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诗文网 > 诗意 > 描写野鸡的诗词

描写野鸡的诗词

  作者: 古诗文网     文章栏目: 诗意     发布时间: 2021年03月27日    点击:  次

《桃源道中》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漠漠地千里,垂垂天四围。

隔溪胡骑过,傍草野鸡飞。

风露吹青笠,尘沙薄素衣。

吾家白云下,都伴北人归。

《杂题》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黍醅新压野鸡肥,茆店酣歌送落晖。

人道山僧最无事,怜渠犹趁暮钟归。

《过故宜城》

年代: 宋 作者: 项安世

跋马南城吊楚王,寂寥迁国岁年长。

故宫白道埋春草,小市青旗挂夕阳。

时有野鸡吞堕珥,过无遗像镇祠堂。

只应平路桥边水,曾照当时后院妆。

有哪些描写村庄古落的诗词古文?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2、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 《乡村四月》)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 《村居》)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4、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南北朝民歌《采桑》)译文:春天三月春蚕渐生,春日的桑叶发出绿芽。

女子正在采桑叶,吟唱着春天的曲调。

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7、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8、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渭川田家》)译文: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形容钟乳石的诗句有哪些?

1、《石笋行》——作者:唐代杜甫神斧天工筑溶洞,钟乳倒立练神功。

石笋石柱齐捧场,千滴万滴送清凉。

2、水帘洞最大,面积百多平。

壁挂乳石瀑,冰雕雉鸡翎。

室存猴用具,顶悬玉石灯。

3、洞中般般瑰玮,满目琳琅。

石乳惟向下,石笋欲凌空。

石睛千里目,石剑一寒锋。

4、那块 百叶石幔 恰似一个文字女人飘逸的百褶裙,轻轻向前迈动高雅的步子时,裙幅褶皱里露出零零星星的花朵,忽隐忽现、幽幽含香、玄妙无比,身后淡淡的芳香让人回味无穷、心驰神往。

5、在彩灯水镜倒影的衬托下,熔岩颜色不断变化,美轮美奂,最底处是个非常华丽的水池,池内晶莹剔透的钟乳石,如出水芙蓉,淋漓光亮,仿佛是当年杨贵妃沐浴过的 华清池 。

6、池边有一排15米高的石幔 ,像一挂巨大的珠帘玉锦倒垂浅池之中, 洞顶与地面之间的钟乳石,呈现出丝缎般轻盈的优美姿态,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华丽光彩,映入清澈如镜的池水中,壮哉美哉,游人无不拍手称妙。

7、溶洞之美,疑为天上宫阙。

栈道凌空,百洞相接。

天佛居首,风洞忝列,金铃响,雨霞飞,苍龙跃。

8、一片钟乳耸立,几多石瀑迭叠。

天洞洞天,观景景观,海底石花,倏忽明灭。

龙腾瑶池,甲影历历,虎踞灵虚,仙气嗟嗟。

9、那块丰盈的 一展风姿 石面上,竟开满了一朵朵晶莹的野菊花,花瓣娇艳欲滴,它在绽放着自己充满活力的青春。

10、大洞套小洞,下层连上层。

辗转听又看,走走又停停。

忽亮又忽暗,明白也朦胧。

义导说天亮,远处有鸡鸣。

一夜兴未尽,千日念重逢。

形容“孩子长得快”的古诗句

1、《渭川田家》 唐代: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译文: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2、《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3、《村晚》 南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4、《回乡偶书》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5、《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代: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译文: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关于乡村生活的古诗有哪些?

1、《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白话翻译: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2、《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朝代】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白话翻译: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3、《村居》 【作者】高鼎 【朝代】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白话翻译: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4、《村夜》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话翻译: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5、《溪居即事》 【作者】崔道融 【朝代】唐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白话翻译: 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

春潮上涨小船被吹进了钓鱼湾。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

渭川田家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什么图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田园诗意思是: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式微乃《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 。

诗的一开头“斜阳照墟落”,就描绘出夕阳西下,夜幕将临,夕阳斜照村舍的萧疏景色。

这里既交代了时间,有点名了地点,并拉开了全诗背景的帷幕。

接下来诗人饱蘸生动和亲切的笔墨,满怀激情的写下了“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这种景象,在乡村来说是极为平常的。

但是,正是这种极为平常之事,才感染了诗人:慈祥的老人,心中惦念着孙儿,他步履蹒跚,拄着拐杖,倚门而望,迎候孙儿的归来。

这种爷孙之间的深情深深地感动了诗人。

使人仿佛从中看到了这种野老候归、爷孙相见那欢快的情趣。

诗人从这幅恬静、静谧的图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另一幅田园山水画“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前两句是描写的静景:在麦子吐华之际,野鸡鸣叫,召唤家人快快回归;桑叶稀疏,桑蚕休眠。

后两句是描写的动景:夕阳下的农夫们扛着锄头,踏着暮色,带着一身泥土的芬香,走在归家的途中,遇见乡亲,亲切絮语,相互问候,显得非常亲切。

这一静一动的描写,显得那么的自然、协调,仿佛这天然成趣、不假雕饰的田园山村的风光情趣就在眼前,使人倍感亲切!

