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诗词反复修改
毛主席的诗词改成歌的有什么???急!!
吕远 演唱/晨耕 领唱/张映哲)14 七律·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 作曲/中央音乐学院女声表演唱昆曲队)16 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 作曲/劫夫 演唱/张映哲)17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作曲刘森民、袁方 领唱/王凯平 合唱/王秉锐)09 沁园春·雪(1936年2月 作曲/彦克、吕远 领唱/贾世骏)07 清平乐·六盘山1(1935年10月 作曲/萧黄 演唱/郭淑珍)08 清平乐·六盘山2(1935年10月 作曲/中央乐团创作组 领唱/劫夫 演唱/寇家伦)02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年7月 作曲/牛畅;中央民族乐团女生齐唱)15 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 作曲/张健民 演唱/、朱本正 演唱/秦万檀)03 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作曲/劫夫 演唱/赵开生 演唱/余红仙)13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 作曲/张映哲)04 忆秦娥·娄山关1(1935年2月 作曲/劫夫 合唱)05 忆秦娥·娄山关2(1935年2月 作曲/陆祖龙 演唱/张越男)06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作曲/沈亚威 演唱/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合唱队)11 蝶恋花·答李淑一1(1957年5月11日 作曲/劫夫 演唱/张映哲)12 蝶恋花·答李淑一2(1957年5月11日 作曲/唐诃、生茂 演唱/马玉涛)10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作曲?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作曲/...
诗歌怎样才算动人?好诗是否需要反复修改?请修改以下这首诗歌王谢...
毛泽东一生究竟写了多少首诗词,尚不得而知。
1961年,英国伦敦阿贝拉德·舒曼公司出版R·佩恩《一个革命家的肖像————毛泽东》一书中指出:毛泽东在延安时曾将其诗词的70首汇集付印,题名《风沙诗词》,但印数很少,只送给亲密的朋友。
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选》,收入诗词50首,分正、副编排列。
1991年,香港昆仑制作公司出版刘济昆编辑的《毛泽东诗词全集》,收入56首诗词。
1994年,南京出版社出版季世昌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全》,收入第一辑39首、第二辑11首、第三辑40首。
1996年,为纪念毛泽东逝世20周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集》,收入诗词67首,其中正编42首、副编25首。
1997年,北京出版社出版陈国民译注《毛泽东诗词百首译注》,收入正编42首、副编25首、附编33首。
从1937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世人披露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到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公开发表67首诗词止,各种书刊正式或非正式地发表了近百首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大致出现过三个高潮,且都是在他政治生涯、革命生涯最艰难的时期。
第一个高潮是大革命失败后的井冈山斗争时期。
即从1927年春大革命失败前夕到1931年夏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写于此时的诗词有11首。
他要让人们相信充满光明的前景,犹如“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第二个高潮是从1933年夏红军困难时期到1936年走完艰苦卓绝的长征岁月,写于此时的诗词有12首。
在那变幻莫测、凶险异常的万里长征途中,即使是诗人的头脑里也难以荡漾起诗意。
然而毛泽东没有停笔,他是在马背上“哼”出了不少代表作。
第三个高潮是从1954年夏到1963年社会主义建设困难时期,写于此时的诗词有28首,仅1961年就有7首。
这个时期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基本主题,是关于国际国内的政治思潮、社会理想、革命道路、世界前途等重大问题。
毛泽东十分爱好诗词,虽不常作,但偶一下笔多有佳句。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这是他早年所写一首诗中的两句,抒发了青年毛泽东的雄才大志和广阔胸怀,曾被同学广为传诵。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引用或借用过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词和宋代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词等众多名家篇什,可以明显看出唐宋诗词对他的创作影响,风格亦属苏轼、辛弃疾豪放一派。
毛泽东曾说他读前人诗词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其诗词创作也体现了这种偏爱。
他的诗词大都写得豪迈精警,富有大家风范,而风格委婉缜密诸作,也极富当行本色。
毛泽东在评论诗词风格时,经常赞扬他的战友董必武、陈毅和叶剑英元帅的诗词。
他说:董老的诗醇厚谨严,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叶剑英同志的诗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精严,他们都值得我学习。
