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诗词
诗歌鉴赏要怎么做才好很难得分的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
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
上一讲引到的王维《观猎》,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
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
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例2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
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
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例3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这是不难看出来的。
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写什么样的人呢?托“小松”讽刺什么呢?这便是鉴赏应该完成的任务。
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写它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力。
刚出土的小松树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头”——长着松针的头虽细但直而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蓬蒿”是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冲出了蓬蒿。
这里的“出”与上句“刺”相呼应,很有力度。
“渐觉”用得有分寸,既写出“出”的过程,又是爱护小松的细心人观察所得。
不关心小松的人对它的“出”则是视而不见的。
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第一句的“凌云木”指小松,后一句的“凌云”是指长成参天大树的松。
“时人不识凌人木”,是说世俗之人没有眼光,没有见识,不知小松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一直等到它长成“凌云”大松以后才说“这树真高”。
原来诗人写小松实际是写不被人所识的年少而有发展前途的之人,写出他们的不幸命运,讽刺的是那些“不识”人才的人。
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这首诗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海楼 米 芾 云问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
如何做诗歌鉴赏题得高分
要熟悉答题技巧,主要一些常用的如下: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重点概念阐释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
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
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
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
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
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语言特色 ①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
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④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⑤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⑥简洁。
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
诗歌鉴赏如何做?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确定考试内容。
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文言文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文本内容的理解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4.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5.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古典诗歌6.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体察7.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8.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9.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古典诗歌考的题型是:1.语言2.风格3.形象4.表达技巧5.总体理解6.阅读延伸题关于如何阅读诗歌:一共分为三个步骤1.题目(关键)2.正文3.注释:比诗歌题目重要,命题人提醒答题用的!!!——读时画出重点信息举例:全国一06~09,全国二07~09,北京卷05~09都有注释,并且能够对答题产生很大帮助。
2007年全国卷二《新晴野望》 王维【标题确定诗歌情感基调及诗歌类型】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口,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2006全国一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注释帮助消除疑惑】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2008年北京卷《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注释提示回答解词题目】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2009年全国二《军城早秋》严武【注释明确诗歌情感基调】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题4:表述分点不突出,丢点问题5:条理、逻辑不够完美解决方案:答题语言、句式总结按分数找点 :(1)几分答几点,每点都在诗歌中(2)题干中“请分析”、“为什么”字样,分值等于“N+1”,“1”为表达何种情感或怎样的画面(4=3+1)(3)“1”:表达了…、表现了…、突出了…。
呈现出…、勾勒出…。
注意事项(1)源于诗歌,全于诗歌(不多、不漏)(2)“请分析”不等于“请翻译”。
用自己的话把诗歌从第二句重新说一遍。
怎样才能做好诗词?
我只说下古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作者的经历,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知苏轼丧妻,就不可知词中之意;性格,如李白的豪情,杜甫的怜民;背景,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不知李杨之情,安史之乱也是无法尽析的。
其次才是诗词的内容。
诗词都有自己的格式,诗无非古风,七五绝律,词曲则按词曲牌名写作,无论诗词曲总有启、承、转、合四部分。
启:往往写景写人写事,做为开头,是以发启之意,鉴赏时只做了解,稍加解说即可。
承:承上启下,将启时所写的事物联系到下文之中,亦可只做稍解。
转:转而入题,此时才真正扣题,写出诗人想表达的内容。
合:结尾,把前面的启时所述事物和转时所述之意合为一体。
如启时写竹形,承时写竹意,转时写人的高洁,合时再写人如竹。
因此,转合的内容一定要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背景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详加解说,最好能联系到今人今事。
第三要注意诗词行文中有没有暗喻,有没有典故,是否暗扣历史事件,如果有的话一定要详加说明。
以上是我本人的意见,不尽之处,望有达者指正。
...我不会。
还是仿写阶段,很多都不懂,我该怎么自己学会做诗词呢?
首先 韵书和基本的平仄格式是肯定要知道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可能会听说很多诸如“不以辞害意”之类的话 但是新生阶段就抛弃格律是非常不明智的 因此 《平水韵》和《白香词谱》等书必看 当然 上网搜集不同诗词的格律要求也是不错的其次 形式需要内容支撑 多读经典作品吧 一定是最经典的那部分 唐诗读老杜 宋词读美成 不是说别的诗人词人不好 也不是说周邦彦就代表宋词最高水平了 而是要先立法度 近体诗的起承转合 老杜的五律基本上可以作为模版 而词的展开 周邦彦也是模范至于抒情手法 炼字炼句 一是多读名家作品 培养自己对于诗词审美的感觉 而且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的水平做出不高估的判断 顺便也可以借鉴前人的炼字法 当然 水平到了 直接用前人成句也可以点铁成金 如晏几道《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完全用自五代时期翁虹的原诗 但是后者全诗平庸无比 前者却成为词坛不可超越的经典之一 这就是作品整体与局部结合的魅力最后的话 多写多观察多琢磨多积累 生活中汲取灵感 经典作品中吸收营养 祝题主进步!
