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诗文网 > 诗物 > 《高中诗词鉴赏》

《高中诗词鉴赏》

  作者: 古诗文网     文章栏目: 诗物     发布时间: 2021年03月22日    点击:  次

高中古诗词赏析

《鹤冲天·黄金榜上》朝代:宋代作者:柳永原文: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译文在金字题名的榜上,我只不过是偶然失去取得状元的机会。

即使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君王也会一时错失贤能之才,我今后该怎么办呢?既然没有得到好的机遇,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游乐呢!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

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丹青画屏的绣房。

幸运的是那里住着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细细地追求寻访。

与她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

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注释⑴鹤冲天:词牌名,即“喜迁莺”。

⑵明代:政治清明的时代。

一作“千古”。

赏析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

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

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

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考科举求功名,他并不满足于登进士第,而是把夺取殿试头名状元作为目标。

落榜只认为“偶然”,“见遗”只说是“暂”,由此可见柳永狂傲自负的性格。

他自称“明代遗贤”是讽刺仁宗朝号称清明盛世,却不能做到“野无遗贤”。

但既然已落第,下一步该怎么办呢?“风云际会”,施展抱负是封建时代士子的奋斗目标,既然“未遂风云便”,理想落空了,于是他就转向了另一个极端,“争不恣狂荡”,表示要无拘无束地过那种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齿的流连坊曲的狂荡生活。

“偎红倚翠”、“浅斟低唱”,是对“狂荡”的具体说明。

柳永这样写,是恃才负气的表现,也是表示抗争的一种方式。

科举落第,使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只有以极端对极端才能求得平衡。

所以,他故意要造成惊世骇俗的效果以保持自己心理上的优势。

柳永的“狂荡”之中仍然有着严肃的一面,狂荡以傲世,严肃以自律,这才是“才子词人”、“白衣卿相”的真面目。

柳永把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想法抒写出来,说明落第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多么深重的苦恼和多么烦杂的困扰,也说明他为了摆脱这种苦恼和困扰曾经进行了多么痛苦的挣扎。

写到最后,柳永得出结论:“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谓青春短暂,怎忍虚掷,为“浮名”而牺牲赏心乐事。

所以,只要快乐就行,“浮名”算不了什么。

这首词是柳永进士科考落第之后的一纸“牢骚言”,在宋元时代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反响。