毛泽东非常偏爱唐代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歌,阅读圈划了大量“三李”的作品。
他赞扬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
其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他忍受内心巨大痛苦,写信劝慰儿媳要多读李白诗歌,可以开阔胸襟。
他仔细阅读《新唐书·李贺传》,叹惜李贺英年早逝,写信给陈毅说“李贺诗值得一读”,亲笔圈划的李贺诗有80多首。
他十分欣赏李商隐的政治诗、咏史诗和无题诗,而且能够背诵许多名篇佳句。
毛泽东诗词境界阔大,风格洒脱,借用或点化不少佳篇名句,受到了“三李”作品的影响。
1955年,毛泽东对来访的法国前总理富尔回忆说:“我的确曾经写诗,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
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
有时我回想那些日子,还觉得留恋。
” 1961年4月24日,毛泽东在杭州视察工作期间,叫秘书田家英将他1929年前后写的6首词填上词牌,并查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
当时,毛泽东已答应《人民文学》编辑部发表这6首词。
1958年和1963年,田家英协助毛泽东编辑出版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毛主席诗词》两个诗词选本。
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看到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刊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读本时说:“我的几首诗发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
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
”并分别对《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清平乐·会昌》、《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水调歌头·游泳》等10首作了补注。
从1963年3月到1971年冬,毛泽东对其全部诗稿反复看过多次,逐字逐句推敲,有些诗句曾作过多次修改,可见他对诗词创作的认真态度和严谨作风。
此后,他在与友人的谈话和书信中,多次提到对一些诗句的理解。
诗人创作之意,注者阐释之意,读者理解之意,相悟相同,大属难能可贵。
古人所谓“诗无达诂”的信条,确实道出了注家的苦衷。
从前有“千家注杜...
说说毛泽东婉约诗词的特点,并进行分析?
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在诗词中充满冲天豪气,不过他后来也曾自我总结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毛泽东早年所写的一些情诗,恰恰表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1923年12月写下的《贺新郎·别友》又可谓其中的代表作。
毛泽东启蒙就学时便很喜欢诗词,直至80岁时还在动笔写诗,可以说诗词伴随了他的一生。
在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而进行革命斗争的几十载峥嵘岁月里,毛泽东写下过众多诗词,而且与同时代的文人一样好写旧体诗词。
毛泽东去世前,一般人能读到他的诗词只有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39首,即1964年出版的37首和1975年又发表的2首。
毛泽东去世后的两年后,他所写的一首《贺新郎》于1978年9月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并说明是1923年时写给杨开慧的抒情词。
当时发表的全文是: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贺新郎》发表后,读者纷纷赞美全词的意境颇有古代“长亭送别”的风格。
不过有些专家感到其中“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的词句不像是那个时代的话语。
因为1923年以前的毛泽东没有可能表述他在60年代以后那种热度非常高的“世界革命”思想和蓝图。
从全词起承关系看,这一充满了“扫寰宇”般“革命豪情”的词句同整首词以及下阕的意境也不相符。
对此疑问,了解毛泽东写作风格的人后来说明,这位领袖对过去的作品总在不断修改,对自己的诗词多年后仍对字句不断推敲修正。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这两句,恰是在“文革”后期的1973年加上去的。
对这首《贺新郎》,毛泽东又体现了少有的重视,在1961年曾将此词亲手书写交给贴身卫士张仙鹏,叫他好好保存。
1973年冬天,毛泽东在重病缠身时又让人拿来12年前的原稿,反复斟酌加以修改,最后又将这首词加上“别友”的标题,并注明是1923年12月所写,交给了保健护士吴旭君抄正保存。
看到“别友”这一标题,再看一下毛泽东标注此词写于1923年12月,知道作者生平的人仔细琢磨后又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这首表现男女离别的情诗是写给谁的?1920年末毛泽东同杨开慧已经结婚,至1923年12月已生下毛岸英、毛岸青两个儿子。
写作时一向用词严谨的毛泽东,此时称呼杨开慧明显应该用“妻”而不应用“友”。
这首词中描绘的那位“热泪欲零还住”的美丽倩影,即“人间知己”的“友”,自然应该是一位女朋友,那么她到底又是谁呢? 陶斯咏系新民学会时的女友,应是“别友”对象1978年9月发表词作《贺新郎》之时,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过去神化领袖的习惯还存在。
当时按照传统理解,已婚两年的毛泽东写下的男女告别情词自然被解释为赠给杨开慧。
但有些历史当事人如易礼容就不以为然。
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的易礼容,曾同毛泽东、陶斯咏一起参加新民学会并且相互熟悉,在1921年还参加创建了共产党长沙小组。
看到这首《贺新郎·别友》后,他便对该词是赠给杨开慧的一说提出异议,认为可能是写给陶毅的。
