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檄文”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战斗前的宣言
檄文 xí wén
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操作檄文以达诸郡。”——《三国演义》。
词语解释
古代文书、文告的一种。
《汉书·朱博传》:“合下书佐入,博口占檄文。”《北史·孙搴传》:“会神武西征,登风陵,命中外府司马李义深、相府城局李士略共作檄文,皆辞,请以搴代。”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三回:“使者去后,樊於期草就檄文,略曰:长安君成峤布告中外臣民知悉:……” 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清君侧,走檄文,雄兵义旗遮路尘。”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上面这八条,就是我们申讨党八股的檄文。”参见“檄”。
现代说法:檄文之所以为檄文,是因为写此文的都是被缴了械的普通人。
例句:操作檄文以达诸郡。 --《三国演义》
请帮助翻译一下文言文《杜杲》谢了。
杜杲,字子昕,邵武人。
福建提点刑狱陈彭寿传檄文征召他代理闽县尉。
江、淮制置使李珏将他招致到幕府。
滁州遭军队进攻,传书杜杲前往支援,刚到,百姓拥满郊野,请求进城躲避,滁州知州坚决不收容,杜杲开锁接纳他们。
金人围城好几层,杜杲登上城墙中了箭,越发斗志昂扬,终于保全城池。
淮西制置使曾式中征召他为庐州节度推官。
浮光军队发生叛乱,杜杲单人匹马前去诛杀了他们的首领,守将争着馈赠给他金币,他全都封存在一间屋子里。
要走时,嘱咐通判还给他们。
安丰长官报告守将煽动军心,将要作乱,统帅想讨伐他们,杜杲说:“这是激其叛乱。
”请求同两名士兵前往,喊来将领告诉他说:“你果真没有他念的话,可以拿着我的信到制置司去。
”守将当天前往,一军安然。
为定远县知县,适逢李全侵犯边境,季衍当时任淮统帅,征召他为濠州通判,朝廷因杜杲长期在边境做事,提拔他为濠州知州。
制置大使赵善湘计划收复盱眙,暗中拜访杜杲,杜杲说:“敌人依仗外援,应破坏盱眙桥梁来围困他们。
”最终采用他的计策成功。
召回奏事,差遣为主管官告院,为安丰军知军。
赵善湘同赵范、赵范弟弟赵葵出兵,迁为淮西转运判官。
诏命询问守备计策,杜杲上密封奏章说:“淮河沿岸旱灾蝗灾,不能胜任兵役;中原荒芜,没有粮食可以依靠。
如果使得内地空虚来对付外敌,调动南方的力量充实北方,要害之地,定有可忧之事。
”当时在外地谏止出兵的仅杜杲一人。
等到兵败洛阳,人们才开始信服他的先见之明。
大元兵围城,杜杲和他们展开了一场大战。
第二年,大兵再次大举压境,又展开了一场大战。
提升将作监,皇帝亲笔写信慰勉他。
丞相李宗勉、参知政事徐荣叟说:“统帅淮西没有人能超过杜杲。
”下诏任命他为安抚使兼庐州知州。
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不允许。
不久提升沿江制置使、建康府知府、行宫留守。
杜果撤除杨林堡,用这些费用充实历阳,用军队保护寄居在沙滩上的淮河百姓。
升任敷文阁学士,迁为刑部尚书。
请求告老,升宝文阁退休。
皇帝追念以往功劳,进升龙图阁,这时杜杲去世,遗表奏上,追赠开府。
拓展资料: 文言文 杜杲,字子昕,邵武人。
福建提点刑狱陈彭寿檄摄阑尉。
江、淮制置使李珏罗致幕下。
滁州受兵,檄采往援,甫至,民蔽野求入避,滁守固拒.果启钥纳之。
金人围城数重,杲登陴中失,益自奋厉,卒全其城。
淮西制置曾式中辟庐州节度推官。
浮光兵变,杲单骑往诛其渠魁,守将争饷金币,悉封贮一室。
将行,属通判反之。
安丰守告戍将扇摇军情,且为变,帅欲讨之,杲曰:“是激使叛也。
”请与两卒往,呼将谕之曰:“而果无他,可持吾书诣制府。
”将即日行,一军帖然。
知定远县,套李奎犯边,季衍时为淮帅,辟通判濠州,朝廷以杲久习边事,擢知濠州。
制置大使赵善湘谋复盱眙,密访果,杲曰;“贼恃外援,当断盱眙桥梁以困之。
”卒用其策成功。
召奏事,差主管官告院,知安丰军。
善湘与赵范、范弟葵出师,迁淮西转运判官。
诏问守御策杲上封日沿准旱蝗不任征役中原赤立无粮可困若虚内事外移南实北腹心之地必有可虑时在外谏出师者惟杲一人。
及兵败洛阳,人始服其先见。
大元兵围城,与杲大战。
明年,大兵复大至,又大战。
擢将作监,御书慰谕之。
丞相李宗勉、参知政事徐荣叟日:“帅淮西无逾杜杲者。
”诏以安抚兼庐州。
累疏请老,不许。
俄擢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行宫留守。
杲罢杨林堡,以其费备历阳,淮民寓沙上者护以师。
进敷文阁学士,迁刑部尚书。
请老,升宝文阁致仕。
帝思前功,进龙图阁而果卒,遗表上,赠开府。
杜杲--百度百科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下的事情,从来都是那样急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
气势庞博,读出来有一种非常急切的心情,回味后感觉伟人的胸襟和气魄确实不凡。
使人深受鼓舞。
出自毛泽东的额《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白话译文: 多少人世间的事都是急忙忙地匆匆而过,天地不断旋转,光阴逼迫,一万年太久了,我们只要珍惜现在的时间。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苏联再在其报刊上连续刊登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
我国的一些媒体也连续发表文章,予以还击。
毛泽东的和词,就是针对这一点而发的。
诗人高昂的时代巨人的头颅,对几伙苍蝇、蚂蚁、蚍蜉等害人虫,投以蔑视的目光,给以憎恶得申斥;并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显示了胜利的信心。
本诗写于1963年1月9日,首次公开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名家点评 现代作家臧克家:毛泽东和词为批判特色极强的形势舒怀。
“敌情”观念强,蔑视情绪重,将词当成了一篇战争檄文整首词洋溢着快人快语的激愤,在委婉含蓄风上稍逊色于《沁园春·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毛主席写给郭沫若的诗是什么
