反复不停顿地写上十几首,再来作比较,还是有收获的。

展开...

形容创作的诗词

1.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6.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聿》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诗词写作方法】宋词的写法以及词牌知识本人近来想学习一下宋词...

没什么,开始的时候可以宽泛一点写作。

每个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式,这是它将自己区别出来的最大特征标志。

比如说《如梦令》,格式是: x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 有的有上下阙两部分,有的只有一部分,还有三部分的。

开始写的时候,就按照词牌的格式填字吧,你知道嘛,开始的时候做词是称作“填词牌”的。

词牌被称为词余,根本就没有获得和诗一样平等的地位,它们是为音乐而产生的附属物。

所以是先有闲遣的音乐,但又要有一点词,所以才产生了词牌。

为什么词牌的字数,长短,句段有固定的格式呢?最初的原因就是它是为固定的一段音乐而作的。

除了填字,你当然还得注意尾字压韵。

先可以三句一韵,二句一韵,后来慢慢练习,就可以渐渐自然了。

它没有诗那样的要求严格的形式。

我高中的时候也玩玩,现在没心情了。

有机会交流交流。

我以前的陋作。

你打开时请耐心一点,出得比较慢。

那些有词牌名的就是我作的词牌。

其他的是本地方言的一些逗乐的东西。

我是长沙人。

江西诗派,并说下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历史渊源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 、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

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

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

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

稍后曾纮、曾思等人也被补入江西诗派。

艺术风格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代表人物 黄庭坚(1045-1105)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有很大影响。

他的诗歌理论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诗歌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诗人论以及诗的境界、风格等都有所论及。

但是主要还是诗歌创作论范畴。

其宗主黄庭坚倡导求新求变,要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

这种思想也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他主张多读前人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同时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他极力推崇杜甫,把晚期杜甫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

他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

他主张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

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虽然如此,但一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试派也不满与当时崇尚晚唐诗歌的风气。

平淡质朴,精光内敛,体现出黄诗的老成境界。

由此可见平淡之美是宋代诗坛的整体性追求,黄庭坚的创作道路也是以此为终极目标的。

陈师道(1053-1102) 也是苏轼门下的重要诗人,为苏门六学士之一。

他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因不满新学而不应科举,至35岁时才由苏轼的举荐而任州学教授。

他视苏轼为师长,曾不顾朝廷禁令私自离境为出守杭州的苏轼送行。

但陈师道作诗的方式的“闭门觅句”式的苦吟,与苏轼挥洒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

所以他写诗并不学苏,而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自称:“仆于诗,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

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

”(《答秦觏书》)虽说陈师道的诗最终自成一体,但毕竟与黄诗有一层渊源关系,因此他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陈诗运思遣词都很有工力,但字面上已洗净风华绮丽。

这正是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特色的一种表现。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空气趋于凝固。

经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努力,宋诗的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诗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

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的沉闷空气。

崛起于东北的金国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灭辽,第二年就攻陷汴京。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淮河以北成为金的领土。

在短短两年之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变,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诗人们宁静的书斋生活,整个诗坛震惊了,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金兵围攻汴京时,吕本中正在城中,他最早用诗歌记录了那场事变,《守城士》描写了抗金将士的奋勇抵抗,《兵乱后寓小巷中作》刻画了人民遭受战祸的惨状,《城中纪事》控诉了敌军烧杀抢掠的罪行。

金兵退后,吕本中又写了《兵乱后自嬉杂诗》29首以抒愤,其一写道: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

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

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 沉郁悲壮,写出了爱国士大夫的共同心声。

其他经历了靖康事变的江西诗派人也有一此类似的作品,例如韩驹的《陵阳先生诗》中就颇多呼吁抗金的诗。

即使在咏物、咏史一类传统题材方面,也时而可见他们的忧国伤时之思,如洪炎的《次韵公实雷雨》和徐俯的《咏史》: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拟扣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楚汉分争辩士忧,东归那复割鸿沟?郑君立义不名籍,项伯胡颜肯姓刘? 前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小学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nmgx.cn/shifeng/564.html

下一篇:没有了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知识

热门诗词大全

热门诗文赏析

热门汉字语赏析

热门汉字赏析

热门汉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