陶毅,字斯咏,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和新民学会时的女友。
她生于1896年,原籍湘潭,于1916年考入周南女子中学师范二班,与著名的女革命家向警予同窗,因思想开放激进被称为“周南三杰”之一。
在1918年成立的新民学会中,出色的女生有陶毅(斯咏)、任培道和向警予三人。
她们后来也都是国内知名人物,陶斯咏成为一位教育家,曾在湖南开办学校,却不幸于1931年早逝。
毛泽东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期间,曾同陶斯咏交往密切并有过很深的感情,毛陶分别时在几年间也有书信来往。
2007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连续剧,便向全国观众揭示了这段往昔佳话。
201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国内拍摄并播出了多部电视剧,里面一再出现了陶斯咏的形象,已经广为关心毛泽东生平的人所知。
包括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毛泽东》,里面也有陶斯咏和毛泽东共同创办文化书社的镜头。
青年毛泽东作为一个“挥斥方遒”的高才书生,在长沙城内是人所瞩目的俊杰,年龄又在二十多岁,有丰富的感情生活才是正常的,只是过去因神化领袖避而不谈这些。
其实若如实地讲述毛泽东年轻时的情感过程,不会有损他的形象,还能让人看到这位年轻时即有名气的“润之先生”真实的人生经历。
“书生意气”时毛泽东的难能可贵,在于个人情感能服从于追求的理想。
在新民学会的多次讨论中,陶斯咏主张“教育救国”,她虽支持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却不赞成也不愿走暴力革命的道路。
毛陶之间由于有家庭和政治追求不同等原因,有情人最终未能成眷属。
毛泽东平时将自己的诗词赠人时,往往都含有深意。
他知道丁玲曾是陶斯咏的学生,便手书这首情词相送,很有可能是触发了年轻时那段难忘情感而发。
毛泽东对青年时代的情词《贺新郎》在几十年间反复修改,生前又不让...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诗词赏析
1、这是毛主席留给我们后人的一道谜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一般鉴赏者都认为是写景色的,连文学巨匠郭沫若也这样认为。
可是,毛泽东于1962年曾把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诙谐地写道,“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
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毛泽东为什么对郭沫若的解析要发出“解诗之难”的感慨呢?难道这首词有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含义吗?如果这样的话,他老人家为什么却不直白地说出来呢? 实际上,这首词隐藏着老人家生前难以言说的情感,也是老人家留给我们后人的一道谜了。
这道谜就是:这首词吐露了老人家当时悲凉凄绝的心情,抒发了老人家当时勇担大义的无私、无怨、无悔的大爱之心。
这种心悲凉心情和大爱之心,深藏在老人家心底,他是很不原意说出来的。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 今天,就让我们替他老人家揭开这道谜,也好让老人家在天之灵能会心一笑吧。
2、写作大背景 为了解析这首词,我们首先要看看写作的大背景。
从1931年初王明派项英和任弼时到中央苏区后,毛泽东就开始受到排挤和责难,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才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在这个阶段,毛泽东眼睁睁地看着西学归来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以及李德等人瞎指挥,自己确实有力气使不上,想提建议也不被采纳。
几年下来,王明错误路线导致红军丢失了中央根据地,被迫走上艰难的长征道路。
湘江一战,红军损失过半,到遵义的时候整个部队弥漫着沮丧、迷茫的气氛,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到了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
主要领导人“见了棺材才落泪”(不到长城非好汉),让毛泽东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去收拾几乎是无法收拾的残局。
3、上阕写井冈山上悲惨凄绝的感情 上阕实写战士行军,虚写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悲惨凄绝的感情。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翻译如下: 从西方回来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以及李德等人,他们自以为是,愚顽地、执着地执行着错误路线,无情打击持正确意见的我和其他同志呀!(即:西风烈)热火朝天的革命事业犹如进入了深秋。
漫天的秋霜带来了刺骨的寒风,月光也因此显得苍白凄冷。
我离开了群众,离开了部队,就像掉队的大雁一样,在凄冷霜天孤苦伶仃。
(即:长空雁叫霜晨月)孤苦伶仃的我也曾多次提出要到战场上去,却遭到拒绝,就像一匹不让上战场的骏马一样,无法奋蹄飞奔。
(即:霜晨月,马蹄声碎)我也曾多次提出了各种策略和建议,都被弃置不用,就像一个孤独的喇叭,声音是那么的低微。
(即:喇叭声咽) 4、下阕写勇担大义的无私、无怨、无悔的大爱之心 下阕实写行军路上的景色,虚写受命危难之际后,毛泽东复杂的心情,和勇担大任的无私、无怨、无悔的仁爱之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翻译如下: 现在红军离开了井冈山,一路上屡受重挫,眼前这一道道险关要隘,对于红军来说真是如钢铁一般难以撼动呀。
(即:雄关漫道真如铁。
)即使这样,我现在承担了这个重任,只能像刚上井冈山一样从头再来了(即:而今迈步从头越。
)即使从头再来,可现在的实际情况和井冈山也是大不同呀!现在,红军身处40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而贵州地区群众基础极为薄弱。
