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烘托例子
在古诗中,写景的手法有哪些?最好加上例子。
(如:以动衬静……) ...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
白描手法的例子
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范例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绘画中的白描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依风景或环境,间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2王愿坚《七根火柴》中有两段文字,一段是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卢进勇时:“ 同志,你看着… …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另一段是,卢进勇赶上部队,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
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本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两段中,通过简简单单的两个 “一、二、三、四… …”的白描,使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能真切的感受到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读第一个“一、二、三、四… …”我们仿佛看到无名战士要把自己用生命保护下来的火柴交给卢进勇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心里在说,我有火柴呀,七根呢,你看!说出了一。
在数二时伤口一疼,声音很低,很短。
数三时他在跟疼痛做斗争,也在积聚所有的生命的力量,他尽可能的深吸了一口气,把三四由低到高的挤了出去,而且说四时他声音坚定,目光坚定。
他仿佛看到了,围着火堆,战士们在养精蓄锐;枪林弹雨中,战士们在冲锋杀敌… …说完四后他嘴角有笑,面容安详。
第二个“一、二、三、四… …”是卢进勇赶上部队,完成了无名战士的重托,把火柴交给了组织时说的。
说一时他的心情是神圣的,庄重的。
说二时,想起无名战士在草地牺牲的情景,他两眼噙满泪水,声音发颤。
数三时,卢进勇语气中充满了完成任务的放松与欣慰。
数四时,想到红军北上抗日的大业,这火柴将点燃轰轰烈烈的抗日烽火,语气高昂奋进。
相信,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不会忘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的“一、二、三、四… …”3、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确、语言凝练。
看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描写:“仅仅有一次,他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他也笑了。
”就在这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蔡老师对学生们的关爱,如一股涓涓细流,从每名读者的心中涓涓流出,绵长深远。
描写手法类——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描/工笔、虚实/动静 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
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
举例说说什么是白描,烘托,渲染。
这是文学从美术那里借来的词汇。
白描,就是用平实的手法来描述。
李煜擅长用此手法描写自己心境,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就是直白地说自己心思很乱,滋味不好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同样很有感染力。
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来陪衬主体。
同样举描写心情的例子吧,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诸如“这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黑得像锅底一样……四处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样的语句,就属于烘托。
它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但是通过对周围其他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肯定好不了。
渲染,就是用多种修辞手法对事物本身进行描述,就是直接对其进行细致刻画。
比如“我的心在流血,撕裂一般地痛,又仿佛被无数支箭穿透一样,仿佛就要停止了跳动。
”它不描写其他事物,也不是平实的叙述,而是细致铺张地描述主体。
...
白描手法的例子
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范例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绘画中的白描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依风景或环境,间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2王愿坚《七根火柴》中有两段文字,一段是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卢进勇时:“ 同志,你看着… …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另一段是,卢进勇赶上部队,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
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本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两段中,通过简简单单的两个 “一、二、三、四… …”的白描,使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能真切的感受到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读第一个“一、二、三、四… …”我们仿佛看到无名战士要把自己用生命保护下来的火柴交给卢进勇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心里在说,我有火柴呀,七根呢,你看!说出了一。
在数二时伤口一疼,声音很低,很短。
数三时他在跟疼痛做斗争,也在积聚所有的生命的力量,他尽可能的深吸了一口气,把三四由低到高的挤了出去,而且说四时他声音坚定,目光坚定。
他仿佛看到了,围着火堆,战士们在养精蓄锐;枪林弹雨中,战士们在冲锋杀敌… …说完四后他嘴角有笑,面容安详。
第二个“一、二、三、四… …”是卢进勇赶上部队,完成了无名战士的重托,把火柴交给了组织时说的。
说一时他的心情是神圣的,庄重的。
说二时,想起无名战士在草地牺牲的情景,他两眼噙满泪水,声音发颤。
数三时,卢进勇语气中充满了完成任务的放松与欣慰。
数四时,想到红军北上抗日的大业,这火柴将点燃轰轰烈烈的抗日烽火,语气高昂奋进。
相信,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不会忘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的“一、二、三、四… …”3、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确、语言凝练。
看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描写:“仅仅有一次,他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他也笑了。
”就在这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蔡老师对学生们的关爱,如一股涓涓细流,从每名读者的心中涓涓流出,绵长深远。
描写手法类——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描/工笔、虚实/动静 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
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
跪求古诗炼字例题
喷洒山前此独睛。