一共两首,《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和《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是毛泽东于1963年创作的一首词。
是在《光明日报》上读到郭沫若的词深受感动所创作的一首鼓舞人心的反霸权主义的词。
该词以“小小寰球”起笔,气势恢宏,境界壮阔。
在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个小而又小的行星而已。
这种化大为小的空间压缩,显示了作者在青年时期就有雄伟的气魄和包容日月星辰的寥廓胸怀。
2、《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是毛泽东写于 1961年11月17日的一首诗,借用神话小说的内容,写白骨精的生成。
这首诗明确写出了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出戏的看法,诗中塑造了三类不同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
1961年11月17日,毛泽东便写下了这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用艺术的形式概括和总结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规律,给共产主义战士指明了斗争的策略。
扩展资料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作品评价 这首词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帝反霸、捍卫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意志。
上片多用典故,对霸权主义者的反华行径予以嘲讽、揭露和鞭撘,笔调冷峻而不乏诙谐。
下片则“高吟肺腑走风雷”,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热情歌颂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风格雄浑壮伟。
上下片浑然一体,形成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
现代作家臧克家:毛泽东和词为批判特色极强的形势舒怀。
“敌情”观念强,蔑视情绪重,将词当成了一篇战争檄文整首词洋溢着快人快语的激愤,在委婉含蓄风上稍逊色于《沁园春·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爱国爱党小故事
1、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爱国战争故事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 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2、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
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
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
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3、郑成功收复台湾 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
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
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 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爱国小故事。
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 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
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
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
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5、爱国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
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
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谁知道“扬眉剑出鞘”的全诗?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
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
“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唐代的四杰是那四位?
你好。
准确的说,应该是: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1、王勃:字子安,代表作品《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杨炯:别名杨盈川,代表作品《杨盈川集》等。
3、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代表作品《卢升之集》、《幽忧子集》等。
4、骆宾王:字观光,代表作品《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畴昔篇》、《在狱咏蝉并序》等。
清朝的大臣于世龙是几品官?什么职位?