如果说井冈山的座座大山是红军的天然屏障的话,那现在的座座大山,就像一片汪洋大海,随时可以吞没三万多疲惫不堪而毫无群众基础的红军。
(即:苍山如海)在井冈山上,红军是多么的雄壮威武,犹如一轮红日升起在东方。
可现在,战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军队弹尽粮绝、身处绝地,没有了朝气和力量,随时可能血染沙场。
(即:残阳如血) 5、从《清平乐.六盘山》来反观《忆秦娥 娄山关》 上面解析了毛泽东的内心独白。
但是,遭受多年打击的毛泽东却没有怨恨,没有气馁,而是运用自己超卓的智慧收拾危局,最后带领红军走出了困境,到达了六盘山。
此时,原来压在心头的朵朵愁云烟消云散,毛泽东心情也格外舒畅,随即吟出了《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对比一下这两首词,读者自己再去体会毛泽东写《忆秦娥.娄山关》时候的心情吧,看看本人解析的是否恰当。
对比项 忆秦娥.娄山关 清平乐.六盘山 词牌 忆秦娥:悲伤凄婉 清平乐:神清气爽,无限喜悦 雁 长空雁叫:悲伤凄婉 望断南飞雁:喜悦自豪,无限遐想 山 苍山如海:迷茫、无助 六盘山上高峰:登高望远,欣赏无限美景 风 西风烈:凄冷、孤独 红旗漫卷西风:自豪、无限的力量 关 雄关真如铁:极为艰难 不到长城非好汉:轻松、自在 天空 长空霜月:忧愁、凄冷 天高云淡:喜悦、兴奋 走 而今迈步从头越:艰难、无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轻松、自在,无穷力量 兵马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无力、困苦 长缨在手:无限的力量,非常的自信 目标 苍山如海:没有目标,迷茫 何时缚住苍龙:目标明确,志在必得 6、后记 写罢此文,一个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大慈大爱的毛泽东跃然纸上。
我不禁黯然落泪。
从1931年到1934年的井冈山时期,是毛泽...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书法!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
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
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
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
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
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研究毛泽东书法的李树庭先生最早在互联网上推出《书家毛泽东》,展开对毛泽东的书法实践.书法风格.书体演进.书法形式,以及他作为书法家的知识基础等进行了多侧面的透视和探讨,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和较厚实的书法理论,自然流畅的文笔和朴实清新的观点,并附以不可多见的毛泽东手迹 ,为读者展现出毛泽东书法的形成.发展的纵向轨迹和横向风貌。
本页制作也参考了李树庭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向李树庭先生表示诚挚谢意。
附录:《毛泽东与书法艺术》 转自新华网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尤以 草书为精妙。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
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
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
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
1913年10-12月,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
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
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战地喜获《三希堂》 1927年11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
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有一次,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写字,毛泽东在青石板上试了试,软硬适度,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
毛泽东满意地说:“倒真像墨笔哩!”他说,“敌人越是封锁,大家的办法就越多。
看,封锁得同志们用木炭树枝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
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
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
”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
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
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
他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
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
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毛泽东。
可惜,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
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