诗歌如何创做
现代诗歌有三个要素:语言,意境和韵律。
语言和意境对现代诗歌起关键的作用。
如果要鉴赏一部现代诗歌的好坏,这两个因素是首先的,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
语言来自于生活,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任何体裁文章使用的语言,都不是真正在生活里的语言。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作为一种诗意化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这方面,就更有着不可言说的重要作用和魅力了。
一首现代诗歌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败坏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格调。
至于意境,也就是能渲染作品和氛围的一些东西,可以是一幅幅打开的画面,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也可是一种感触或哲思,禅意。
也就是说意境的划分大致两类:有形和无形,能看得见的物体和画面,就是有形的意境;还有一种意境是无形,因为并没有那种画面和物体,这种意境存在的只是一种思想,或感悟。
凡是接触过文学的人,都知道韵律的意思。
在古典诗词里,韵律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缺少了韵律,或韵律不整,那么古典诗词就不能叫诗词,最好的诗词也会失去看头。
新文化运动后,在早期的现代诗歌里,诗人们对韵律的把握非常周到而细致。
因此,在早期现代诗歌作品里,我们经常能读到那些韵律和节奏把握都很巧妙的好作品,这些好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阅读轻快,优美,抑扬顿挫,或干练,大气,醇厚,回味悠长。
这些韵律和节奏的佳作,同时也是最好的朗诵作品。
诗歌是由每个细致的句子构成。
一个句子的构成,有许多种方式,有拖沓的,凝练的,清新和雅致的,也有繁琐和啰嗦的。
诗歌水平和风格的差异,首先就是来源于一个人组织语言能力的差异。
清新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是清爽和鲜活的组合。
如果一个句子的组合或一首诗歌的表达能达到这点,给读者默默间送去清爽和鲜活,又怎能不令读者喜欢和动容?而灵动,则是指表达中蕴含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动感,使陈旧的画面鲜活,使静止的物象跳跃,使暗淡的颜色明亮,甚至能令死去的物体重生!由此,我们可见灵动有多么巨大的作用,也由此可见,灵动的“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无言的力量。
建议:多看一些名家名作
请问如何加入中华诗词学会?
4月16日 22:54 如何写诗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
诗歌并不例外。
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
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
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
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
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
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
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它们由齐、 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
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
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
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
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
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
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
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
首尾 四句不排。
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
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
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
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
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
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
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
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
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
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
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
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
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
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
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
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
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
但这并不困难。
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
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
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
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
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
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
(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
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
如何做“诗词鉴赏”一类的高考题,最好举例并分析如何回答
展开全部诗词鉴赏类题目首先看题目,叙事性的就类似于《送元二使安西》,如果是题目只有植物之类的东西《咏梅》之类的一定是托物言志诗,答题时先答出诗的类型。
每句分析的时候就是按照,本句写了什么(包括基本的解释,包含的状物,氛围,感情基调),要表达或者是为什么做铺垫,再或者是象征着什么。
一般都在最后两句升华表达情感,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词语要用上,是采分点。
这是基本的答题模式。
再有就是要注意诗中用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种常考的类型题。
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拟人、比喻这些是常用的,还有就是,对比的作用一定是突出了什么,拟人是生动形象,比喻是化抽象为具体。
再结合诗词的话,套用这些就行了,如果答题的情感不答错的话,满分应该没问题,加油吧...
做古诗词的方法,最好有例子
展开全部 古诗词的特点是“格律”,按格律来做。
格律包括:字数、句式、每个字读音的平仄、押韵、对仗等。
诗和词的格律不同。
常说的唐诗,包括五言律诗和绝句、七言律诗和绝句,这四种分别又有平起、仄起、入韵、不入韵等格式,共十六种基本格律。
常说的宋词,分很多种“词牌”,各有不同的格律,有的相同词牌还有定格与变格之分。
诗词的格律、韵书,不可能在这里详细解释,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知识。
我以自己的《锦缠道·中秋》为例,作以解释。
“锦缠道”是词牌名,如同“满江红”、“西江月”一样。
“锦缠道”的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此牌分上下两片(段),六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仄韵。
过片(第二段第一句)五个字是上一、下四句法,也就是“仄/平平仄平”,前一个字和后四个字要停顿。
填词最好用《词林正韵》,也可以用普通话的《中华新韵》。
我的《锦缠道·中秋》内容如下,可以与词牌要求对照: 岁去年来,又是这般时候。
正秋风、蟹肥菱瘦。
桂花着意黄昏后。
笑语欢言,月弄庭前柳。
怅一轮玉盘,半壶浊酒。
太匆匆、月新人旧。
纵恋欢、寂苦当难耐,广寒宫畔,有处栽田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小学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nmgx.cn/shipian/81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知识
- 如果能早点遇见你用一句诗来形容
- 失踪的诗词
- 求展望未来的诗句!
- 描写老师对学生的爱的古诗句子有
- 求描写四川的古诗、佳句等素材
- 乾隆写酒的诗词
- 哪位知道描写湖或河的诗句或词句
- 描写父子的诗句
-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 描述一个人看戏的诗词
热门诗词大全
热门诗文赏析
- 求《黄庭经》原文及译文
- 描写海鲜好吃的诗词
- 描述庄子的古诗词
- 六一儿童节诗词总汇 有关六一儿
- 取名字 公司 古诗词
- 描写古代教师授课的诗词 古代描
- 六年级小升初古诗词 小升初语文
- 毛主席的碟恋花诗京剧曲谱
- 农村脱贫致富诗词
- 七夕诗词歪改
热门汉字语赏析
- 描写清晨下雨好心情的诗句
- 求一3分钟现代诗朗诵
- 描写背影的诗歌
- 描写青楼生活得诗词 寻找一些关
- 人间仙境的诗词
- 描写蝴蝶和桃花的古诗词 描写桃
- 山水马的古诗词
- 蒲草枯萎诗词
- 毛泽东诗词名句
- 描写春天花开的古诗
热门汉字赏析
- 描绘青铜器何尊的诗词 描绘壮丽
- 描写动物的古诗词名句
- 求一首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原创
-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草书 草书沁
- 拿来容若写春的诗词 琳琅和容若
- 年字的诗词
- 企业文化 诗词
-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内蒙古大草原的
- 毛泽东的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性都很
- 描写孤独励志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