一个八府巡按于世龙,>的人物你也信真有啊?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有个叫于成龙的清朝官.也许是于世龙的现实原型吧.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州(分离石县)人。
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
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
顺治十八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
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
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
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从仆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毅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罗城百废待举,首要在于安定社会,恢复生产。
于是,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
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
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
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
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
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
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
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
三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于成龙的突出治行受到广两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
康熙三年(1664年)春,金光祖升本省巡抚,就地方施政征询于成龙的意见。
对此,于成龙曾两次条陈,针对广西地方施政的各方面,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内容有:一.澄清地方吏治;二.“弭盗”与“慎刑”;三.推行“抚”字催科;四.减轻百姓负担,疏盐行、除灾耗、清杂派;五.改善民族关系等等。
这些建议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提出的,但很大程度上也符合民众的利益,表现了他的敢于言事和不怕风险的勇气。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芦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川市)知州。
离罗城时,他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入情景。
四川遭战乱最久,人口锐减为全国之首。
于成龙赴任的合州包括三属县,只有丁口百余人,正赋14两,而衙门的各种供役、需索使百姓繁重不支。
目睹地方荒残,于成龙确定以招抚百姓为急务,他首先革除宿弊,严禁官吏勒索百姓,又免去规定的驱从,以家仆随身。
合州土地极度荒芜。
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于原主认业。
为此,他严格规定了“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原则。
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申明三年后起科。
这样,“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
”奖励垦荒是清初基本国策,但于成龙实行“禁止原主认业”先于清廷明确规定的15年前,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
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于成龙去往黄州府(今湖北黄州市)同知任四年,任知府四年。
这里着重叙述他的两件事。
一是治盗省讼。
“盗”成为清初一大社会问题。
在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盗贼甚至白昼劫路伤命,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
于成龙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
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总是亲自访察。
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
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盗贼名单,“自剧贼,偷儿踪迹无不毕具,探袋中勾捕无不得。
” 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
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
他铁面无私,头脑敏锐而细心,善于从一些常人忽视的细节上发现问题的症结。
曾排解过许多地方上发生的重大疑案、悬案,使错案得到平反,从而被百姓呼为“于青天”,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
于成龙在破案、察盗方面的许多事迹,在清人野史、笔记和民间文艺中均得到反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小学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nmgx.cn/shifeng/36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知识
- “战斗檄文”是什么意思?
- “各种花代表什么意思”
- “皖南事变”周恩来诗词
- “古诗中的一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
- “鼓励孩子读书”的诗句有哪些?
- “有朋自远方来”的诗词文章
- “攻铚酂苦谪樵皆下之”什么意思
- “位卑未敢忘忧国”全诗 位卑未
- 《白云泉》全诗诗意
- “对”和“对于”有什么区别?
热门诗词大全
- “给”字的多音字是什么?
- “我和你”诗歌
- “大鹏展翅恨天低”的全诗是什么
- “金生水起”是什么意思
- “被好朋友抛弃”的古诗有哪一些
- “三月三的传说民俗与诗词
- “抒写”与“书写”有什么区别?
-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 “人们”与“人民”的区别与联系
- “二个”与“两个”有区别吗?
热门诗文赏析
- “野人”这个词在古诗词里面指代
- “悠悠古风,诗经情景”作文大赛
- “珞”字开头的诗句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古诗词
- “后来春雨落汴京”全诗 后来春
- “送”和“给”有区别吗?
-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哪首唐诗的
- “身不由己”的诗句有哪些?
- “歌颂武夷山”的诗词 歌颂武夷
-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语文古
热门汉字语赏析
- “伉俪情深相伴意长.南来北去携
- “寄卧郊扉久”是谁的诗句
- “新雨迎秋欲满塘”诗的含义是什
- “曦”字在古代有什么特殊含意?
-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
- 《超品相师》最新章节里有哪些经
- 《尘缘》席慕容 这首诗的评价
- “踏歌”在古诗里是什么意思
- “七十二字”的古诗有哪些?
- “纳”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八开
热门汉字赏析
- “九嶷山上白云飞”的翻译是什么
- “祭亡夫”现代诗句有?
- “筱”这个字有关的诗句?好听点
- “赞美蔬菜”的诗句有哪些?
- “又一个很好的开端”用诗词怎么
- “山水盆景”怎样才能有诗一样的
- “不什么不什么”的成语是什么?
- “易”字开头的七字诗句有哪些?
- “大浪淘沙“毛泽东诗词全文
- “雨中登山”的古诗词 雨中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