它正面鼓吹文人士者与统治者分离,而与歌妓等下层人民接近,有一定的思想进步性。

~~~~~~~~~~~~~~~~~~~~~~~~~~~~~~~~~~~~~~~~~~~~~~《点绛唇·闺思》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 一作:芳)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注释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⑶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⑷“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赏析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

“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

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

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略2009版考试说明: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形式上鉴赏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内容上分析其思想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 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2.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4.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5.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诗歌中形象1.人物形象: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B、 作品中其他人物.2.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练习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练习2】 (1)早 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 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练习3】春 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练习4】 南 浦 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练习5】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人认为“折柳...

高中诗歌鉴赏题,我需要诗人的社会背景,以此来答笔试题.老师说答...

李白、杜甫,从小学就开始学,这两个人就不用介绍了吧.王维,人长的帅,诗作清新,尤擅五律,徐志摩的“志摩”二字意在赶上他,另《红楼梦》也推重王维制作.韩愈、柳宗元,唐朝,“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被贬.柳宗元也被贬过,生活经历比韩愈更苦.三苏中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问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詹州”即苏轼被贬的地方.王安石变法你肯定知道,他当过宰相.欧阳修等

高中诗歌鉴赏

赏析 起首便渲染出凄怆悲凉的气氛.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抔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结句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语气冷隽悲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张养浩的怀古组曲,站在对人生的深刻透视、对历史的大彻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感慨深沉悲壮,风格质朴古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与气魄. 张养浩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除了怀古组曲外,还用了一系列反映当时赈灾过程的作品,如[中吕·喜春来]: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得白发满头新. 前两句所言情景,与史书本传所载的"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是完全吻合的.为百姓如此鞠躬尽瘁,赢得"满城都道好官人"的赞誉,而作者本人却认为,为百姓应该更加尽心尽职.[南吕·一枝花]中的一首表达了这种心情: 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面对着众多的灾民,严重的旱情,政府的赈粮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虽然他个人曾上奏天子,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并带头拿出自己的财物作为救济之用,但严重的灾情又不是个人区区之力所能回转的.在心焚如火的情况下,不免产生了"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的幻想.《元史》本传载,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张养浩最终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国为民的绝唱. 张养浩曲子总的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

【高中古诗文鉴赏在线等思归赵雍袅袅秋风动客怀,啾啾猿鹤苦相催....

寒山一带伤心碧。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8分)(06年全国卷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

意思答对既可。

7、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意境开阔。

总之、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牛斗残我竹。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长亭更短亭。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③“认桃无绿叶、阅读下面这首诗。

玉阶空伫立,又觉得有话要说。

[注] ①伯时。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然后回答问题。

(8分)(04辽宁)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墙里佳人笑。

石吾甚爱之,月晓月风清欲坠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绿水人家绕;二,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竹同样怜爱的,给1分;答出作者怜爱的理由的,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

①赞扬的理由是,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然后回答问题。

(6分)(04浙江)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请说明。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表现出来。

(6分)(04全国1)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牛砺角犹可,给2分,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为什么,两处闲愁”的情思。

3、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答出含意的,给2分;答出作者对石。

(8分)(05广东)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宿鸟归飞急,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甚有意态,戏咏。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请简要说明理由、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表现了神韵、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如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②“无情有恨何人见。

第二问3个要点。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

2,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指渭水。

枝上柳绵吹又少:“絮飞花落。

笑渐不闻声渐悄,天涯何处无芳草;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家书将要发出时。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

(5分) 【答案】 同意,写梅花,回答问题。

(8分)(06山东)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虽写了花之凋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有人楼上愁,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勿遣牛砺角,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②批评的理由是。

思妇盼归人。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世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

高中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或答题方式

一、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

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

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

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

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

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3、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4、语言特色 ①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

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④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⑤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⑥简洁。

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高中古诗文如何鉴赏?

鉴赏古文诗首先要结合当时年代和社会的背景 并了解作者的经历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来阐述古诗的主要内容 诗歌的发展史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隋唐诗歌,宋词,元曲,明清诗歌 中国古诗词来源于春秋战国的《诗经》、《楚辞》,发展于汉魏时期的《乐府》和四、六骈文;兼收而并蓄,久锤而始成;波澜壮阔于唐、宋,余波激荡于明清;是中国汉语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早在远古时代,文字还不发生以前,在民间已经传播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诗歌也在其中酝酿而生.据说,中国最早的一首诗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猎的英武;而《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记载了中国原始歌颂中第一首情歌.据文字记录,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涌现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年龄中叶,约500多年间的305篇诗.它按音乐尺度分为“风”、“雅”、“颂”三局部.“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处所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域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奠时的乐舞曲.当时社会生涯的各个方面,特步运动鞋,以及劳动听民的思维情感,都在《诗经》中得到了逼真的反应.具备赫然的时代感和国民性.在艺术上,《诗经》声调流利,语言朴实,常用赋、比、兴的伎俩来表情达意.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了拥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楚辞体诗打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句式以五言、七言为主,是非错落,机动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把偶字句变为奇字句,岂但能更好地表白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而且,其中充斥着神奇绮丽的设想,弥漫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诗人屈原,应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楚辞》..赋是两汉最流行的体裁,是一代文学的标记.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式;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尚大盛,产生了一大量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野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以抒情为主,汉乐府擅长叙事铺陈,标志着古代叙事诗的完整成熟.《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第一叙事长诗.到东汉,文人在乐府民歌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诗,写得质木无文,极少诗味,然而是现存最早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才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汉末魏初,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中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创造了“建安文学”的光辉.其作品 “大方任气”,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凄凉,反映了骚乱的社会事实,暴露了诗人盼望建功破业,同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胜利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辨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构成大固定的规律,只是由作者依照个人的内容须要和声韵感到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因为受到了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法则,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天然的声律发展到讲求寻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留神平仄和韵律的性质,造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唐帝国空前富强,国度从长期决裂走向大一统,封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充足发展,使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 .唐代诗歌应运而生,其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淘宝网韩都衣舍,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唐都名家辈出,佳作一直,仅仅《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多位,诗作近五万首.初唐时期,靡丽软艳的“上官体”诗流行一时.“初唐四杰”及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诗颓风,使唐诗开端由宫廷走向社会,由艳情转向现实,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的歌唱.同时,宋之问和沈?期在诗歌的形式上也做了勇敢的摸索,他们共同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到了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而别开生面.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五言绝句,如《鹿柴》、《辛夷坞》等,擅长将绘景状物与阐发禅趣相联合,意境优美,艺术精妙.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诗风刚健,韵味深长,唱出盛唐强音.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七言歌行体诗,刻画雄奇的边塞景色和艰难的军旅生活,或悲壮浑朴,或奇逸峭拔,都是唐代边塞诗的佳篇.另外,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史称“诗仙”.如《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无不显示了诗人独特的感情色协调艺术个...

古诗鉴赏(高中)

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

用了夸张的手法,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情景交融,细致入微,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

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

全诗感情色彩浓烈,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欲上青天览明月,下片开头两句写昏暮景色;“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

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

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结尾处“一川烟草,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

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精神一振,谈古论今,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

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 、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

既然如此,中间小谢又清发,十分生动,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凄苦的内心世界,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诗人的眼中,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或“闲愁”太多。

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

“燕子双飞去”,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

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形象生动。

下片的“碧云”句喻指时光流逝之迅速,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明朝散发弄扁舟。

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上片写相恋和怀念。

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写景,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

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同时也生动、壮志难酬的苦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俱怀逸兴壮思飞,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几分凛冽。

西风方烈。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以小谢自比自己,“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情绪如狂涛漫卷。

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碧树尽凋;木犹如此,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榭。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

关于高中诗歌鉴赏:都有几种类型的题,如果会归纳的话越少越好.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小学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nmgx.cn/shiwu/580.html

上一篇:《河南诗词》
下一篇:没有了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知识

热门诗词大全

热门诗文赏析

热门汉字语赏析

热门汉字赏析

热门汉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