渭川田家 季节从哪个诗句看出

《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初夏的景象,这可以从“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两句诗看得出来。

附录:渭川田家【唐】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题解】《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

开头四句,写田家日暮时一种闲逸景象;五、六两句写农事;七、八句写农夫闲暇;最后两句写因闲逸而生羡情。

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译文】夕阳的余晖照着村庄,牛羊回到深深的小巷。

老人惦记远出的牧童,拄着拐杖在门口眺望。

开花的麦田野鸡鸣叫,稀疏的桑叶蚕儿休眠。

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招呼絮语依依。

我多么向往隐居生活,不禁吟咏着《式微》诗章。

我要找一篇关于扇子的说明文

我国扇子之所以受人喜爱,除了可以扇风纳凉之外,还和扇子雅致精巧和扇面的书画艺术分不开。

扇子在我国源远流长,据史书称:“黄帝作五明扇”,可谓早矣。

西周羽制成“羽扇”已具有美学装饰功能。

汉代开始使用轻巧简便的竹扇,汉代以后又出现以竹为图框、以绫绢为扇面的纨扇。

纨扇又名团扇,宜于书画,多以骨、玉、象牙等为柄,坠以流苏,显得珍贵尔雅,这种扇在我国流行千余年,特别为闺阁仕女所钟爱。

唐人张彦元《历代名画记》载,名士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掉了一个墨点,就顺势画成一只苍蝇,可见,至少在魏晋就流行扇上作画了。

折扇其实源自日本,制造灵感得自蝙蝠翅膀的开合。

北宋年间,折扇作贡品传入我国,但尚未广泛使用,至明清就相当兴盛,它易于携带,又有舒合之妙,成为文人雅士掌中物。

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贵材料制成,扇面则分洒金、混金、捶金、涂香数种,有的还请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细刻,成为一件珍贵艺术品,一扇之价,值以百金。

折扇扇面呈半圆弧形上宽下窄向四处呈辐射状,因而在构图章法笔墨形象上都别具风韵,北宋始在折扇上题诗作画。

明清以来文化人都喜欢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书画艺术在中国大放异彩,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书面扇面虽幅不盈尺,花鸟虫鱼、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态,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专门艺术品种。

扇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装饰品。

它以其价美物廉、方便实用、雅俗共赏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扇子分有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和麦秆扇六大类。

除了实用性外,作为一种艺术品,它汇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也可作为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道具。

它有时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中国民间流传的活佛济公的形象,惹人喜爱,它头戴破僧帽,衣衫褴褛,手持破蒲扇,疯疯癫癫,却爱济困解难,助人为乐,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辅助刘备建立霸业,每每羽扇纶巾装束,羽扇常不离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征。

自扇子传世以来,相关的传说趣闻多不胜数。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遇一卖扇子的老婆婆,她因扇子滞销而发愁,王羲之即兴为之题字,使得老婆婆的扇子大为畅销,一时传为佳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

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可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晋人的《古今注》中记载:“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 。

”明人也有“舜始造扇”的记载,说明舜帝时就已经有扇子了。

在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了“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

扇此时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

雉毛扇到唐朝改成了孔雀毛。

据考古发现,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铜壶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扇风的图案,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扇子形象。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用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谓之“毛扇”。

而另一种以禽类羽毛制成的羽毛扇,质地洁白,毛绒柔软,轻飘舒适。

江南地区以白鹅羽毛制成的羽扇最为著名,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到了汉代,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因用洁白细绢制成,故又称之“绢扇”。

制作除了用绢外,材料也可用绫、罗、纱等丝织品,又因其“团团如明月”,也称为“团扇”。

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妇女青睐,作为一种主流而大为发展,它在结构和装饰上力求精致、华丽、情趣和小巧,外形上有椭圆、海棠、长方、曲线等形状。

此扇有的以檀香木制成,一扇在手,芬芳四溢,神思清爽,极具情调。

大约在宋朝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因其可折叠,故又称折叠扇。

折扇方便实用,在民间中广为流传。

戏曲中的书生,常常人手一把折扇,成了一种象征。

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间,扇面画使得扇子升华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题诗、书法和绘画,备受人们的珍爱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来的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

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人留下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明代谢缙所绘的《汀树钩船图》,是传世的明代最早一幅扇面画。

扇面画常用的题材有仕女、山水、花鸟鱼虫以及诗词书法艺术等。

有时一把普遍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而身价百倍。

扇子精湛的工艺和传统书法诗词绘画的完美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真是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

明代唐伯虎、文征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画题诗。

清代的扇面画最为丰富,名家辈出,如石涛、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是画扇高手,因而此时的扇面画,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蔚然大观。

折扇发展到明代嘉靖年间,分为杭扇、苏扇、宁扇等流派,它们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手法各有特色。

杭扇与杭州的龙井茶、丝绸并称“杭城三绝”,有多种形式的制作,其中又以黑纸扇最为著名,它以柿汁涂扇面,色泽乌黑,经久耐用,既可消暑又可遮阳。

苏州的折扇以白纸扇为主,制作考究,工艺精良,杭扇、苏扇多以竹子为扇骨,以纸绢为扇面,雅致细腻,素有“苏...

中外田园诗的比较

分号的用法一、分隔单重复句中的并列分句在单重复句中,并列分句不包含逗号时可用逗号或分号分隔,包含逗号时宜用分号分隔。

例如:(1)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事实上许多职业并不要求人们具有很高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方面的才能;相反,许多工作往往需要人们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运动能力等。

(郑国胜《现代人的智能》)(3)纵比,即以一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作比;横比,则以此事物与彼事物相比。

(宋庆龄《谈“比较”》)(4)微笑是美的,美是有感召力的。

(王霆钧《迷人的微笑》)(5)微笑是笑之国度里的国王;微笑是笑之花海中的牡丹。

(同上)

远征难 五岭逶迤 三军的意思是什么?

毛泽东的,作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初中的时候学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小学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nmgx.cn/shiyi/1115.html

上一篇:六十花甲 诗词
下一篇:没有了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知识

热门诗词大全

热门诗文赏析

热门汉字语赏析

热门汉字赏析

热门汉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