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诗文网 > 诗库 >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有哪些作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有哪些作用

  作者: 古诗文网     文章栏目: 诗库     发布时间: 2021年03月20日    点击:  次

香草美人是屈原提出来的,在他的 诗作里经常可以看到。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均见游国恩《〈离骚〉纂义》)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

  当时的楚国,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压,只能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追求。诗人种植了大片的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其目的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刘献廷在《离骚经讲录》中说:“当屈子立志之日,岂为独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直欲使香泽遍薰天下,与天下之人共处于芝兰之室也。”屈原欲使多数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群体意识。“高尚正直则是促进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歌德谈话录》)可悲的是,这些经过诗人心血培植的香草,经不住淫风恶雨的侵袭而竞相变节变质。“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但是,诗人并不随波逐流,而是立志不变。“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前人大多认为美女代指明君贤臣。王逸说:“女以喻臣。”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均见《〈离骚〉纂义》)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内外美统一的女子。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又有动人之仪表的女子,来陪伴自己,安慰自己。然而找来找去,总不能如愿。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屈原的人格美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渗透并表现在诗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上。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诗人的人格立体化了。屈原的人格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

  屈原的香草美人

  屈原的香草美人

  近日翻到一篇胡适先生的《读〈楚辞〉》的文章,是胡适先生在1910年10月,应洪熙、思永们的读书会的讲演(原载<<努力周报.读书杂志>>1922年第4期)。我看到的版本是〈〈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上的文章。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大胆假设,第一个看到的观点是:屈原是谁?我就非常震惊,难道胡适先生竟不知鼎鼎有名的楚大夫屈原是谁吗?今天即使三岁孩童也能吟上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都知道,五月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胡适的年代,在古典文学陶冶下成长的人,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一开头就很有意思,有吸引力。

  鉴于我想写的东西是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于是我引的是胡适先生提出的第四个否定:〈〈楚辞〉〉的文学价值。他说,屈原的传说不推翻,则楚辞只是一部忠臣教科书,但不是文学。如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本是白描的好文学,却被旧注家注上“言君政急则众民愁而贤者伤矣”(王逸)“喻小人用事则君子弃逐”(王臣)等等荒谬的理学话,便不见他的文学趣味了(胡适文章话)。下面他还举了一段例子: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堞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者兮远者。

  洪兴祖注曰:既诒湘夫人以袂堞,又诒远者一杜若,好贤不已也。

  或五臣注曰:袂堞皆事神所用,今夫人既去,君复背以,无所用也,友弃遗之……杜若以喻诚信:远者,神及君也。

  ……

  最后,胡适先生还提出我们必须推翻屈原的传说,打破一切村学究的旧注。从〈〈楚辞〉〉本身上去寻找他的文学兴味来,然后〈〈楚辞〉〉的文学价值可以有恢复的希望,

  所有的这一切彻底地推翻了我二十年来所学的关于屈原的知识,令我怀疑屈原的价值到底有没有老师传授给我们的那么高?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仅仅是香草美人吗?难道屈原仅仅是喜欢香草美人,喜欢美的东西,在美的东西里面,他没有寄托自己的思想吗?香草美人仅仅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香草美人吗?屈原作为当时有名的诗人,他的作品难道没有寄托他的思想的?孔子说:“诗以言志。”我觉得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翻开历史,屈原生活的时代是七雄争战的时代——一个剧变的时代。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争雄的形势,变革与反变革的冲突,士阶层的活跃,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等等,是产生屈原的大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知识文化长足发展的时期,也是“士”阶层特别活跃的时期。

  让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楚国文化。据〈〈史记.楚世家〉〉司马迁说楚族的来源有四个,一从北来,祝融的后代;一从西来,夏王朝的后裔;一从东来,是淮夷;一是土著,属苗蛮。这些都是从文献资料、神话传说、考古收获中找到的,还须进一步研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楚文化是多源的,是经过长变迁的、融合形成的(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潇兵〈〈楚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姚汉荣、姚益〈〈楚文化寻绎〉〉(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均主张楚文化是开放的、多元的)。

  关于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国姓,为楚淮王之左徒,博闻强识,名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可见,屈原与楚王共祖,他受到楚国最深层的教育。这样一个人,难道他写出的诗中景只是景吗?况且古代的诗歌中注重意境的营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诗歌最常用的手法。于此,我认为香草美人对于屈原是有深刻含义的,这直接与诗歌所揭露的思想有关,也与当时的楚国政治有关,也是最能体现屈原诗歌价值的地方。