古木无人径,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日色冷青松,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5、2007年高考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精妙传神地显示出山口幽静孤寂的景象、“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三、考题形式 1、某字好在哪里,还频频回望,别意与之谁短长,D虚词 2、怎么具体入手分析 A,词类活用角度。
请君试问东流水。
例题2,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透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趣(第三步)。
注: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有所欠缺。
4、“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它花香。
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才最终确定下来。
(3分) 2、金陵酒肆留别(题型三 赏形容词)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C数词、能否换成某字。
四、切题方法 1、主要词语 A动词,B形容词,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充满情趣。
试分析二字的妙处,最后才改用“绿”。
一个字经过了千锤百炼,安禅制毒龙,野渡无人舟自横,然后用“入”,后来用“渡”,(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上有黄鹂深树鸣。
离人孤独地走了。
春潮带雨晚来急。
简析诗中“衔”字的妙处,吴姬身上的幽香、南浦别(题型二 赏动词)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
注。
泉声咽危石,使意象或画面极具动态感,说明理由 变式提问:A、某字的妙处,B、某字的艺术效果,C、某字用得好不好,D、某字是关键,E文眼,F,最传神的字 2,E有形与无形的角度: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3、“自”是自由自在。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
薄暮空潭曲,深山何处钟,C通感的角度,D修辞的角度,数里入云峰。
忽惊云雨在头上,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 3,吴姬压酒唤客尝,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①艭:小船,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和2007高考广东卷都出现炼字的题。
1、2006年高考广东卷,“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导入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历来被人称道,据说王安石开始用“到”,接着用“过”。
高考例题参考答案 例题1。
②海幢? 5、“衔”字将黑云拟人化了,每一次回望。
金陵子弟来相送、溪上遇雨(题型二 赏动词)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F虚与实的角度等。
五、答题模式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应用的什么手法(不是每句都一定有什么手法) 3,一个“香”字用得极佳。
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有人说。
4?为什么。
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4、点明取得了什么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练习 1、过香积寺(题型一 找诗眼) 王维 不知香积寺,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练习题参考答案: 1、“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横”是船的陈列之态,用“自”“横”二字(第一步),使画面具有动感,B动与静的角度。
2。
我们要如何赏析呢? 二、高考例题 炼字在高考题目中反复出现、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欲行不行各尽觞,却是山前晚照明、滁州西涧(题型四 赏虚词)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2、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 诗歌欣赏之炼字 一,店内横溢的酒香,评析第三联中“穿”?为什么
古诗文中有哪些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也称“表现手法”。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诗词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它是我国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最生动的表现载体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诗经》就是最早以诗的艺术形式而独树一帜的代表作.从西汉(公元前206年)至东汉(公元25-220年)逐步发展为楚辞、乐府、古绝和古风等艺术形式.又从唐代(公元618-907年)开始兴起和发展为格律诗.它以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形式的对称美、内容的意境美,确定了在整部文学史中的地位.几千年来,直至今天仍在不断地孕育、变化和发展着,可谓久盛不衰、光彩夺目.诗词需要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来创作,以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纵观我国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大致包括:叙事写景的描写手法、比喻比拟的修辞方法和烘托气氛的渲染手法.简单地说也就是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赋,就是直叙或白描的手法.即朴素地描写创作的现实,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诗词创作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的手法.它是诗词创作中运用最广泛的形象思维的一种艺术手法.兴,就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触发,引起联想或想象.想象的起点或契机就是兴.赋、比、兴三者之间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孤立的,在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是互相渗透和互为兼用的.一、典型化过程是抓住事物本质的捷径.赋法是以直叙和白描为主要手段.要使白描和直叙能富有更强的感染力,那么必须选择最能反映现实、最有价值意义、最典型的事物加以描写,才能撑起情感的大厦,才能创造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词可以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但不可能把社会上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塞到诗词中.要有取有舍、或添或减,或藏或露.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说,就是典型化的过程.在“典型化”的过程中,诗人们常用“以少总多”和“以小见大”之手法.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盖任何景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况,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能祥尽.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仅仅抓住“小荷”和“蜻蜓”的动态描写,就突出了春初时节的一派生机.而“以小见大”则是以局部见全体,一斑观全豹,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的小景物和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和象征重大的思想内容,也就达到“以小见大”之效果.如聂绀弩的七律《锄草》一诗中的“未见新苗高一尺,来锄杂草已三遭.” 作者抓住锄草的小事来描写,其实是反映了当时“破旧立新”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诗词创作的角度看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果说以少总多是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那么以小见大则是形象化的重要方式.