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
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
毛泽东对...
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翻译!
注释 离天三尺三:与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离。
作者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太平御览》引汉代《三秦记》:“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尺。
” 万马战犹酣:千军万马战斗得正激烈。
以万马酣战比喻山势奔腾。
金代王特起《绝句》:“山势奔腾如逸马。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英姿飒爽犹酣战。
” 刺破青天:将青天刺破。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连山刺天。
” 锷未残:剑刃没有残缺。
《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锷(è),剑刃。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题解 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等。
单调,十六字,是现存唐宋词中唯一以字数命名的词牌。
四句,三平韵。
毛泽东一生爱山,长征中登了大大小小不可胜数的名山、大山、高山、险山。
《十六字令》中所写的山,不只是“我见青山多妩媚”的爱恋,也不再是自然界中的真实山川,而是经过作者的艺术想象而升华出的山的原型。
《十六字令》之所作非一时一地,是在“马背上哼成的”,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修改和润色才定稿的,故词题下标名写作时间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完全符合创作实际。
赏析 顾名思义,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
在这短短的十六字里,要填充出一个完整、丰满的形象来是非常困难的, 而毛泽东做到了。
这三首小令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足令鬼神动容。
即使仅凭这三首小令,毛泽东的名字也可以千古流芳。
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肯定是反复推敲,改来改去的。
他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
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注释中的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境内。
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
试想,由于山势的险峻,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
而这时可以发现,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
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而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
当然,当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这一句没有用典。
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
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
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
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
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
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
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毛泽东的资料
毛泽东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
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
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
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
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
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
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
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
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
在抗日战争时 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
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 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
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
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
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
怎样作诗?