  《离骚》最后说:“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可见“美政”是屈原的向往,也是他的政治原则。《离骚》整篇可见香草美人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如:芳与泽其糅有兮,惟昭质其犹未亏;再如: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难道这些贯穿整篇的关于香草美人的诗句,都是诗人为了增加诗歌的字数而写的吗?那么后面的“美政”,他又用什么论据来论证呢?“美政”。与香草美人是分不开的。《离骚》前面大量叙述的香草美人都是为了最后“美政”的提出做铺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香草美人也带上了政治色彩,是屈原政治理想的化身,以不在是纯粹意义上的香草美人了。

  而且屈原的“美政”思想并不是他独创的,与当时他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分不开的。《老子》六十二章说:“美言可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在《荀子.儒教》也有“美政”一词所谓“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则美俗”。美与善是可以通用的,这里不用“善政”而用“美政”,是强调程度上的区别,美较之善意味着更高的追求。屈原的美学思想是追求纯美的,他总是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美政”便是一种理想的政治,而最能把“美政”寄托的外在形式非香草美人莫属。

  综上所述,屈原作为一个两千多年来被人们口头相传的伟大爱国诗人,这一地位我们是不可否认的。屈原所追求一生的的理想——“美政”,与他诗歌中所采用的意象——香草美人,是分不开的。如果只从表面意思上看屈原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图画,那么,屈原作品的艺术价值明显要低一级,我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错误的。诗歌总要表现一个时代,评价一个诗人引藏在诗歌中的思想价值才是最重要的。香草也好,美人也罢,最终都要剥下它们华丽的外衣,向我们展示诗人所赋予它的精神灵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灵魂深处的思索!

  参考材料:

  中国思想家评传从书《屈原评传》(郭维森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褚斌杰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采用“香草美人”象征手法的诗句(《离骚》除外)

《楚辞》中的“香草美人”

《离骚》《九章》《远游》

(1)离、芷、兰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木兰、宿莽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中洲之宿莽。

(3)草木、美人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4)众芳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5)申椒、菌桂、蕙、茝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6)荃

荃不揆馀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7)兰、蕙

馀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畮。

(8)留夷、揭车、杜衡、芳芷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

(9)众芳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10)木兰、秋菊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1)木根、茝、薜荔

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12)菌桂、蕙、胡绳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13)蕙、茝

既替馀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中国古代香草美人的诗词

李商隐 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据说是自比

以香草美人为手法写的诗

伊人梦已矣,琵琶犹沾芳。风别尘世外,梅花落惘然。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有哪些作用

香草美人是屈原提出来的,在他的 诗作里经常可以看到。

  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在写作上常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在诗人眼里,各种香草显得那么可爱,诗人爱香草几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均见游国恩《〈离骚〉纂义》)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

  当时的楚国,君昏臣奸,政治黑暗。屈原遭嫉受压,只能通过香草来表达自己美好的追求。诗人种植了大片的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其目的是“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刘献廷在《离骚经讲录》中说:“当屈子立志之日,岂为独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而已哉?直欲使香泽遍薰天下,与天下之人共处于芝兰之室也。”屈原欲使多数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群体意识。“高尚正直则是促进和巩固个人和集体幸福的。”(《歌德谈话录》)可悲的是,这些经过诗人心血培植的香草,经不住淫风恶雨的侵袭而竞相变节变质。“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但是,诗人并不随波逐流,而是立志不变。“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前人大多认为美女代指明君贤臣。王逸说:“女以喻臣。”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均见《〈离骚〉纂义》)我认为美女就是指具有高尚品格、具有内外美统一的女子。屈原想寻求一个与自己一样既有美好之心灵又有动人之仪表的女子,来陪伴自己,安慰自己。然而找来找去,总不能如愿。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屈原的人格美并非抽象的,而是具体渗透并表现在诗人的各种生活方式上。通过对香草美人的追求,诗人的人格立体化了。屈原的人格之所以是美的,首先是其心灵的伟大,然后我们才倍觉其美,他的追求、爱好无不打上美的烙印。

  屈原的香草美人

  屈原的香草美人

  近日翻到一篇胡适先生的《读〈楚辞〉》的文章,是胡适先生在1910年10月,应洪熙、思永们的读书会的讲演(原载<<努力周报.读书杂志>>1922年第4期)。我看到的版本是〈〈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上的文章。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大胆假设,第一个看到的观点是:屈原是谁?我就非常震惊,难道胡适先生竟不知鼎鼎有名的楚大夫屈原是谁吗?今天即使三岁孩童也能吟上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都知道,五月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胡适的年代,在古典文学陶冶下成长的人,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一开头就很有意思,有吸引力。