二、夸张描写切否失真和太近乎事实.《文心雕龙??奈饰》说:“自天地以降,豫人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夸张作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是自古以来一直在运用的.所谓夸张,就是为了表意的需要,有意识地将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有利突出事物特征.如聂绀弩的七律《挑水》中的“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用夸张的手法,臆造出深刻的印象,使读者产生感情共鸣.但是夸张必须有一定的现实为依据,即要抓住当时当地的情况反映其真实的事物,但又不能太近于事实,否则,容易引起读者误解.这应该象文学创作中讲的,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夸张不同于虚夸,夸张的目的在于使人感受主观的感情态度,使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范温《诗眼》说:“形似之意,益出于诗人之赋.”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都是对事物的数量和动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就更能表现出大自然这一壮观美丽的景象.三、以赋作比中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在运用赋法的过程中,如何使诗人笔下的静物,描写得活泼跳脱,富有生机,主要是客体与主体的互动感.具休说也就是化静为动和以动写静的修辞方法.具体运用中可采用拟人和拟物等手法.如宋林逋《山园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的诗句就很巧妙地以拟人手法,把霜风中的禽鸟“偷眼”和“断魂”的粉蝶刻划得十分生动.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山亭.”则是以静物拟人化而表现为动,使不动为能动,使动者如有情.又比如宋朝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又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则将用动态中的“蝉噪”、“鸟鸣”来衬托出“林逾静”和“山更幽”.从而创造出一种“静”的境界.这种手法是利用引起人们的特殊感受的声音来写出静境.这种手法也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诗,是在细微体察和选择在各种静境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声音和动作来加以描写的.诗就是借景言情,一切写景都是为了写情.化静为动也好,以动写静也好,都是为了达到“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四、运用正反对比是突出主题的重要手法.宋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实际上比的方式是千变万化的,以物...
采用烘托渲染手法呃诗句有哪些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前两句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在这里,“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是怡人风光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都从属于“怡人风光”.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无疑了....
给推荐几首带有古典诗词韵味的经典歌曲
展开全部 邓丽君《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蒹葭》 王力宏《盖世英雄》中的《花田错》——选自《花田错》 刘德华最近的MV《继续谈情》中也加入了粤剧元素,曲风悲怆雅致,歌词更唱出“泪似帘外雨点滴到天明”这句经典的粤曲唱词。
《新鸳鸯蝴蝶梦》——部分选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徐小凤的《别亦难》 《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 毛宁的《大浪淘沙》。
。
。
。
。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
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
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
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
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
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
他又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系了。
《涛声依旧》中他分别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白云深处》则分别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惨不破这一霎那?别为一首歌把你的心唱哑”。
后来他又写了《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还有一首毛宁的《大浪淘沙》,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喜欢讲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 后来有一个冯小泉,因为他本身史学民族乐器出身的,所以对民族文化自认就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情怀,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比较...
写一篇讨论古诗文的重不重要的不同看法的作文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而古诗词中的名句更是广为流传的,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部分.从古至今能够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历史长河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得押韵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首诗歌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概.因此系统地进行古诗词名句训练,就是接触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学习掌握多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可见一斑.一、诵读古诗词名句,积累素材文章缺乏营养,干瘪无物是现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分析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怎么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呢?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华——古诗词名句.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正所谓厚积才能博发.因此我利用学生的采蜜本这个阵地,每天让学生抄写十句古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名句,出口成章了,这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诗文互换,进行练笔学生有了积累,如果不会表达和运用,那么就等于白纸一张,没有任何意义.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得让学生理解所诵读的古诗词名句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名句的内容,教师得像学生拓展有关古名句的相关内容,比如作者,写作的背景,诗人当时的心境,关于古诗词名句的典故等等.学生深刻理解的其意思后,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训练.1、围绕名句进行段落训练古诗词名句中的意象鲜明,但是对意象的描述是极少的,还留有许多的空白,包括意象的、情感的.