学前要则: 一、参与劳动,多做运动,每天保证流汗四五升以上。
否则学诗词很容易学进歧途,变成老穷酸。
二、全文分三大部分,对应学诗的三个阶段,可以按部就班。
三、每部分由“精读、朗诵、工具、泛读、练习”四个栏目组成。
精读,要求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朗诵,不强制记忆(能背下当然更好),以培养语感为主;工具,主要是各类工具书;泛读,知识性、趣味性阅读,浏览便可。
第一阶段 精读类: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 ●注: 这两本书很厚,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篇章阅读,没必要一页页翻到底。
如果实在嫌厚,可以用《唐诗小札》及《唐宋名家词导读》代替。
★目的: 学会如何欣赏一首诗。
朗诵类: 《唐诗选》、《宋词选》 ●注:繁体版。
学诗之人,繁体字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
终究学诗绕不过繁体字这一关的,不懂得准确辨析繁体字的话,诗也很难学得深。
后面会细述个中缘由。
●又注:每天起码朗诵半个小时以上,念完一遍从头再念。
●又注:无须深入求解,只要明白诗句的意思,读顺了口就行。
★目的:培养语感。
应用类: 《白香词谱》(或《唐宋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辞海》 ●注:在诗词写作中有格律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全篇合字数、合平仄,另一方面押韵也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
●又注:《白香词谱》和《诗词格律概要》主要解说字数、平仄的要求。
押韵方面需要《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这两本书一般都附录在前两本书里,无须单独购置。
●又注:建议从网上下载一个版本优的《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打印一份随身携带,方便使用。
●又注:《辞海》是字典。
比较厚,而且不属于古汉语专用,但其中的词条包罗万有,读诗时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去查一下,常见历史人物和典故及常用文言都可以查得到。
泛读类: 各朝代著名诗人生平的传记,四大名著, ●注:市面上版本不少,选自己喜欢的吧。
★目的:增加兴趣。
练习: 一、找自己喜欢的诗进行仿写,或者沿用前人的题材,自己重新演绎。
这个阶段是一定写不出好东西的,目的仅仅是练习。
又,不要去强调表现自我、宣泄情感等等,那需要相当的写作技术来支持。
二、这个时期最好严格按照格律来练习。
如果静不下心来琢磨格律的话,有可能为日后的学习埋下祸端。
无论能否遵照格律,都必须要清楚一点:格律不是限制、不是死板的形式,它是你写好一首诗最好的工具。
写诗好比钉钉子,格律好比锤子,熟手工人也许可以用石头甚至手掌代替,但终究是不如锤子好用的。
即使一些场合无法使用锤子了,必须用其他工具代替,那也得懂打钉子才行,而没拿过锤子的人又怎么学得会打钉子呢? 三、无须苛求每一首习作的质量,因为想苛求也没这能力,反倒搞得自己很迷茫。
只须多练就可以。
四、这个时期的学习目的就是感受下诗词写作是什么一回事,也打好日后写作的一些感性方面的基础。
第二阶段 精读类: 《写作概要》、《文学概论》、《古代汉语》 ●注:选各大高校的教材通常会比较客观。
●又注:这部分绝对要学扎实。
认真学习的话,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能基本掌握这三本书了。
●又注:《古代汉语》是繁体书(包括白话讲解部分),所以前面要打繁体字基础。
而且,越学到后面,越要接触大量的繁体书籍。
●又注:先弄清楚什么是文学,再弄清楚什么是诗词,那么视角会高明得多、眼界将宽广得多。
文学就好比一间房子,诗词就好比房子里一个茶壶,站在房子里能够一眼看清楚茶壶的形状,站在茶壶里却永远搞不清茶壶的造型。
固然,这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却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目的:了解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写作?了解古汉语是什么一回事。
★开始时机:待上述的仿写练习不觉得困难之后。
朗诵类: 三曹诗选;李白选集、杜甫选集、唐朝边塞诗集,王维选集,孟浩然选集;豪放派词选,婉约派词选 ●注:按上面的内容找吧,市面版本太多,更新也快,不过也没必要太挑剔,只要没错漏就行了,最好是繁体本。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买中华书局出版的书,质量最为可靠。
●又注:同样是不需要求深解的朗读。
●又注:之所以选诗多于词,主要是“诗庄词媚”的历史现实。
并不是说诗比词更好(那是外行人说的话),而是在学习之初,学词太多很容易走入小道,最后钻了死胡同。
●又注:之所以选盛唐最多,因为盛唐是中国历史上诗文化最鼎盛、文人们精神最丰满、国民心态最自信的年代(连王维这种惊才绝艳的诗人也只能屈居三、四,这是中国诗史上仅见的)。
学诗首练“胆、气”,此二者未得,写一百年都不过是滑手、诗匠。
有人说婉约清灵一路不需要胆气,其实花间也好、易安也好,其胆气是含而不露而已。
●又注:之所以漏掉大批的非重点诗人,是因为第一阶段已经面积性地扫过一遍了,第一阶段那两本书有空还是得翻的。
★目的:进一步加强语感;深入体会最优秀的诗文化;体会什么叫“丰满的精神”。
★开始时机:随便吟出一句应景诗(一句而已),象诗了,而不是文言文口号。
至于象不象,可以找几个水平较高的帮看一下。
应用类: ...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哪有关于这个的文章啊?