  鉴于我想写的东西是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于是我引的是胡适先生提出的第四个否定:〈〈楚辞〉〉的文学价值。他说,屈原的传说不推翻,则楚辞只是一部忠臣教科书,但不是文学。如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本是白描的好文学,却被旧注家注上“言君政急则众民愁而贤者伤矣”(王逸)“喻小人用事则君子弃逐”(王臣)等等荒谬的理学话,便不见他的文学趣味了(胡适文章话)。下面他还举了一段例子: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堞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者兮远者。

  洪兴祖注曰:既诒湘夫人以袂堞,又诒远者一杜若,好贤不已也。

  或五臣注曰:袂堞皆事神所用,今夫人既去,君复背以,无所用也,友弃遗之……杜若以喻诚信:远者,神及君也。

  ……

  最后,胡适先生还提出我们必须推翻屈原的传说,打破一切村学究的旧注。从〈〈楚辞〉〉本身上去寻找他的文学兴味来,然后〈〈楚辞〉〉的文学价值可以有恢复的希望,

  所有的这一切彻底地推翻了我二十年来所学的关于屈原的知识,令我怀疑屈原的价值到底有没有老师传授给我们的那么高?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仅仅是香草美人吗?难道屈原仅仅是喜欢香草美人,喜欢美的东西,在美的东西里面,他没有寄托自己的思想吗?香草美人仅仅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香草美人吗?屈原作为当时有名的诗人,他的作品难道没有寄托他的思想的?孔子说:“诗以言志。”我觉得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翻开历史,屈原生活的时代是七雄争战的时代——一个剧变的时代。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争雄的形势,变革与反变革的冲突,士阶层的活跃,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等等,是产生屈原的大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知识文化长足发展的时期,也是“士”阶层特别活跃的时期。

  让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楚国文化。据〈〈史记.楚世家〉〉司马迁说楚族的来源有四个,一从北来,祝融的后代;一从西来,夏王朝的后裔;一从东来,是淮夷;一是土著,属苗蛮。这些都是从文献资料、神话传说、考古收获中找到的,还须进一步研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楚文化是多源的,是经过长变迁的、融合形成的(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潇兵〈〈楚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姚汉荣、姚益〈〈楚文化寻绎〉〉(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均主张楚文化是开放的、多元的)。

  关于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国姓,为楚淮王之左徒,博闻强识,名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可见,屈原与楚王共祖,他受到楚国最深层的教育。这样一个人,难道他写出的诗中景只是景吗?况且古代的诗歌中注重意境的营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诗歌最常用的手法。于此,我认为香草美人对于屈原是有深刻含义的,这直接与诗歌所揭露的思想有关,也与当时的楚国政治有关,也是最能体现屈原诗歌价值的地方。

  《离骚》最后说:“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可见“美政”是屈原的向往,也是他的政治原则。《离骚》整篇可见香草美人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如:芳与泽其糅有兮,惟昭质其犹未亏;再如: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难道这些贯穿整篇的关于香草美人的诗句,都是诗人为了增加诗歌的字数而写的吗?那么后面的“美政”,他又用什么论据来论证呢?“美政”。与香草美人是分不开的。《离骚》前面大量叙述的香草美人都是为了最后“美政”的提出做铺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香草美人也带上了政治色彩,是屈原政治理想的化身,以不在是纯粹意义上的香草美人了。

  而且屈原的“美政”思想并不是他独创的,与当时他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分不开的。《老子》六十二章说:“美言可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在《荀子.儒教》也有“美政”一词所谓“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则美俗”。美与善是可以通用的,这里不用“善政”而用“美政”,是强调程度上的区别,美较之善意味着更高的追求。屈原的美学思想是追求纯美的,他总是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美政”便是一种理想的政治,而最能把“美政”寄托的外在形式非香草美人莫属。

  综上所述,屈原作为一个两千多年来被人们口头相传的伟大爱国诗人,这一地位我们是不可否认的。屈原所追求一生的的理想——“美政”,与他诗歌中所采用的意象——香草美人,是分不开的。如果只从表面意思上看屈原诗歌中所描绘出来的图画,那么,屈原作品的艺术价值明显要低一级,我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错误的。诗歌总要表现一个时代,评价一个诗人引藏在诗歌中的思想价值才是最重要的。香草也好,美人也罢,最终都要剥下它们华丽的外衣,向我们展示诗人所赋予它的精神灵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灵魂深处的思索!

  参考材料:

  中国思想家评传从书《屈原评传》(郭维森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褚斌杰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小学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ww.nmgx.cn/shiku/37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诗词知识

热门诗词大全

热门诗文赏析

热门汉字语赏析

热门汉字赏析

热门汉语赏析