这就给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把这作为对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有选择地进行练笔.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有关名句的资料.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采用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难题.另外要学生对古诗词名句进行扩写,也降低写作的难度,避免了学生语句不通顺的现象.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放飞想象,兴趣盎然,入诗境,悟讲情,出精美的文章来.2、给学生一段话,请学生用自己积累过的一句古诗词名句来概括.学生的习作覆盖面越来越宽广了,如果只停留在扩写古诗词名句的基础上,那么就很难适应其他体裁的习作了.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不仅要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让学生用学过的古诗文概括一段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拿生活实际的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其实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个名句了.久而久之,学生在描绘一种画面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想起了这个古诗文句子,避免了啰嗦、繁琐地叙述,使学生习作表达意思明了,简洁.三、方法渗透,指导作文古诗词中的名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是因为华丽、精练的辞藻,鲜明的思想,也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些直接影响着古诗词的魅力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新课程下如何教作文,为教作文而教作文,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又如何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写作方法和技巧是不可少的.每一句经典的古诗词名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句子是文章的单位,仔细揣摩古诗词名句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习作行文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1、托物言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出自杜甫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写的《望岳》.当时他襟怀浩荡,眼界空阔.身在岳麓而神至岳巅,写得有力如虎,遒劲峭拔.虽没有“登峰造极”而泰山的真形已尽落眼底矣.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习作中可以假托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这对解决学生作文直白,缺少含蓄之美的弊端是很有帮助的.2、写景状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句对江南春色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从中可以看出写景的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进行选择,抓住鲜明的色彩,可对比,也可反衬,从而烘托出景色的美.3、借景抒情经常告诉学生环境描写是心情的写照,借助景物可以抒发情感,然而学生自己操作起来,就是情归情,物归物.而古诗词名句中却有许多借景抒情的名句,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古诗词鉴赏
这是我们学校用的资料,一个超猛的老师编的,如果你增加悬赏分,我有更详细资料 怎样鉴赏古诗词(一)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明确鉴赏要求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分辨古诗类别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 李白》亦属于这一类。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
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
此外,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只作记行诗,不可视作山水诗。
2002年全国卷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让读者自己思考。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1996年全国卷《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作。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996年全国卷 11、山水诗,又称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常用寓情于景,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
如:2003年全国卷中的王维的《过香积寺》,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1998年的两首: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2003年北京卷中赵嘏的《江楼旧感》等。
12.闲适诗,借写一点生活琐事人以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趣。
这类诗在高考中也有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小学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nmgx.cn/shipian/48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知识
- 古诗词行书作品欣赏
- 古诗词关于女性性器官描述 描述
- 古诗词积累
- 古诗词活动宣传 我爱古诗词的活
- “为穷苦百姓着想”的诗句有哪些
- “古诗词赏析”读书会策划应如何
- “仲”的诗词 带有仲字的诗句
- 《出师表》原文 出师表全部原文
- 《宸茬粡鏀惧亣浜嗙殑锛屾劅璋四
- 《春夜喜雨》《咏柳》《村居》《
热门诗词大全
- 古诗词红花
- 古诗词关于建筑的诗句
- 古诗词合唱歌曲简谱
- 古诗词画 古诗《画》
- “没有”的英文是什么
- “琼脂玉液”这个词语比喻生么如
- “对子女寄托希望”的诗句有哪些
- “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 “高峡出平湖”是毛泽东哪一首诗
- “身在花丛中但不沾身”的诗句是
热门诗文赏析
- 古诗词画面描述 古诗词画面描绘
- 古诗词—-关于美食 美食的古诗词
- 古诗词含有冉
- 古诗词互动游戏
-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是
- “中国诗词大会”哪些绝美古诗词
- “九嶷山上白云飞”这首毛泽东诗
- “姝”所存在的诗句越多越好 有
- “穿”越唐朝大型城市历史影像怎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那首诗
热门汉字语赏析
- 古诗词基础讲座
- 古诗词画图片大全集
- 古诗词关于学与做 关于数学的诗
- 古诗词过级三级 六年级下册语文
- 《步步惊心》中有哪些经典的诗词
- “新”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 “失”开头的成语
- “带”的偏旁部首是什么?
- “和”字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意义
- “哉”字音的字作句首的诗词有哪
热门汉字赏析
- 古诗词国殇 国殇
- 古诗词汇
- 古诗词和简单的国学知识学习
- 古诗词和散文去中国化 中国传统
- “回忆的画面…”这是什么歌?
- “遍地蕙兰化思雨,满园桃李谢春
-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全诗
- 《摆渡人》全诗
- “杏林春暖橘井生香”是什么意思
- “黄汤下肚几杯”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