毛泽东战争时期部分词作的词题研究 福建电大 肖翎 ( 2005年06月05日) 浏览人次7661 作者简介: 肖翎,男,生于 1957 年 12 月,现任福建省三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信息分局局长。
2002 年被评为电大三明分校优秀班干部。
2003 年和 2004 年连续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经纪人培训思考》发表于《经纪人》杂志,《三明农村经纪人现状与对策》发表于《福建论坛》。
指导教师评语: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他的词作的词题取象精妙、含蓄、雄健,兴寄深远,独具匠心,的确很有研究价值,可见作者颇有眼力。
作者参考大量书籍,广泛搜集材料,精心选择材料,使论文材料翔实、丰富,有力地支撑观点,表现主题,特别是毛泽东多次修改《采桑子 · 重阳》的词题这一材料,一般人往往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用心良苦,作者凭着专业的敏感与细心,发现了 “ 人人笔下所无 ” 的东西,写得有声有色。
论文的小标题 “ 取象精妙,准确传神 ” 、 “ 取象含蓄,以微见著 ” 、 “ 取象雄健,立意高远 ” 等,简明齐整,富有气势和节奏感,既显示段旨又提示中心;作者高屋建瓴,分析深入、透彻、全面,充分显示其文学功底与思辨能力。
结尾指出 “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词作的优良传统 ” 能自圆其说。
黄绮冰(女,福建电大三明分校副教授) 终审意见: 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此作者懂得诗词,并且很可能也会吟诗填词。
而读完全文,给人最深的印象却是文笔洗练老辣,且不肆张扬。
作者不但对别的古诗词有所研究,对中国的现代革命史也颇为熟悉,对研究对象毛泽东诗词更是因喜爱而颇有心得,对各种版本的毛泽东诗词也有所涉猎。
毛泽东诗词在文革期间如同鲁迅小说、杂文一样,也曾出现过一次研究热潮,并在有意无意之中给予了久已销声匿迹的考据学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
所以,应该说,当时的研究是很有广度和深度的。
但福建电大的肖翎同学并没有炒前人的冷饭,而是另辟蹊径,专注于“毛词”中的词题的“艺术性”,并大胆地将自己论文的题目加上了“研究”二字。
虽然有人不赞同本科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研究”一词,但就事论事,我看也并无不可。
此文确实够得上使用“研究”一词,因为它不仅对毛泽东诗词,特别是对其“词题”真正地有所研究,而且对中国诗词理论、现代革命战争的历史等相关内容也有所研究,甚至对词之盛世——宋代的词人也有所考查。
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这些知识用得恰如其分,所以,我们说他“不肆张扬”,不炫耀,不卖弄,是方家所为。
当然,既是习作,也难免有瑕疵。
如某些词句前后重叠,纠缠不清,让人别扭,同时,也还有笔误。
也许是删改后未仔细重读,某些语句还有待推敲。
-------------------------------------------------------------------------------- 毛泽东擅长词,也爱写词。
一九六五年,他在《致陈毅》信中谦虚地说:“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
毛词所咏涉及极广,别友、登高、行军、战斗、时令、唱和、咏物等等,而且时间跨度极大,几乎终其一生。
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2003 年第一版《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正、副编目录,已公开发表的诗词作品有 63 首。
其中战争年代创作的诗词有 30 首,占一生作品近半数,其最精彩的篇章也尽在其中。
他自己也曾说:“在马背上,人有的是时间,可以找到字和韵节,可以思索。
”这时期仅词就有 21 首。
毛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已被许多研究者所认同。
但似乎少有人注意到毛词中词题的艺术性。
他在战争时期许多词作的词题取象精妙、含蓄、雄健,文学韵味浓郁深厚,隐藏着极其深远的兴寄。
本文就毛泽东这一时期词作的词题进行初步探讨,试图揭示出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意蕴。
一、取象精妙 准确传神 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特别重视意象。
毛泽东是行家。
他在 1965 年 7 月 21 日《致陈毅》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 他的许多词题不仅注意“不直说”,而且做到精心选择,准确传神。
《采桑子·重阳》在 1962 年《人民文学》编辑部搜集的传抄稿上,题为《采桑子·有赠》;经作者修订后作为《词六首》之一发表在《人民文学》 1962 年 5 月号时,只有词牌而无词题;直到收入 1963 年 12 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时,才题为《采桑子·重阳》。
另外,在毛泽东本人主 持 修订的《毛主席诗词》清样稿上,此词开始题为《江西广昌路上作》,接着改为《广昌路上作》,最后才定改为《重阳》。
毛泽东反复修改词题,他想借“重阳”说明什么呢? 1929 年 10 月,毛泽东正处在逆境之中,他的正确主张不被一些同志理解,未能继续当选红四军前委书记,离开了主要领导岗位,且又身患恶性疟疾,身心交瘁。
重阳节前夕,他带病坐担架离开上杭去永定的合溪 ,沿途所见,黄菊灿烂,秋色感人,心有所动,写下《采桑子·重阳》。
重阳,是秋天来临的标志,而秋又是一年中临冬的季节。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秋常被用来感慨人生悲凉,哀伤生命短暂。
前人以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
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人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小学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nmgx.cn/shipian/77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知识
- 哪位知道描写湖或河的诗句或词句
- 描写父子的诗句
-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 描述一个人看戏的诗词
- 七下诗词五首赏析
- 描写姐姐的诗句有哪些?
- 描写波光的古诗词 金银
- 入土为安的安慰的诗词
- 描写抗击敌人的诗词 朋友变敌人
- 年终总结金典诗词题目 金典古诗
热门诗词大全
- 情人把我伤了的诗词
- 林间 诗词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全部
- 沁园春雪的诗词
- 七年级上册诗词默写试题
- 描写动物的古诗词赏析
- 描写山脉的诗句 描写山脉地势的
- 描写秀丽山水的诗词
- 描写宝塔山的诗词 描写宝塔山的
- 求类似长恨歌这样的长的且不难背
热门诗文赏析
- 取名字 公司 古诗词
- 描写古代教师授课的诗词 古代描
- 六年级小升初古诗词 小升初语文
- 毛主席的碟恋花诗京剧曲谱
- 农村脱贫致富诗词
- 七夕诗词歪改
- 描写泡桐花古诗词
- 彭敏参加过好诗词吗
- 梦游开头的诗词 爱丽丝梦游仙境
- 伤感有感而发的诗句
热门汉字语赏析
热门汉字赏析
- 企业文化 诗词
-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内蒙古大草原的
- 毛泽东的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性都很
- 描写孤独励志的诗词
- 描写蒙古草原的诗句
- 描写“花和蝴蝶”的诗句有哪些
- 三十句关于雪的诗词
- 诗词的作用例子
- 碛口 诗词
- 描写世路已看贯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